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泳
江蘇理工學院商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注重教育,把教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始終堅持科教興國戰略。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成績斐然,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矛盾與問題,與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改革相比,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注重“自上而下”的模式,疏漏了“自下而上”的模式,教育改革的主導者往往是政府,雖然可以通過行政手段與統一管理提高改革效率,但忽視了高校的主體地位和市場的調節作用[1]。為此,我國高等教育結構不斷調整,教育部逐漸認識到市場調節模式的重要性并進行積極實踐,其中最受關注的舉措就是高校本科專業結構調整[2]。
2012年10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新的專業目錄最大的特點就是堅持“以寬為主,寬窄并存”的原則,這不僅有利于專業的動態調整,還擴大了普通高校專業設置的自主權。本文以教育部公布的2018—2020年各年度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備案和審批結果中的專業調整數據[3-5]為研究對象,進行統計分析,考慮到此期間部分院校的更名、合并等因素,共涉及普通高等學校1213所,學科12門,新增專業565種,撤銷專業291種,新增專業布點6148個,撤銷專業布點1301個,綜合其主要變化趨勢,并基于數據分析,思考我國教育改革的基本情況,以期為政府和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在學科專業的調控和教育改革的踐行方面提供指導與參考。
針對2018—2020年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調整的相關數據,從整體上對我國高校在“十三五”后期的專業調整進行解讀,比較發現存在以下基本情況。
2018—2020年,我國普通高校共新增設6148個本科專業布點,撤銷1301個本科專業布點。高校本科每年新增與撤銷的數量變化如表1。

表1 2018—2020年高校本科新增與撤銷專業之數量變化
表1顯示,新增專業與撤銷專業雖然在布點數量上趨勢相似,但是數量上新增專業布點明顯多于撤銷專業布點,而且新增專業種類逐年增加,這符合我國近年來普通高校不斷增加的基本情況,同時也與高校不斷擴大招生,增大辦學規模,提高教學質量相對應。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結果顯示,2020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高等教育學生在讀總規模突破418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4.4%,我國普通高校在數量和規模上的持續增長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的必經之路,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邁向普及化階段的必要條件,更是培養全面發展有用人才和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的有力保障。在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趨勢下,普通高校的專業設置調整將更加強調內涵式與創新式發展,從已有數據也可以發現,雖然新設專業布點每年會有波動,但是新增與撤銷的專業種類逐年增加,可以預期未來我國高校專業設置調整的特點就是去舊求新:新增專業布點仍呈增長趨勢,同時,與新興產業相匹配的新增專業種類以及學科交叉融合專業種類增長速度保持高速態勢,與之相反的應用型弱且違背時代發展的部分傳統專業將消失在教育改革歷史的長河中。
自2013年起,我國普通高校的招生計劃和招生工作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執行,新目錄將我國本科專業學科門類由原來的11個增加為12個,各門類在2018—2020期間新增與撤銷總體數量變化如圖1所示。

圖1 2018—2020年各學科門類專業調整數量變化
從圖1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調查期間,我國高校的專業調整數量在各學科門類之間差異驚人,工學類在專業調整數量上遙遙領先,占據“C”位,其三年間凈增的專業數量(新增—撤銷)超過了排名2~7位的管理學、藝術學、理學、文學、經濟學以及教育學六類學科專業的總和,占總新增專業數量的37.4%。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與經濟高速發展的趨勢相關。我國“十二五”規劃開展于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國家為恢復經濟水平,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科技與產業變革蓄勢待發,而進入“十三五”期間后,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群體迸發,連同信息革命加速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工科”專業橫空出世,其突出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和綜合性,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引領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稀缺人才。
從撤銷專業數量看,排名前五的學科依次是工學、管理學、理學、藝術學和文學,與新增的比例大體一致,符合我們的常識,在大幅度增加新專業的同時,與之相對應的傳統專業必將面臨被替代的宿命。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東部地區(7省3市)、東北地區(3省)、中部地區(6省)和西部地區(6省5區1市)四大經濟區域①本文所用的高校數據均來自中國內地,港澳臺地區的高校不在分析范圍內。。各區域不同省份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調整布點情況如表2。

