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奪
胃腸型感冒主要是由一種叫“軻薩奇”病毒引起的,同時伴有細菌性混合感染。胃腸性感冒在醫學上又稱“嘔吐性上感”,其發病癥狀主要是:胃脹、腹痛、嘔吐、腹瀉,每天排便多次,身體感覺乏力,嚴重時會導致肌體脫水、體內電解質紊亂,免疫系統遭到破壞。這時如果以止瀉藥物進行治療,不但不會緩解病情,還會延誤病情。
小兒胃腸型感冒是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種特殊類型,主要的臨床癥狀除一般上呼吸道的癥狀,比如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咳痰、發熱等相對較輕微之外,更加明顯的表現是以消化系統為主要的癥狀,比如惡心、嘔吐,甚至伴隨腹痛、腹瀉等[1]。上吐下瀉的癥狀相對較明顯,還可能會出現脫水的癥狀,比如尿少甚至無尿、精神萎靡、口干舌燥甚至煩躁不安。嚴重時,還會出現脫水導致的虛脫、休克[2-4]。臨床研究中發現,小兒胃腸型感冒通常是由于受涼所導致,患病兒童在生活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癥狀,同時逐漸出現精神不振、乏力等情況,臨床在對小兒胃腸型感冒患者治療的過程中通常采用一般方式進行治療,一般治療以對癥治療和病因治療為主。藿香正氣液是臨床中常用于治療小兒胃腸型感冒患者的藥物,中醫研究中認為,藿香正氣液具有化濕、理氣和中,兼表解的作用。在配方組成中,以紫蘇葉、白芷發汗解表,并增強藿香理氣散寒之力為輔藥。佐蒼術、厚樸、大腹皮燥濕除滿;陳皮、生半夏行氣降逆,和胃止嘔;配桔梗開胸膈;用茯苓、甘草健脾利濕,加強運化功能。各藥配合,使風寒得解,濕滯得消,氣機通暢,胃腸調和。共奏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效。針刺療法在使用的過程中能通過具體穴位的刺激,起到活血祛濕的作用,針刺可以扶助正氣、祛除邪氣,使得正盛邪退而祛病。中醫認為,小兒胃腸型感冒是由濕氣郁積、腸氣阻塞等原因導致,在治療中,針刺療法能提高治療效果,達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的作用。對此本研究作者對藿香正氣水聯合針刺四縫穴治療小兒胃腸型感冒的療效進行分析和探究,取得良好成效,詳細內容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將鐵嶺市銀州區醫院2019年2月—2021年1月接診的150例小兒胃腸型感冒的臨床資料納為本次研究對象,以隨機雙盲法分組。對照組患兒75例,其中年齡最小患兒2歲,最大患兒8歲,平均年齡(5.15±1.03)歲;男性患兒55例,女性患兒20例;病程1~5 d,平均病程(2.34±0.48)d。治療組患兒75例,其中年齡最小患兒1.5歲,最大患兒6歲,平均年齡(4.15±0.14)歲;男性患兒45例,女性患兒30例;病程2~6 d,平均病程(4.55±1.01)d。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告知所有患兒家屬,同意參與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此次研究已上報鐵嶺市銀州區醫院倫理委員會,獲得支持并通過。
1.2 診斷標準符合臨床感冒的診斷標準;患兒伴有消化道癥狀和呼吸道的癥狀。
1.3 納入標準患兒依從性高;患兒及家屬同意此次治療方式;患兒無其他基礎疾病;患兒臨床資料完整。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藿香正氣水進行治療:藿香正氣水(生產企業:河南興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Z41020063,產品規格:10 ml/支):用法用量:每日服用2次,每次5~10 ml。連用7 d。
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針刺四縫穴治療:位于第2~5指掌面,第1~2節橫紋中央,先對皮膚進行局部的消毒,然后用三棱針點刺四縫穴約1分深,擠出黃白色黏液和少許血珠即可。隔1~3 d放血1次,2次為一個療程,共1~2個療程。
1.4.2 觀察指標分析對比2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療效,治療時間以及出現的不良反應和治療前后血液指標的改善程度。并對患兒家屬的治療滿意度進行比較。
1.4.3 療效判斷標準臨床療效等級:治愈:患兒體溫恢復正常,消化道癥狀和呼吸道癥狀消失,如:腹瀉,嘔吐,咳嗽等。有效:患兒體溫恢復正常,消化道和呼吸道癥狀均有所緩解,如:腹瀉次數減少,咳嗽基本消失,嘔吐基本消失等。無效:患兒體溫反復,且消化道癥狀和呼吸道癥狀加重或反復。

2.1 2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療效對比治療后,治療組患兒臨床療效較對照組患兒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2組患兒治療時間對比治療后,治療組患兒治療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治療時間對比
