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祁居壽
(甘肅臨澤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甘肅 張掖 734200)
我國是農業發展大國,但大部分地區農業基礎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這也成為影響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因素之一。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要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強化信息技術的融入,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同時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但農業經濟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系統性,因此在應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的過程中,要從各方面入手,促進農村經濟效益提升,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以土壤環境、氣候環境、水文條件及各項生長指標相關數據為基礎,在農業生產信息化背景下,農業技術人員與廣大農戶依賴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對以上信息數據進行精準分析與判斷,為農業生產制訂出科學合理的計劃,以此為農作物生長與畜牧業養殖創造最佳條件。例如:農業技術人員要在充分了解農作物生長的情況下,施撒化肥農藥并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確定化肥農藥的施撒用量,以此實現精準施肥,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新時期背景下為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種植方法,相關技術部門要擴大對廣大農戶的宣傳教育力度。傳統工作模式下,相關推廣人員主要通過現場培訓或座談會的方式開展宣傳工作,但這樣的宣傳方法難以達到理想的農業技術傳播與推廣成效。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廣大農戶在互聯網技術與終端技術的應用下便可獲取最新的農業信息,農業科教工作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實現,不僅極大地節約了農業科教成本,還擴大了科教工作的宣傳力度與輻射范圍。
土地資源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基礎,在進行農作物種植前需要對土壤酸堿度及養分進行檢測分析,保證區域范圍內種植土壤能夠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在具體檢測分析過程中,應用信息化技術可以快速掌握土壤環境的各項信息。此外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對光照、水分、氧氣等自然條件也有一定的要求,農業技術人員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取相關數據信息,為農業生產過程各環節提供真實準確的數據信息,以此保證農作物質量與產量。
新時代背景下,農業信息化為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農業經濟未來發展目標,對農業經濟進行結構調整與更新滿足當前農業經濟發展趨勢。在信息化技術支持下,能夠進一步對農業結構進行升級與優化,以此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同時為日后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參考。高效靈活的應用農業信息化能夠掌握整個市場環境的信息內容,便于為農業經濟增長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在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可以持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升各項資源應用效率,有效協調各生產環節與步驟,將農業技術信息應用到日常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促進我國農業經濟不斷增長。農業信息化建設不僅能夠推動基層農業服務體系進一步改進與提高,還能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同時方便政府掌握多樣化的市場信息動態,并對農業產業經營者予以更加科學合理的監督管理,為促進農業經濟活動有序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雖然我國農村地區生產經驗豐富,但在農業技術不斷變化與發展的背景下,傳統農業生產經驗難以滿足當前農業發展趨勢及社會需求。對農村地區農業產業進行信息化整合能夠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供現代化指導,使農村地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再單純依靠傳統的種植經驗,改變自發性農業生產狀態,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性、計劃性與技術含量,實現現代化農業發展,改變農民自給自足的傳統生產理念,讓農業產品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統一農業生產管理,創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農業產品品牌,提高農業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從而提升農村地區經濟水平。
近年來一些率先嘗試應用農業信息化生產模式的農村地區在農業發展水平上得以顯著提升,可見農業信息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信息化生產模式為農村地區農業產業升級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在農業產業管理中實施科學合理的計劃方案,并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改進與完善,從而促進農村地區農業生產科學穩健發展,不僅有利于農村地區建立規范化和標準化的生產體系,還有利于促進農村地區農業資源整合與分配,徹底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根據農村地區現有的農業產業資源應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優化發展,在根本上提升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速度。