表2 不同經濟區域各省本科院校新增專業情況表

續表2
根據表2統計,2018—2020年間,新增專業布點數量前十名分別是山東省、江蘇省、河南省、廣東省、湖北省、北京市、四川省、河北省、遼寧省和江西省,其中東部地區5個,中部地區3個,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各1個。而在校均新增專業布點方面,前十名依次為海南省、云南省、河北省、山東省、福建省、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河南省、江西省以及山西省,其中東部地區4個,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各3個,東北地區的吉林省排在了11位。事實上,中東部地區各省份是我國經濟最先發展起來的“領頭羊”,部分省份如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等在改革開放以后把握發展大勢和經濟規律,依靠自身的區位優勢和先發優勢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從而帶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快速擴大了高校規模,在高校數量上占據優勢,使其在近些年來的新增專業總量上普遍占據優勢,同時,也正因為高校數量的擴張以及不同高校科研教學的差異,使得校均新設專業布點偏低,江蘇省、廣東省等新增專業數量排入前五的省份在校均布點中落入了全國中游水平,上海市和浙江省更是落入倒數后五名之列。相較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校均布點成績突出,自2001年教育部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以來,西部地區各高校在專業設置、教學科研水平、師資隊伍等領域取得明顯成效,并且在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后,西部地區各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上也獲得了國家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單從校均新增專業布點的數據統計情況來看,西部地區高校在專業增設力度上表現更為強勢。
高校類別指的是高等學校在辦學層次、教育性質、學科范圍等方面的區別,筆者將我國普通高校分為中央部屬高校①中央部屬高校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部門直屬高等學校,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各部委直屬管理一批高等院校。和地方所屬高校兩類。2019年,在教育部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0364號(教育類032號)提案答復的函中明確表示:不宜擴大中央部門直屬高校規模。因此,中央部屬高校數量定格在了118所[6],而地方所屬高校數量每年均有所增加,他們之間新增專業數量的差異如表3。

表3 2018—2020年中央與地方高校新增專業數量變化
表3顯示,2018—2020年間,118所中央部屬高校中每年新增設專業的學校占比均在70%以上,而地方所屬高校每年僅占比29%,這和高校之間的辦學層次、教學科研水平以及師資隊伍等各方面均有關系。大部分中央部屬高校都入選了我國“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高校建設項目,由于部屬高校常常作為探索改革的先鋒院校并且在社會中發揮著示范和引導作用。因此,不論是在教育科研經費、項目建設還是國家相關政策方面都更有優勢。另外,教育部明確表示不再增加中央部屬院校的數量也從側面體現出了他們的含金量。
對于地方所屬高校而言,主動新增專業的高校占比較少,不到1/3,仍然有很大的改革空間。但令人驚喜的是,從現有新增專業學校的校均布點方面觀察,地方所屬院校也有不錯成效,雖然每年校均布點都比中央部屬高校低,但差異并不明顯,不超過0.5。這體現出新時代下,地方所屬高校專業設置調整的力度之強、志向之遠。國家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必然會給地方所屬院校更大的教育改革壓力和機會,在這個機會與挑戰并存的時代下,可以預期未來會有更多的地方所屬院校進行專業設置調整、新增專業布點,中央與地方院校之間的競爭也會愈發激烈,中央部屬高校一旦掉以輕心,很可能在未來會被部分地方所屬院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和綜合能力等方面逆轉超越。
近年來,我國普通高校在政府政策和市場需求的引導下,堅定內涵式與特色發展理念,積極開展本科專業設置調整的工作[7],新增專業數量呈現持續增長趨勢。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從政府、高校、教師三個維度出發,可得出以下啟發與建議。
第一,政府應加大教育扶貧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一方面,政府應繼續堅持西部開發戰略以及對口援助政策,雖然西部地區各省高校通過前幾年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教育改革與發展實現較大突破,但是宏觀上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無論是在教育資源上、學校數量上還是師資隊伍上仍然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在未來的教育改革中,政府應協同東中部地區高校對西部高校繼續進行教育支持。另一方面,政府應該針對本科專業設置結構中嚴重的差異化現象建設更靈活、更廣泛的學科交叉平臺,為高等教育學科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在注重“新工科”的同時,加強關注高校基礎性學科的建設,不斷增強文科與工科、理科之間的協調,全面推進“新文科”“新醫科”“新農科”等建設,使得高等教育改革在本科專業設置調整上完善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業配套。
第二,高校應加強內涵建設,兼顧好應用型學科專業與基礎性學科專業的協調發展。地方本科院校應從自身實際出發,充分考慮自身的辦學定位、辦學目標、辦學條件和專業特色,在進行本科專業設置調整過程中,不應盲目隨大流,僅重視應用型學科專業的建設,而應在完善基礎性學科專業建設的基礎上,提前進行充分客觀的市場調研,并結合高校自身專業優勢進行學科交叉,產出一流學科與專業,從而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
第三,高校教師應轉變思維、積極求新、主動加入到新專業的課程建設中。高等教育改革應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多元模式。“自上而下”的模式存在于宏觀層面,由政府主導。高校內部的改革即微觀上應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8]。高校教師的主動求變就是高等教育改革“自下而上”的充分體現。現如今,交叉融合學科成為高校本科專業教育改革的熱門,所謂“真金不怕火來煉”,對于普通高校的教師,也應迎接新時代下教育改革的挑戰與機遇,做到“教師不畏改革難”。思維上,認識到傳統專業改造升級的必要性;專業上,努力探索學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行動上,主動加入新專業的課程建設;教學上,主動承擔新專業的授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