2.3 2組患兒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對比治療后,治療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例,%)
2.4 2組患兒治療前后各項血液指標改善程度對比治療前,2組患兒的血液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兒的血液指標改善更佳(P<0.05)。見表4。

表4 2組患兒治療前后各項血液指標對比 (例,
2.5 2組患兒家屬滿意度對比治療組滿意度(89.75±3.6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82.52±3.8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中小兒胃腸型感冒多見于嬰幼兒時期,對于患兒的胃腸健康帶來嚴重的傷害,且會誘發較多的癥狀出現,多數患兒出現腹痛的癥狀,有較多的原因會導致腹腔內外臟器產生病變,從而產生腹部疼痛的癥狀,誘發原因較復雜,主要包括出血、梗阻、炎癥、穿孔、創傷以及功能障礙等。嘔吐也是胃腸型感冒的多發癥狀,由于胃內容物反入到了食管,經口吐出形成了反射動作,一般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惡心、干嘔、嘔吐,較多的患兒沒有惡心或者是干嘔的先兆出現,嘔吐會將咽入到胃內的物質一同吐出,因為過于頻繁的嘔吐容易誘發脫水以及電解質紊亂的發生。目前臨床對于小兒胃腸型感冒一般采取對癥治療和病因治療為主,保護胃腸道黏膜,緩解消化系統的癥狀,而中醫學認為小兒胃腸型感冒是外感寒濕、濕濁困脾、寒濕內聚、脾陽不振,應以解表散寒、溫中祛寒、運脾化濕為主[5,6]。
藿香正氣水具有補虛利濕、行氣中和的功效。常用以風寒,內傷濕滯,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等病癥的治療。而藿香正氣水由蒼術、陳皮、厚樸、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廣藿香油組成,其中所包含的蒼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的功效,用于風寒感冒、濕阻中焦等病癥;陳皮則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咳嗽痰多、食少吐泄、脘腹脹滿等病癥;厚樸(姜制)具有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的功效,常用于治療痰飲咳喘等病癥;白芷具有解表散寒、通鼻竅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等病癥;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水腫尿少,驚悸失眠等病癥;大腹皮具有行氣寬中、行水消腫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療濕阻氣滯、脘腹脹悶等病癥;生半夏能夠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主要用于治療嘔吐、咳喘痰多等病癥;甘草能夠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主要用于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咳嗽痰多等病癥;廣藿香能夠發表解暑、和中止嘔,常用于治療濕溫初起,暑濕表征,腹痛吐泄等病癥;紫蘇子能夠降氣、消痰、平喘,主要用于治療咳嗽氣喘等病癥。諸藥共用,則能達到治療的目的。而針刺四縫穴,具有健脾行氣、活血止痛、調節陰陽平衡、提高免疫力、消食導滯、祛痰化積的功效[7-9]。
本研究數據表明,治療后,藿香正氣水聯合針刺四縫穴臨床療效更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兒出現的腹瀉、嘔吐等癥狀,有利于患兒身體機能的恢復,促進微循環改善,恢復至正常水平。還能有效縮減患兒的治療時間。同時對于不良反應的出現也相繼減少,有利于患兒積極的配合治療,提升患兒的依從性,幫助患兒盡早康復,減少疾病所帶來的不適感。而對比患兒治療前后血液指標,治療組患兒血液指標改善情況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說明藿香正氣水聯合針刺四縫穴能夠有效治療患兒的病情,降低炎癥的出現,改善患兒的血液指標,促進血液指標盡快恢復正常,糾正患兒的身體機能,消除腹瀉、嘔吐等癥狀的出現,減少患兒因疾病帶來的強烈不安感。同時對患兒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發現,臨床在對小兒胃腸型感冒治療的過程中,采用藿香正氣水聯合針刺四縫穴具有較高的治療價值,且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患兒家屬對該治療方式的治療結果滿意度較高。
綜上所述,在臨床治療小兒胃腸型感冒時可以考慮應用藿香正氣水聯合針刺四縫穴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提升臨床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的出現,促進患兒身體的康復。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