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蓓
(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王建中先生是著名作曲家,創作了許多優秀鋼琴音樂作品,由于作曲方式獨特,其作品深受人們喜愛,他的許多作品不僅被同行和音樂愛好者演繹,還是鋼琴等級考試、鋼琴比賽指定曲目之一。鋼琴作品《瀏陽河》是王建中改編的佳作,表現了湖南傳統文化的魅力,為民族元素與鋼琴藝術的交融提供了范例,同時,為鋼琴藝術的本土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基于此,為使人們對鋼琴曲《瀏陽河》的認識更加深入,本文對此曲的創作特征進行分析。
歌曲《瀏陽河》熱情奔放,充分展現了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在全國具有極高的傳唱度。這首民歌起源于20 世紀中葉,由民間詞牌小調改編而來,表達了勞動人民樸實無華的愛國愛黨的感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瀏陽河》極具民間小調韻味,用民族音樂旋律表達勞動人民的情感,用問答的對唱方式生動展現民族精神。歌曲起聲唱出“瀏陽河”,而后對瀏陽河的外形加以描述,在人們腦海中描繪出瀏陽河蜿蜒婉轉、秀麗多姿的形象,并在此基礎上引出地理文化、人文文化,同時,在收尾處再次表達對瀏陽河的喜愛之情。本曲結構跨度大,塑造了立體的音樂形象,將民族文化、地理文化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王建中先生以流傳甚廣的《瀏陽河》為基礎,對歌曲加以改編,細膩生動地描繪了湖南柔美婉轉的風景,作品豪邁與清麗并存,創作思維、風格及演奏極具民族特色。鋼琴曲《瀏陽河》以宮音為主,在作品中引入傳統和聲,轉承部分主要為同宮系羽調,最終得到徵調式,將鋼琴演奏技巧與思想感情緊密融合,用連續音符展現瀏陽河流動之美,同時,聯合使用空五度與炫音,得出音型化五聲六連音,襯托全曲主旋律,為本曲增添氣勢磅礴之感。本曲使用交響樂音效,低聲部、高聲部共同構成主旋律,樂曲的層次性隨之增強,使本曲情感沖擊力得以提高,共鳴增強。王建中先生音樂思想前衛,該樂曲藝術特色鮮明,以重點元素為音符,在演奏中依托藝術技巧展現內心情感。
樂曲開篇指引聽眾走進瀏陽河,而后用委婉的方式承接呈式部歌曲,在樂曲高潮部分演奏過后,依托和聲結尾。本曲使用多連音展現了瀏陽河的雄偉壯闊,引領聽眾跟隨瀏陽河的流向賞析美景,在連音后曲調轉為變奏疊入,助力樂曲發展至主體部分,調整樂曲整體旋律與織體,使樂曲趨向于三段式結構。本樂曲在結構上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有較強的統一性與和諧性。通過比較樂曲呈示部分與擴展部分可以發現,《瀏陽河》鋼琴曲為重復八度帶狀旋律,內含若干空五度和弦,左手演奏多連音,音符呈波浪式,給人以流連忘返之感,樂曲即將完結時使用連音型把河水流動的姿態展現出來,在此基礎上強化思鄉愛國之情。《瀏陽河》鋼琴曲部分的織體及樂曲較為簡單,高調式演奏讓樂曲結構更為完整,使河水的狀態與樂曲情感相互交融,同時,作曲家運用了靈活的演奏技巧升華了作品的中心思想。
從速度來看,本曲為中速、C 徵五聲調式、四二拍,全曲由結尾加整型四句體構成,用舒緩的演奏速度講明了創作背景,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生活、家鄉、祖國及毛主席的熱愛,與民歌《瀏陽河》的思想情感一脈相承。同時,鋼琴曲在原曲基礎上加入變速節奏,用鋼琴本身的音色特點、和聲、民族支聲復調,把勞動人民生活的場景展現出來,同時,鋼琴曲的樂曲速度發生了變化,變化過程為76-96-48,通過速度變化引領聽眾想象瀏陽河的波瀾壯闊及清秀綺麗。
從結構來講,本曲共計88 小節,包括引子、主題、節奏變化、間奏及尾聲等,在傳統民歌基礎上改編樂曲主題,使本曲節奏更快且強調主題,生動刻畫了瀏陽河的美景。與民族樂曲相比,鋼琴曲具有相似的民族文化底色,用原曲的主題表達方式首次演奏主題時,采用炫音、平穩柱式、琶音連同伴奏的方式,使織體流動性得以提高。后續第二次、第三次演奏主題時,使用雙手聲部互換的方式形成旋律,豐富了樂曲的旋律織體,展現了立體的音樂形象,使音樂更為飽滿。同時,樂曲使用了音階及分解和弦,用鋼琴獨有的音色詮釋樂曲中心思想。引子部分的旋律使用了八度內夾四度和音,達到了裝飾節奏的目的,為旋律加花,增強了樂曲的藝術賞析性。
