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婷楊奇
(1.北京化工大學體育部 北京 100029;2.中國傳媒大學體育部 北京 100027)
1995年《全民健身綱要》的正式發布意味著我國開始關注人民的運動與健康。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我國城鄉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為33.9%,其中20-69歲居民經常鍛煉率僅為14.7%,成人經常鍛煉率處于較低水平,調查顯示缺乏身體活動成為多種慢性病發生的重要原因。2019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是一項綱領性文件,不僅注重開展健康教育的宣傳引導,而且更加注重實際行動計劃的實施,也體現出國家更加重視大眾體育的發展,以體育健身來促進人民的健康發展。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見證者和生力軍。青少年必須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堅強的意志。但當代大學生健康意識淡薄,體質健康水平日趨下降已成不爭的事實。通過文獻的搜索發現,關于健康意識和體育行為的研究不少,但是把兩者相關聯起來的卻不多。如果要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及其健康行為,首先必須加強學生的健康意識,從而有利于學生鍛煉方法習得,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建立終身體育意識。
目前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主要分成“體能模塊”和“健康教育模塊”兩大模塊,涉及“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4個領域的課程內容,強調學生通過運動參與,達到發展學生的表現力、運動技能、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個人衛生常識和合作能力的學習目的。其中體育健康理論課程學習每學期不少于4課時。學校是青少年體育運動的主戰場和主渠道,本研究試圖通過對當前大學生的體育健康意識和體育行為的調查,從實際情況來了解健康意識對大學生體育行為的影響情況,提出相應的對策,為進一步深入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回顧大量的電子文獻,總結當前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意識和體育行為的相關研究成果。
根據研究需求,隨機抽取本校在校本科生一、二兩個年級3150人進行調查,其中一年級1472人,二年級1628人,問卷圍繞體育健康意識和行為制定的,在填寫問卷前對受訪者進行了說明和指導。收回有效問卷3100份,有效性98.4%。
大學生健康水平關系到其今后工作和生活能否幸福,也關系到整個社會人才結構的健康狀況。隨著《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實施,為達到增強學生體質和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我國各高校體育教育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開展各項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體育認知水平,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關于參加體育鍛煉、良好生活習慣、合理均衡的飲食、使用保健品等因素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影響調查。統計結果表明,男、女學生在關于參加體育鍛煉和良好生活習慣的對健康的影響在認識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認為參加體育鍛煉比良好的生活習慣更重要,而女生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參加體育鍛煉更有效。關于合理均衡的飲食條件,男生顯得比女生更加注重。
關于參加體育鍛煉目的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兩個年級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不存在顯著差異 (p>0.05)。大學生們健康意識較好,參加體育鍛煉更多的是為了保持運動的習慣和提高身體健康水平;二年級的運動習慣養成情況較好,相應的身體健康水平較高,因此一年級學生相對二年級更多的是為了提高身體健康水平。通過調查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參加體育運動已經逐漸成為大學生生活時尚的情況,一、二兩個年級都有不少同學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是因為參加體育鍛煉是一種時尚。

表2 參加課后體育鍛煉的目的調查
興趣是第一老師。大學體育要堅持“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尊重學生需求,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不斷進步,獲得全面的發展,加強理論學習。通過卡方檢驗,分析一、二年級兩個組別在體育健康課程對學生健康意識的影響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經過對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發現兩個年級在健康意識的培養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二年級較一年接受更多一年的健康理論后,更多的學生對運動產生了興趣,說明健康理論的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運動興趣的培養。

表3 體育健康課程的學習對運動興趣培養的影響
通過通過卡方檢驗,分析一、二年級兩年級學生在體育健康課程學習目標達成情況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經過對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發現兩個年級健康課程學習目標達成情況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二年級較一年級更多的學生通過健康課程學習提高了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而一年級學生更多的收獲在于掌握科學的健身方法。兩個年級的體育學習目標達成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也體現了不同年級對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有不同的需求。一年級注重技術的學習,還處于比較初級階段的運動學習,二年級在運動學習階段表現出更高層次的需求,對健康意識的需求更多。這樣的需求符合人的發展和大學體育對人的培養的目標建設,有利于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關于專項技能的學習需求,兩個年級都有一定的需求,這和我們大學體育人才培養的目標相一致,即學校體育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
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意識的影響和支配,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其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大學教育以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為目標,大學體育肩負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健康意識與培養正確的體育行為方式的重任,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生體育健康意識培養的現狀與對策》中通過調查發現二年級、一年級兩個組別,在每周鍛煉次數、每次鍛煉的時間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經過多一年的體育健康課程的學習,二年級的鍛煉情況(鍛煉的頻次和時間)較一年級好。但兩個年級在課后鍛煉的內容、每次鍛煉強度方面不存有顯著性差異。
大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方面落到實處,真正做到“走出教室、走下網絡、走進操場”。課后鍛煉計劃的制定與完成情況,可以看出大學生體育受教育程度和習得成果,把教師的教學要求變成實際行動,真正提高了學生自我鍛煉能力。通過卡方檢驗,分析兩個年級在否制定運動鍛煉計劃并執行方面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經過對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發現一、二年級在是否制定運動鍛煉計劃并執行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二年級表現出在計劃的制定方面整體表現得更好,低年級則相對較差。這與一年級學生接受大學體育健康教育的程度有關,一年級的體育意識較為薄弱,鍛煉行為表現出盲從性、隨意性和無規律性。

