孟 影
(菏澤市立醫院 山東 菏澤 274000)
在骨折疾病中,脊柱骨折發病率約為5%-6%,最常見的是胸腰椎骨折,其次是腰椎和頸椎[2]。脊柱骨折患者因肢體受限,在術后極易引起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不利于術后恢復。研究指出,老年脊柱骨折術患者實施預防性護理,可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等并發癥。本文選取脊柱骨折患者50例開展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老年脊柱骨折術患者進行研究,共計50例,平均分成兩組,即參照組(25例,常規護理)、研究組(25例,預防性護理),研究開始時間是2019年11月,結束時間是2020年11月。參照組患者中,13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年齡是62-79歲,平均年齡是(69.45±5.46)歲。25例患者是研究組,男、女各11例、14例;年齡(69.45±4.89)歲。參照組、研究組的資料進行比較,數據顯示是P>0.05。納入標準:患者的資料完整;接受實施手術治療,具備手術適應癥;ASA麻醉風險Ⅰ-Ⅲ級,全身狀況能耐受手術風險;均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參加。排除標準:惡性腫瘤;心胸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手術不耐受;依從性差;合并控制不良的凝血性疾病者;依從性差。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在入院以后應用常規護理,由護理人員面對面與患者交流,講述疾病知識,關注體征變化,密切觀察并發癥先兆反應,及時采取措施預防管理。
研究組實施預防性護理:(1)實施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述基本知識,強調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病講疾病進程告知患者,提高疾病認知水平。做好患者的不良情緒疏導工作,對于患者所存在的疑惑,及時解答。(2)與患者及家屬有效溝通,講述疾病有關知識,語言應當通俗易懂,實施針對性指導,改善不良情緒。積極進行術前宣教,包括手術計劃、術后早期進食、早期下床活動、戒煙戒酒重要性、術前飲食習慣等,讓患者了解并積極配合后續的治療方案。做好術前準備,根據快速康復理念調整禁食禁飲時間,減少傳統因禁食水帶來的不利狀態。(3)完善麻醉風險、營養狀態、虛弱指數等各類評分,有內科合并癥積極請相關科室會診,及時治療原發病。積極進行院內麻醉科、營養科及康復科等等相關科室的專科醫療會診,患者病情必要時請相關專科護理會診或MDT護理會診。按照相關指南評估患者,在準確的時間內進入ERAS模式。(4)加強并發癥預防護理:1)壓瘡預防:引導患者保持正確的體位狀況,及時更換體位,觀察患者受壓部位是否存在異常,對于骨骼突出部位,應當交替受壓,半臥及側臥位時抬高床頭分別在30°以下、30°左右,確保其穩定性,引導患者進行翻身運動,最佳間隔時間為2小時左右。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需要注意翻身時避免90°翻身,保持動作輕柔,翻身方向放置軟墊,降低對患者的損傷。幫助患者維持體溫,防止因體溫抬高造成出汗現象,進而降低壓瘡幾率。保持床單以及患者皮膚干燥,及時擦除汗液,最佳室內溫度需控制在22-24℃之間。2)下肢靜脈血栓預防:關注體征變化,輔助患者定時翻身,每小時1次,做好背部管理,輔助緩和按摩腹部,15min/次,3次/天。患者應當保持正確體位,實施肢體訓練,在早期主要為被動活動,如內旋活動、屈伸活動等,合理選擇訓練強度、運動量大小,循序漸進,運動量逐漸增強。關注患者病情,穩定以后實施生活能力訓練,隨著病情好轉,床下行走。(5)根據快速康復外科理念,進行超前鎮痛,定時止痛,及時按需止痛。教會患者學會認識疼痛的,及時表達的疼痛,采用心理疏導、轉移注意力方式及多途徑藥物治療等方式緩解疼痛。(6)做好患者的飲食指導,以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等食物為主,禁煙忌酒,確保排便通暢,同時需要積極預防其他并發癥。禁食辛辣刺激類食物、生冷粗硬類食物,禁止喝酒禁煙,據患者身體情況一般保證飲水量每日2000毫升以上。(7)康復護理:在術后-12周,在家屬或護理人員協助下,實施主動鍛煉,包括交替抬腿等,患者病情穩定以后,指導患者下床活動,在家屬陪伴下每天散步,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如吃飯、穿衣等。對被子、衣物等及時更換,保持皮膚干燥、干凈,關注活動情況。若患者活動疼痛敏感性高,主訴疼痛感受較為強烈,需遵醫囑應用鎮痛藥物治療;對于劇烈疼痛患者,其身體虛弱,需合理補充營養液;對于疼痛程度輕患者,指導患者進行移情、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訓練,和患者進行溝通,采用面對面聊天方式,使得患者的疼痛注意力轉移,疼痛閾值隨之提高,繼而緩解疼痛。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壓瘡情況。字后,對生活質量綜合評估,評估量表是SF-36量表。記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與首次下床時間,進行對比分析;隨后,評估脊椎功能,評估量表是JOA量表,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評估。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對比分析,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比較壓瘡、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研究組更低,與參照組比較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X±S)
2.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在護理以后,生活質量指標均升高,研究組高于參照組,P<0.05。詳情如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X±S)
2.3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
研究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與首次下床時間均優于參照組,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詳情如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X±S,天)
2.4 兩組患者脊椎功能比較
研究組患者護理后JOA評分(25.67±2.34)明顯高于對照組(19.85±2.09),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如表4所示。

表4 兩組患者脊椎功能比較(X±S)
老年脊柱骨折患者手術時間長,且術后需長時間臥床,活動受限,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高。而若老年脊柱骨折患者發生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將延長患者治療時間,給患者帶來痛苦[3]。因此,應當加強該類患者的護理干預。大量臨床實踐表明,老年脊柱骨折術患者預防性護理,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改善生活質量,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預防性護理具有針對性、規范性等特點,應用于老年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可通過評估患者、制定計劃,確保疾病有效控制[4]。在預防性護理中,觀察體征變化,實施全面護理內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運動管理、飲食護理等,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促進恢復[5]。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應用不同護理模式,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在壓瘡發生率、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護理后生活質量方面改善更優,各數據與參照組比較,差異是P<0.05。
綜上所述,老年脊柱骨折術者配合采用福昂星護理,具有顯著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