從旋律角度來講,民族音樂以五聲調式為主,由三小度、大二度結合,形成三音小組,鋼琴曲在保留民歌《瀏陽河》樂曲主調基礎上,加入了五聲音調,優化了樂曲的旋律結構,主題旋律保留了原曲的三音小組演奏形式,同時,保留了旋律特點,為民族音樂元素與鋼琴演奏藝術相結合提供了契機。鋼琴曲提升了原曲音調,用E 徵五聲調式代替了C 徵五聲調式,凸顯了鋼琴音色的特點,同時,鋼琴曲使用五聲音階與和聲織體,使民族音樂的旋律更為豐富,彰顯了鋼琴曲的民族文化魅力。
從創作角度講,鋼琴曲《瀏陽河》中含有諸多特殊演奏法及裝飾音,能在聽眾腦海中展現出瀏陽河壯闊秀美的景象。裝飾音利用小音符及旋律特殊符號對樂曲旋律加以修飾,起到點綴的作用,表現出民族文化底蘊及作品的藝術特色。鋼琴曲在第三次演奏主題與尾音時,波音出現頻率較高,短倚音連續出現三次,用以展現瀏陽河雄壯之景,使樂曲更加耐人尋味。本曲37 小節、45 小節使用了倚音,凸顯了樂曲情感,同時,琶音在鋼琴曲《瀏陽河》中亦較為重要,將演奏方式與鋼琴特性關聯起來,確保了本曲的文化特色與藝術特色。
從音色特點角度來講,民歌《瀏陽河》聲樂表演貫穿了“潤腔”,將傳統器樂與民歌民調融合在一起,體現了民族音樂風采。鋼琴曲《瀏陽河》用五聲音階、裝飾音展現原曲的聲樂特點,并適當融入原曲旋律,使鋼琴曲更具民族韻味。鋼琴曲使用五聲性旋律和裝飾音演奏,同時采用節奏潤腔、音色潤腔,確保鋼琴曲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渲染了鋼琴曲的區域性地理文化意境。例如,本曲尾聲部分82 小節為五聲音階,演奏者撥動琴弦達到彈奏目的,繼而展現瀏陽河雄壯、秀麗的自然風光。東西方樂器的融合為樂曲音色的呈現給予支持,依托潤腔展現民族音樂特色,在演奏中加入和聲,其目的是表達對祖國壯麗山河及偉大領袖的熱愛之情。在藝術創作中,西方樂器與民族樂器互為補充,實現音色立體化的演奏目標,使用厚度較大的和弦及四五度重置形成旋律織體,在演奏過程中,大臂帶動前臂發出渾厚的音響色彩,使各聲部環環相扣,為思想情感的抒發提供有利條件。
在引子部分,本曲觸鍵技巧趨于平穩,右手手指貼住琴鍵,使用掌關節支撐并發力,演奏歌唱性較強的旋律,表現瀏陽河秀麗蜿蜒的自然景象,分聲部中的高音旋律可展現瀏陽河的波瀾壯闊之景。左手演奏分解和弦,手指貼住琴鍵進行伴奏,手腕發力驅動手指,手指移動速度較快,與右手高效互動,優化背景音效。引子剩余小節還需引入琶音,增強樂曲裝飾性及可塑性,演奏者可依據個人理解將琶音樂句融入其中,使樂句更具藝術欣賞價值。
從主題部分來講,通過連續觸鍵演奏樂曲,增強觸鍵的彈性,可增加微妙處理,合理控制和弦與長音,在彈奏時注意控制好力度,在彈奏裝飾音的過程中,右手前臂要放松,右手中指、食指要迅速變換,微妙處理加工音型,使連奏式的彈奏更為靈活,同時,左手需配合右手演奏,左手盡量用前臂驅動手腕,用手腕帶動手指,保障觸鍵輕柔,猶如在鍵盤上跳躍,使樂曲更加靈動。例如,在演奏18-19 小節時,雙手要高效銜接并保持放松狀態,觸鍵力量要均衡,彈奏音符要連貫,繼而使樂曲演奏效果更好。
從變奏部分來講,作為本曲最重要的需演奏出變奏效果的樂段,在彈奏這一樂段時右手要盡量放松,手臂驅動手腕發力,同時,要保證鍵盤受力均等,用六連音琶音觸鍵,使發出的音較為明亮,在彈奏中聲部時需使用連奏法,突出本曲高聲部,還可使不同聲部對比鮮明,在彈奏低聲部時手臂需放松,前臂發力并保證手指力量較大,使鍵盤受力觸底,繼而得到無瑕疵的音色。
從間奏部分來講,鋼琴曲《瀏陽河》的間奏具有民族特色,屬于重要段落,間奏相對自由,發揮過渡銜接作用,在演奏中需控制好力度,觸鍵強弱要得當,雙手要緊密配合,保障發音統一、清澈、均勻、精準,注意突出分解和弦及其他和弦的演奏特色。以分解和弦為例,通常先彈低音,然后重復彈奏其余和弦音,亦可在彈奏時不重復,與琶音相同之處為依次演奏分解和弦,不同之處在于,琶音時值偏短,多存在于一拍內,分解和弦的時值可在4 拍或4拍以上,在演奏本曲時,還需控制好音域范圍,優化觸鍵音色。
從觸鍵技巧訓練角度來講,演奏者需了解鋼琴曲《瀏陽河》的創作背景及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做好旋律節奏及音色特點的研究,在使用觸鍵技巧的同時,不可忽視民族音樂文化特點,以免技術掩蓋了樂曲的華彩。鋼琴觸鍵技術要為樂曲巧思的展現及共鳴的增強服務,在此基礎上,根據樂曲標識的提示及個人樂感,對演奏內容進行二次創作,在實踐中檢驗創作方式的可行性,使琶音、倚音等修飾音的應用更加合理、靈活、高效,增強本曲的藝術性,為演奏者抒發思想情感提供支持。
綜上所述,鋼琴曲《瀏陽河》與民歌《瀏陽河》思想情感一脈相承,為使鋼琴曲的演奏效果更佳,演奏者需在了解民歌《瀏陽河》創作背景的基礎上,從結構、音色、旋律、速度等角度切入,增強鋼琴曲的藝術性,還需從引子、主題、間奏等部分著手,合理觸鍵,進行二次創作,使本曲更具生命力與藝術性,進而有效賞析與演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