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漢祥
(武漢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00)
通過針對不同地區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現狀的研究,發現北京市排球后備人才的培養主體主要是學校、體校和社會三方,其中學校對排球后備人才的培養是從小學到大學階段,相對于體校和社會機構對排球運動員的培養,師資、課程和硬件設施都比較落后,屬于排球人才培養的薄弱環節。為數不多的排球體校是北京市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排球培訓機構服務的對象主要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以鍛煉身體為主題進行簡單的或具有趣味性的排球訓練,盈利是排球培訓機構的主要目標。在排球比賽方面,由于北京市正規的排球賽大多是由教育局和體育局共同管理,條件限定較為嚴格,不利于排球競技制度的改良,對賽制中不合理的問題處理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后備人才輸出方面,北京市排球后備人才上升通道相當狹窄,主要是在學校體系中擇優而上。遼寧省排球運動后備人才培養問題存在于方方面面,如缺乏計劃性,理論和實踐訓練綱要覆蓋面不夠,排球教練員數量不足且水平差異化嚴重,排球后備人員質量不高和數量不足等。另外,排球后備運動員的文化課水平普遍不高,這一問題將會成為他們未來向更大平臺發展的隱患。開封市的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相比于以上兩個地區的狀況較好,雖然排球后備運動員在訓練和學習時間方面分配有些不合理,但訓練方式較為合理,因此,開封市排球競技實力在河南省名列前茅,不過也存在排球師資力量不足的現象。
不同城市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的情況,是我國整體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現狀的縮影,從學者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因種種因素中,我國排球后備人才缺乏系統性的培養環境,包括訓練水平不夠科學,缺乏計劃與監測,基礎硬件條件差,比賽制度落后,甚至在師資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以上這些共性現象總結為一點就是我國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的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排球一直以來都是國人引以為傲的運動項目,中國女排的高水平競技能力在國際賽場上有目共睹,雖然我國排球運動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榮譽,但并不表示我國排球的后備力量是充足且高質量的,更不能保證我國排球運動的精神、戰術以及訓練技巧能夠被具有實力的后備球員或球隊繼承和發揚。
一以貫之的教育系統承載的是培養各方面人才的任務,但最主要的還是科學文化知識的講授以及德智體美等綜合素質的引導,而專業的排球訓練體系才是向國家輸送優秀排球后備人才的根本保障。后備人才要具有3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具有一定的天賦;二是實力較強或具有可塑性、可培養性;三是對要進行的事情充滿熱愛并愿意持續完成挑戰。排球體校綜合實力中的一項就應該包括對人才選拔的敏感性和精準度,對排球運動員培養的整體規劃是否合理也至關重要。這些都影響著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的結果,同時也反映出排球體校的綜合實力水平。
政府是否大力支持排球人才的培養,直接影響培養的經費是否充足,硬件設施能否完備,排球教練的待遇是否有保障以及比賽體系能否跟隨時代的發展而改進,也決定了社會和家庭對待排球運動的態度,許多運動培訓機構的運作主要是依據家長和學生的需求,當排球運動對學業沒有負面影響,而是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或能夠成為學生未來發展的另一條出路時,家長和社會對待排球的態度必然會發生變化,學校對排球課程的設置也會隨之發生轉變。
不同的行業基于不同的角度,對協同創新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協同創新的核心都是在倡導匯集多方之力,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共同致力于某件事的改進或實現質的飛躍,協同創新的理念在本質上是合作共創。2012 年,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之后在2020年將其納入“雙一流”建設規劃中,在此期間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為推動體育運動的合理發展,啟動京津冀體育健身休閑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排球項目也在其中,隨后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協同創新中心成立。2020 年,中國排球學院與國家體育總局共同對排球的發展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和部署,這也是對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的一次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對排球后備人才培養最大的作用在于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政策、環境以及各種主觀因素對排球后備人才培養造成的不利影響,集多方之力,為排球后備人才的培養匯聚能量,尤其是當政府、體育研究院、學校和社會共同發力時,將會對排球后備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帶來質的改變,政府提供政策和財政支持能夠極大地改善排球運動的生存環境,體育研究院不僅能夠提供最新的排球資訊,而且可以對排球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和分析,從排球訓練的理論,到實踐課中如何進行體能訓練以及競技技巧如何有效地傳授給運動員等,都可以提供最科學的指導理念和方法。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何將最新的科技手段運用到排球訓練和比賽中,體育研究院所也可以致力其中,加速推進排球運動的科技化。學校和社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是排球后備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體育總局等政府相關部門要重視我國排球后備人才的培養工作,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真正起到帶頭作用。在政策層面給予支持,鼓勵排球運動產學研的結合與創新。在必要的情況下,能夠施加壓力給學校和各體育相關單位,使他們能夠在體育規劃方面更加合理,對排球運動人才培養方面更加重視,并且能夠及時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快速改進,將排球人才的培養落實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財政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支持,改善或更新排球訓練場地和設施,提高排球教師等相關從業人員的薪酬待遇。同時,幫助排球訓練的學校、機構或集體探尋實現自給自足的方法,如通過表演性比賽獲取一定的企業贊助,或直接由當地經營狀況好的企業投資排球隊,從各方面減輕因資金問題帶來的壓力。
體育研究機構以及專業的排球訓練體校要強強聯合,專業的排球體校在進行運動員選拔時,可以邀請體育研究機構進行選拔規則的設計,并結合運動員綜合體能以及排球技能水平,制定科學合理的長短期訓練規劃,而排球訓練體校要將這些運動員的發展情況,以案例的形式分享給體育研究機構,這些真實的案例將會作為研究樣本被分析和研究,在客觀透徹地了解排球運動員的真實情況后,對下一步訓練計劃進行針對性修訂。在排球運動員參加競技比賽前后,體育研究機構和學校可以共同商討,給出競技策略以及對賽后進行復盤,不斷提高排球后備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和比賽技巧。
學校和社會要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為排球后備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小學、中學和大學承載著培養不同年齡階段排球人才的重任,并具有層層承接的關系。小學要合理設置排球課程,幫助小學生合理規劃時間,培養其對排球的興趣。中學階段要幫助學生鍛煉體能,了解基本的排球理論知識,同時進行基本動作的訓練,通過舉辦比賽等方式,提升學生對排球運動的興趣,同時在價值觀培養的關鍵時期,要對學生進行排球精神的宣傳和灌輸,使學生產生自豪感和使命感。大學階段雖然已對專業的排球選手和業余愛好者進行了分流,但排球課程的設置也不能松懈,大學依然要擔當起排球運動普及和排球精神傳承的使命。這3個階段都應該建立發掘排球潛力人才的機制,及時將具有排球天賦和能力的學生輸送到專業的排球訓練隊伍中。另外,社會中的排球培訓機構也要實現良性運作。
排球后備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國家、社會和家庭共同的努力,更需培養排球運動員的中堅力量包括排球體院、高校和體育研究機構協同創新,共享最先進的排球資訊,共同研討實踐培養模式和新型的排球戰術等,集思廣益,各自發揮優勢,為我國排球后備力量的培養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