表5 課后鍛煉計劃的制定及完成情況調查
通過健康維持方式的調查,男生顯示出了對課后鍛煉的認可,那么男生與女生自我鍛煉能力方面是否也存在差異呢?通過卡方檢驗,分析男生、女生兩個組別在對體育老師指導的依賴性方面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經過對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發現男、女生兩個組別對專業老師或是教練的指導的依賴性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女生自我鍛煉的能力相比較顯示出不足。

表6 體育教師指導的依賴性調查
通過卡方檢驗,分析有兩個年級參加課后身體鍛煉的影響因素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經過對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發現有兩個年級課后體育鍛煉在運動技能掌握、影響參加身體鍛煉的主要原因方面方面不存有顯著性差異(P>0.05)。通過影響因素之間的相比較,排在前三名的,兩個年級均體現在學習時間緊張,占用了課后鍛煉時間;排在第二的是懶惰,沒有養成課后鍛煉的習慣;排在第三的為缺少鍛煉的伙伴。

表7 影響課后身體鍛煉的主要因素
通過卡方檢驗,分析男女生兩個組別在鍛煉的監督管理方式方面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經過對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發現男、女生兩個組別在鍛煉的監督管理方式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男生顯示出更強的毅力和鍛煉的自我管理能力。

表8 關于鍛煉的監督管理的調查統計
(1)大學生基本上了解參加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其中男生表現得更加積極,自我鍛煉能力較強,對教師的指導依賴性較低,自我監督能力強,課后鍛煉完成情況較好。女生更加顯示出毅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差;
(2)我國高校大學生在參加體運動的過程中,一般都有著比較明確的鍛煉目的,以增強體質、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等;通過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大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健身意識;在參加體育鍛煉方面,一年級學生普遍缺乏足夠的自主性和計劃性,并且希望提升自己的體育運動技術;大學體育健康教育卓有成效,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形成,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行為;
(3)身體健康意識薄弱不利于大學生運動養成習慣和參加體育鍛煉。“懶惰”、“缺乏時間”、“缺少運動伙伴”3個主觀因素是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最重要的制約因素。學校體育缺乏針對大學生參加課后鍛煉活動指導,學校體育設施不足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這不有利于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4)運動鍛煉已成為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時尚,成為學生參加課后體育鍛煉的新動力。
(1)加強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提高學生體育健康意識,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傳播知識的功能,建立和完善學校體育健康微信公眾號和體育教學網絡平臺,及時推送和更新適合大學生學習的體育與健康相關知識性;
(2)重視對學生體育健康意識的提高。開設體育第二課堂,實現課程“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融合;建立健全第二課堂成績單的評價標準和體系,提高教師對學生課后鍛煉的指導和監督,從而有利于學生健康意識的培養自我鍛煉能力的提高;
(3)大學體育要與時俱進,結合本校現狀,了解學生興趣,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注重更低年級運動技能的提高,培養學生參加體育活動主觀能動性和終身體育觀,體育課程建設更加滿足學生鍛煉的需要。開設更多適合女生鍛煉的體育課程,建立女生體育運動協會,讓興趣愛好相同的學生一起鍛煉,促進女子體育運動的發展;
(4)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制定體育課程教學大綱時,將健康意識培養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和目標,根據不同年級對體育健康理論的學習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高健康理論考試的體育學期成績占比。體育教師教學思路的要轉變,并在教學內容安排和教學計劃制定中要有具體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在進行技術練習及身體練習的同時,將體育健康知識滲入課堂教學,使得學生在長期體育課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