與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應用力度與范圍相對較小,尚未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廣泛應用信息化技術。由于我國可用耕地面積較小,諸多地區依舊處于小農種植農業生產狀態,對農業信息技術推廣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同時,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要以高度發展的農業機械化為基礎,近年來我國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也得以顯著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并未具備支撐信息技術大規模應用的程度。我國在農產品銷售流通領域及土壤環境氣象檢測領域對農業信息生產技術的應用都有涉及,但受限于農業信息生產技術應用范圍有限及諸多客觀因素影響,我國農業生產尚未實現信息技術大規模應用。
造成信息技術難以大范圍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的另一因素就是農業生產研究領域在信息技術研發方面投入有限。例如:在農業地理信息系統部分,此項技術核心內容升級優化的周期通常在1~2年,西方國家在此方面投入了近40億美元用于硬件技術升級創新,但我國在此方面投入力度十分有限。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受限于市場經濟環境下,投資需要以利益回報為標準進行衡量,但農業技術研發周期較長,難以在短時間內回收成本,雖然我國一些農村地區不斷推進信息技術應用,但受限于農業領域信息技術研發能力有限,因此影響了現代化農業模式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一些農村地區在推行農業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農業信息化生產的規范性依舊有待提升。在推進農業信息化工作過程中,要高度重視農業信息技術標準,在農業信息化生產過程中未能規范應用農業機械,則無法大規模推進農業信息化生產進程,難以對區域范圍內農業生產標準進行規范與統一。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在農業機械化方面依舊存在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應用不成熟的問題,并直接影響到農業信息化生產規范水平,有些農戶雖然應用了信息技術進行農業耕種,但受操作人員技術水平限制,其對信息設備的操作與了解不夠全面,因此難以達到預期成效,農戶購買的農業信息系統在性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是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之一。
在農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始終存在問題,主要是因為高校畢業的農業專業人才難以適應農村生活環境,使得農村信息化建設人才十分匱乏,特別是在互聯網、計算機、物聯網等高端技術方面,這些領域對技術要求較高,現有的農業信息技術從業人員難以滿足這些領域的技術要求,造成農業經濟信息化發展緩慢。
單純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難以建立完善的農業信息技術應用體系,因此需將社會公共資源力量投入到農村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中。為此要打造農村地區社會公共資源對接平臺,并以平臺為載體對農村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項目及相關政策進行及時更新,在政府的引導下,帶動社會公共資源與市場資源參與到地區資源整合中,發揮出社會公共資源配置的作用,促進農村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
為解決農村地區農業信息化應用問題,要改變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工作重心,即主力量從農業信息技術推廣為核心向農業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為導向的工作方式轉變為指向,以產業為中心向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農村地區要以農業信息化產業為載體,嘗試探索不同的農業信息化發展路徑,在資金技術、政策引導方面均向農業信息技術產業方向傾斜,將信息技術產業作為工作重點,建立長效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并將農戶的生產與生活納入信息技術產業整體發展中。政府部門要加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農村地區招商引資奠定良好基礎,吸納更多的市場資源,以此更好地指導農村地區農業信息產業發展。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戶在農業信息化應用方面尚處于初級階段,農戶尚未掌握復雜的農業信息化操作技術。在生產過程中,農業信息技術推廣工作也經常遇到問題,雖然一些農村地區開展了較長時間的農業信息生產實踐推廣工作,但農戶在面對不斷變化的農業信息技術時,依舊存在操作不熟練、操作能力低的問題,地方政府要加快對農戶應用農業信息技術的培訓力度,同時重視農業信息技術推廣監督工作,確保農業信息技術推廣效率,形成體系健全完善的農業信息技術推廣機制。
信息技術涉及范圍較為廣泛,輻射面較大。在進行農業信息技術推廣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以此確保農業經濟管理能效水平不斷提高。因此,各地農業主管部門需要對現有的專業技術人才進行內部培訓,并建立相應的內部培訓制度,在培訓過程中講授計算機、物聯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知識,并對相關知識進行系統的培訓與講解,以此提高現有技術人才的專業水平。同時農業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拓展人才招聘渠道,擴大在第三方招聘平臺、互聯網招聘平臺的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以此保證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質量,為進一步發展農業信息化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信息化也在逐漸發展。本文基于當前我國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情況,分析了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推廣力度不足和農業信息技術研發投入有限的原因,以及信息技術在農業機械生產中使用規范性低的因素,提出了進一步延伸拓展農業信息化資源的途徑,提高農業信息化基礎建設的實施方向,以及強化農業信息化生產推廣工作監督力度的有效對策,提出專業技術水平提高的具體方法,為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