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豐(聊城大學東昌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邁入新常態,經濟結構升級、經濟增速換擋、經濟驅動轉換進程加速,由此使得就業市場的供需出現結構性失衡,高端應用型技術人才和普通技術工人稀缺,通識性就業崗位供過于求,從而加劇了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與此同時,我國高校大學生的畢業生規模逐年增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提升,如何化解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學術界與實務界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學歷不再是評價人才的唯一標準,能否適應市場經濟環境、能否應對行業發展狀態、能否引領行業技術創新是評價人才競爭力的重要標準。由此,對于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來說也必須從價值觀、適應力、創新力等環節進行評價和強化。面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全球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高校強化對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是穩經濟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確保經濟順利轉型的關鍵保障。
在此背景下,通過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來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競爭力,是高校探索化解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舉措與有益嘗試。事實上,學術界與實務界對于思政教育的價值與作用的研究過于理論化、抽象化,鮮有從市場就業競爭力的維度來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意義。鑒于此,本文立足于市場競爭的研究視域,重點探究市場競爭視域下思政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價值和具體的策略,尤其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學生就業理念、就業素養、就業視野、擇業能力等方面的重要價值與突出作用,以期能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為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貢獻力量。
在經濟結構轉型、增速換擋、驅動輪換的新常態背景下,就業市場的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大學生的競爭壓力增大,如何提升高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成為高校普遍關注的關鍵問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強化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方面有著突出作用,本文從思政教育有利于培育學生的科學就業觀、增強學生的市場敏感度、培養學生的職場適應力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探究市場競爭視域下思政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價值。在市場競爭背景下,思政教育可以塑造學生的科學就業觀,繼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市場敏感度,而市場敏感度的提升也有利于強化學生的科學就業觀,并提升自身的職場適應力,而職場適應力的提升最終也會進一步優化學生的科學就業觀,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注重思政教育培育可以塑造學生的科學就業觀,這是市場競爭視域下思政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基礎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舉措,是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積極、正向價值判斷與道德準繩的關鍵方法,因此通過強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培育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而幫助學生在就業競爭中擁有科學的擇業觀、創業觀、就業觀,能夠在復雜的就業市場競爭中沉著冷靜地面對各種突發情況,提升自身的抗壓能力,也能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來面對就業競爭中的各種人情冷暖,繼而提升自身的發展韌勁,為匹配到一份符合自身資源稟賦與獨特優勢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優化思政教育內容可以培育學生的市場敏感度,這是市場競爭視域下思政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核心價值。時事政治解讀、宏觀經濟分析等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不斷地優化思政教學內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實用性、實效性、時效性,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提高自身對外部市場環境變化的敏感度,能對國內外、宏微觀事件有個清晰的了解,并且能透過事情的表象來認識到事務的本質內涵,幫助大學生提高自我判斷力,這對于大學生在市場競爭環境下順利就業、創業、擇業有著重要的價值與作用。

圖1 市場競爭視域下思政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三個維度
完善思政教育體系可以培養學生的職場適應力,這是市場競爭視域下思政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價值。完善思政教育體系是要引導學生培養多元化愛好,不斷豐富自身的技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及工作習慣,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職場適應力來說非常關鍵。目前,在實踐中許多大學畢業生初涉職場,由于缺乏相應的職場訓練,對于工作中的許多規則和要求不熟悉、不習慣、不適應,從而難以使自身的職業生涯獲得可持續的發展,這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就業的積極性和心態。通過完善思政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職場適應力,可以幫助學生在就業、創業、擇業的過程中持續發力,從而實現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就業市場競爭的基本現狀,結合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面臨的客觀現狀,本文認為高校應該立足思政教育理念的轉變、探索思政教育內容的完善、探索思政教育形式的優化,通過“理念+內容+方式”的三要素重組,全面提高學校對思政教育的關注度、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興趣度、提振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度,切實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高校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立足思政教育理念的轉變是市場競爭視域下思政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根本性對策,其主要目標是提高學校對思政教育的關注度。第一,高校要注重思政教育的開展,在教師和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中,要提升思政教育的比重,真正從思維認知角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高校要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既包括思政教育軟硬件實施的改善,也包括新媒體平臺資源、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等方面的資源投入,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韌勁。第三,高校要借助校內外各類平臺,開展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的實踐活動,強化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宣傳,讓師生都真正認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度。
注重思政教育內容的完善是市場競爭視域下思政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性對策,其主要目標是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興趣度。首先,要不斷地將具有時代元素的時政熱點、新聞趣事、宏微觀經濟等內容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實用性、時代性、趣味性,能真正地幫助學生提升對宏微觀事件的分析能力,繼而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這對于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興趣度非常有益。其次,高校要將傳統的思政教育內容進行優化,將過于抽象的理論知識具象化,不斷提升思政教學內容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興趣度。
探索思政教育形式的優化是市場競爭視域下思政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補充性對策,其主要目標是提振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度。一方面,對于思政課堂教學,通過借助新媒體工具和新媒體內容,豐富課堂演繹的方式,不斷提升思政課堂教學的活躍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振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度,進而助力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就業能力。另一方面,對于思政教育課堂之外的教學,可以多采取社會實踐、調研考察等形式,通過讓學生在實踐中更深入地了解社會、接觸社會,從而提升學生應對社會變化的能力,讓學生更加了解市場競爭,學以致用,發現自身的不足,繼而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自身的優勢和劣勢。
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注重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合,針對學生就業的困擾,可以多開展線上專題課堂,也可以通過線上課堂來進行調研問卷的發放,借助線上工具或形式來把握學生的就業困擾,了解學生的就業障礙,不斷實現有針對性的賦能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真正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參見圖2。

圖2 注重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方式的融合應用
總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來說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尤其是在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常態環境下,引導大學生形成科學就業觀、敏銳的市場感知和強有力的職場適應力,這對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非常有益處。
從學生的維度看,高校的思政教育要想真正提升實效性,真正能高效、穩健、可持續地提升大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要注重:第一,思政課堂教學具有實用性,其內容能真正幫助學生更加了解就業形勢、創業環境、擇業知識,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第二,思政教學需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也就是讓學生想參與、愿意參與,提升其積極性,這就要求高校的思政教學方式更加多元,教學內容更加具象化和與時俱進。
第三,思政教學要與學生自身的情況相符合,能切實給予就業指導,能學有所用,這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參見圖3。基于此,面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實用性、時效性均有待提升的現實背景,結合大學生自身就業競爭力現狀與就業競爭的基本趨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認知、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維度進行科學的調整和創新,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實效性,真正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圖3 市場競爭視域下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價值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