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強
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征是下肢最常見的神經卡壓性疾病,是由于各種創傷,如小腿骨折、膝關節脫位、踝關節內翻扭傷、小腿石膏過緊等各種原因導致腓淺神經受卡壓,而引起的以小腿外側感覺障礙為主的綜合征,給患者日常行動帶來了很大的不便[1]。如果腓總神經壓迫損傷不嚴重時,及時去除壓迫,功能大多數可以恢復,但也有一部分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需要接受治療。臨床上治療時一般采用手術和藥物治療方式,手術通過切開骨-纖維通道,使神經得以減壓松解;通過注射皮質類固醇和服用NSAID減輕卡壓病變的炎性反應,緩解癥狀。筆者在臨床中采用針刺下巨虛治療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征,獲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接受治療的82例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遵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41例和對照組41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符合《周圍神經卡壓》[2]診斷依據:①腳踝前部及足背區域感到麻木、疼痛、無力或灼痛,嚴重者行走吃力、疼痛或麻木感增加;②小腿外側中下部有壓痛感,敲擊時疼痛會擴散至足背及整個小腿外側區域,將腳部向內側翻轉時會產生疼痛。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20~65歲;②自愿參與本研究調查并提供知情同意;③完成全程治療及隨訪。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全者;②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③高血壓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皮膚破損、有傳染性疾病及有出血傾向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試驗組患者取正坐屈膝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在小腿前外側犢鼻下9寸,條口穴下約1橫指,距脛骨前嵴約1橫指處,定位雙腿下巨虛穴。采用0.30 mm×40 mm毫針直刺入下巨虛穴15~30 mm,局部得氣后雙側同時采用平補平瀉手法以2 r/s的速率捻轉15 s;在留針15 min和30 min時,再按照上述手法行針15 s,留針超過30 min后起針。患者治療1次/d,連續治療5 d。對照組患者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芬必得 國藥準字H10900089,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每次1粒,每日2次,連續服用6 d。隨訪3個月評價療效。
1.4.2 觀察指標在治療前、治療后1周、治療后6周和治療后3個月,對2組患者病情進行疼痛和運動感覺損傷程度觀察。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2種治療方法治療前及治療后的疼痛情況。VAS評分標準:共計10分,分數越高代表疼痛感越強。疼痛感較弱:0~3分;疼痛感較強:4~6分;疼痛感很強:7~10分。根據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運動、感覺的評定標準,分別從麻痛、腿的靈活性、肌力、肌肉萎縮4個方面對運動感覺損傷程度進行打分,分值越低,表示損傷程度越小。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MBI共11個選項,總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活動能力越好[3]。
1.4.3 療效診斷標準疼痛消失且運動感覺損傷程度評分降低比率≥90%為痊愈;疼痛明顯減輕且≤70%運動感覺損傷程度評分降低比率<90%為顯效;疼痛有所減輕且30%≤運動感覺損傷程度評分降低比率<70%為有效;疼痛無明顯減輕且運動感覺損傷程度評分降低比率<30%為無效。

2.1 疼痛評分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1周、治療后6周、治療后3個月,試驗組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分,
2.2 運動感覺損傷程度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運動感覺損傷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1周、治療后6周、治療后3個月,試驗組運動感覺損傷程度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運動感覺損傷程度評分比較 (分,
2.3 生活活動能力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1周、治療后6周、治療后3個月,試驗組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分,
2.4 治療效果治療完成后,試驗組患者愈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療效比較 (例,%)
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征是由于腓淺神經發生擠壓或者被牽動而導致足踝前部和足背部位出現疼痛、麻木等癥狀。這種病癥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外力作用和長期勞損引發的慢性感染造成小腿外側深筋膜出口逐步變窄,使得腓淺神經被外力卡壓,從而產生非炎癥性的疼痛或知覺喪失。臨床上經常采用非甾體抗炎藥、激素來進行消炎、止痛和營養神經的治療,這些藥物在短期內可顯著減輕腓淺神經卡壓所造成的疼痛,但隨著時間的延續,其治療效果會不斷下降,并且難以治愈炎性滲出所產生的瘢痕與粘連[4]。
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征歸屬中醫學“痛痹”范疇,認為其發生的原因是由于肝腎虧虛、正氣匱乏再加上受到外界風寒濕共同刺激,引發邪氣痹阻于經絡,引發關節、筋骨氣血不通,導致筋脈疼痛,氣滯血瘀而發病[5]。下巨虛穴在人體的小腿前,大約外側的位置,屬于陽明胃經穴,主要功能為調腸胃、通經絡、安神志,主治腹瀉、痢疾、小腹痛等胃腸病證以及下肢痿痹、乳癰[6]。通過針刺治療可以刺激經絡、腧穴,起到通經絡、調氣血的作用。本研究結果發現,試驗組患者采用針刺下巨虛穴后1周、6周、3個月VAS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治療后愈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用針刺下巨虛治療對減輕患者疼痛、加快癥狀恢復,提高治療效果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主要原因是針刺下巨虛可以有效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減輕炎癥反應,達到血液循環通暢,緩解炎癥疼痛的效果,從而達到改善癥狀,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7]。
小腿外側感覺障礙多因脈絡運行受阻,氣血流通不暢,筋脈得不到充分的營養所致,針刺陽明經穴位,可以獲得氣血兩旺、筋骨強健的效果,進而提高肢體的運動功能[8]。相關研究還發現[9],下巨虛穴可促進腦血管擴張,促使腦動脈中的血液流量增大,進而刺激軀體感覺中樞和軀體運動中樞,增強大腦皮層神經元細胞的功能來達到改善下肢運動感覺的效果。本研究結果發現,試驗組在治療后1周、6周、3個月運動感覺損傷程度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表明達到升發氣血、疏通經絡、溫陽散寒的目的,進而改善肢體運動感覺。
綜上所述,采用針刺下巨虛穴治療方案對緩解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征引發的疼痛,改善患者下肢運動感覺和治療效果具有明確的臨床價值,而且操作方便,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