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飛 倪 毅 劉 偉 劉 蕾 馬家禮 許桐林
哺乳期乳腺炎是終止新生兒母乳喂養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乳汁淤積是導致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發病基礎[1]。因此對乳汁淤積的正確治療是降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發病率和提高新生兒母乳喂養率的重要措施。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在門診診療中運用科內協定處方蒲公英瓜絡湯治療哺乳期乳汁淤積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方法,評估蒲公英瓜絡湯治療乳汁淤積有效性和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2月1日—2020年3月1日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門診患者120例。納入患者按就診時間排序,每個序號通過隨機數生成器賦予一個隨機數;按隨機數大小順序進行編秩;根據秩次順序分為3組(A組:蒲公英瓜絡湯+手法排乳組、B組:手法排乳組、C組:頭孢拉定膠囊+手法排乳組)。本臨床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且被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道德委員會批準,患者在參加之前均簽署臨床診療知情同意書。同時治療方法對患者單盲。
1.2 納入標準①女性,初產婦,18歲≤年齡<35歲,處于正常哺乳期,均予以母乳喂養。②乳房局部有腫塊,可伴有疼痛,且皮溫、皮色正常;排乳不暢。③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示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正常、C-反應蛋白正常。④首次發病,既往未接受過乳腺炎相關治療[1,2]。
1.3 排除標準①伴惡寒發熱,頭痛周身不適等全身癥狀,體溫>37.5 ℃;②乳房腫塊變軟或潰破;③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
1.4 方法蒲公英瓜絡湯:蒲公英10 g,青皮5 g,絲瓜絡10 g,王不留行10 g,漏蘆10 g。 每天1劑,水煎至400 ml,每次200 ml,分早晚頓服。手法排乳:輕揪乳頭數次,后從四周向乳頭方向輕柔按摩,次數不限。頭孢拉定:頭孢拉定膠囊0.5 g,每6 h,口服1次[1]。所有患者均提取乳汁送細菌培養+藥敏。3 d為一個療程,如病情進展則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治療(療效判定為無效),共治療2個療程(6 d)。A、B組患者治療期間正常母乳喂養率,若治療無效加用抗生素治療則停止母乳喂養,C組患者抗生素治療期間停止母乳喂養。
1.5 觀察指標乳房疼痛評分采用 VAS 評分法。腫塊大小(超聲測量最長徑)評分:無腫塊,0分;腫塊最長徑≤3 cm,2分;3 cm<腫塊最長徑≤6 cm,4分;腫塊最長徑> 6 cm,6分[3]。排乳通暢程度評分。乳汁排泄正常,0分;乳汁排泄欠通暢,2分;乳汁排泄不通暢,4分;乳汁不能排出或點滴而下,6分[3]。血常規、C-反應蛋白、體溫。所有患者治愈1個月后隨訪母乳喂養情況。
1.6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擬定。治愈: 排乳正常,腫塊消散,血常規、C-反應蛋白、體溫均正常;好轉: 排乳基本通暢,腫塊縮小或腫塊未進展,血常規、C-反應蛋白、體溫均正常;無效: 腫塊進展(增大或化膿或皮膚出現紅赤),或血常規、C-反應蛋白、體溫有一項異常。有效=治愈+好轉。
1.7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6年2月1日—2020年3月1日共入組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門診患者120例,在隨訪過程中失訪或脫落4例,其中A組1例,B組2例,C組1例。3組患者年齡、發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1 癥狀積分3組患者治療前排乳通暢程度、腫塊大小、疼痛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蒲公英瓜絡湯治療后排乳通暢程度、腫塊大小、疼痛程度明顯優于其他2組(P<0.05)。見表1。

表1 3組哺乳期乳汁淤積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
2.2 療效A組治愈率明顯高于B組,說明蒲公英瓜絡湯提高了臨床治愈率。A組治愈率明顯高于C組,說明蒲公英瓜絡湯與頭孢拉定相比,能夠提高臨床治愈率。B、C 2組治愈率比較,P=0.41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A組治療有效率高于B組,提示加用蒲公英瓜絡湯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A、C 2組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蒲公英瓜絡湯與頭孢拉定相比未能明顯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B、C 2組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3組哺乳期乳汁淤積患者療效比較 (例,%)
2.3 治愈后繼續母乳喂養率3組患者治愈1個月后隨訪發現,A組治愈后母乳喂養率明顯高于其他2組,母乳喂養率達89.74%。見表3。

表3 3組哺乳期乳汁淤積患者繼續母乳喂養率比較 (例,%)
2.4 不良反應3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藥物過敏反應及藥物性肝損害及皮疹瘙癢等不適。
哺乳期乳腺炎在中醫學中屬于“乳癰”范疇,治療上一般分為“氣滯熱壅證”“熱毒熾盛證”“余毒未清證”3證進行辨證論治,強調郁滯者以通為主,成膿腫者以排膿為要[5]。另一方面哺乳期乳腺炎分為乳汁淤積型、非感染型和感染型乳腺炎3種類型[2]。乳汁淤積型乳腺炎根據其臨床表現不能完全歸屬于乳癰“氣滯熱壅證”,其臨床表現以局部癥狀為主,不伴有惡寒發熱、周身疼痛、口干便秘等全身癥狀[2,5]。乳汁淤積是哺乳期乳腺炎初期發病主要原因,乳汁滯久化熱,熱盛肉腐而成癰,但不是真正的細菌感染性炎癥,只是后續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對于此種特殊“炎癥”,臨床使用抗生素效果不佳,且易在局部形成僵塊,致使病情反復發作[6]。
乳汁淤積型乳腺炎目前臨床治療上尚無統一的標準,局部理療促進乳汁排空是主要治療手段。喻培等[7]使用中藥外敷聯合按摩達到促排乳消腫止痛的效果;黃冬梅等[8]運用理氣疏通湯內服聯合穴位按摩治療乳汁淤積,可疏通乳管,減輕乳汁淤積;高海鳳等[9]發現導管探查術可提高乳汁淤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唐麗珍[10]研究發現按摩乳房能夠預防剖宮產術后乳汁淤積,提高母乳喂養率。因此乳汁淤積型乳腺炎在臨床診療中以疏通乳管、排出淤積為主要治療要點。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在乳汁淤積型乳腺炎臨床診療中以局部辨證為主,強調乳絡不暢是其根本原因,治療過程強調通氣下乳,治療重點在于行氣通乳散結。組方原理取類于“五神湯”,五神湯方中金銀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茯苓、車前子利水濕,牛膝引濕下行。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蒲公英瓜絡湯中蒲公英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泄降滯氣,泄氣下乳;青皮能疏肝理氣,助乳汁泌出,氣行則乳行;漏蘆能夠散結通乳;絲瓜絡擅通乳絡,能夠通乳絡利乳汁排出;王不留行走血分,能行血脈通乳汁[11]。諸藥合用達到行氣通乳絡排乳汁,解毒散結消腫的效果。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蒲公英抗炎抑菌[12],漏蘆、絲瓜絡、王不留行具有抗炎鎮痛作用[13-15]。
本研究通過中藥內服可以改善乳管不暢,促進乳汁排除,有利促進乳房局部炎癥消退,腫塊消散,有利于提高母乳喂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