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苗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實施與推動下,如何深挖電器電子廢棄物的資源屬性、規避風險屬性,構建電子設備制造商與零售商、消費者等多方協作關系,形成綠色回收產業鏈,助推電器電子廢棄物閉環供應鏈向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綠色流向轉變,真正走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之路,是當前我國電器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及重利用工作的重要任務。
根據2020年國家統計年鑒數據,中國居民2019年移動電話、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的百戶擁有量分別為508.6臺、240.4臺、201.1臺、190.8臺。利用回歸分析方法預測,到2021年年末,中國彩色電視機居民百戶擁有量為240.2臺、電冰箱214.0臺、洗衣機200.6臺、空調器254.0臺、計算機97.6臺、手機540.6臺、吸排油煙機123.9臺、熱水器187.5臺。從產品擁有數量上來看,電器電子產品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移動手機、空調和彩色電視機。
通過過去五年的數據分析,中國常用電器電子產品每百戶擁有量具有持續增長趨勢。其中,空調、熱水器、吸油煙機的平均增長率均大于5%,而計算機、照相機市場相對飽和,百戶擁有量呈負增長。
根據《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及綜合利用行業白皮書2020》數據分析,2020年,我國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和移動電話的理論報廢數量分別為5521.1萬臺、3694.9萬臺、3542.3萬臺、34922.0萬臺。從數量上來看,移動電話的報廢數量占到常用電器電子產品理論報廢數量的55%以上。

圖1 城鎮、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年末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折線圖(單位:臺/百戶)
2020年1月,《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系列標準由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正式發布,明確了六類八大產品的安全使用年限。該標準的發布及實施可以有效降低近年來頻繁發生的因家用電器超年限使用而導致的安全事故,引導消費者及時更換家用電器電子產品,同時也意味著我國電器電子產品理論報廢數量將迎來又一個增長點。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制度),于1988年由瑞典環境經濟學教授 Thomas Lindquist 最早提出。EPR制度提出污染控制應從源頭抓起,主要生產企業責任范圍應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尤其是產品被廢棄后的回收階段、處理階段和再循環階段。EPR制度扭轉了傳統的污染后再治理的觀念。
我國一直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生態優先,實現綠色低碳。建立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策”。
結合我國國情,2008年我國頒布《循環經濟促進法》,提出供應鏈全過程減少資源消耗和控制廢物排放的要求。2011年實施《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建立以基金制為核心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體系。2017年印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計劃到2025年,至少一半的廢棄產品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下得到規范回收與循環利用。2018年,《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由國務院印發,對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19年,生態環境部發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理情況審核工作指南(2019年版)》。2020年,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推動家電消費更新的實施方案》。2020年,生態環境部發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資格許可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13號)》。
EPR制度在中國從概念提出到實施落地再到持續推進,對我國電器電子廢棄物回收和處理行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豆腆w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于2020年修訂并自同年9月1日起實施,該法律里程碑式地將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正式納入立法,為解決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發展面臨的難題和挑戰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撐。
根據生態環境部最新發布的《2020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2019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企業名單共有109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其主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合計年處理能力約1.6億臺。在這109家處理企業中,55%的企業由上市公司、集團公司、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組建,其年處理能力占到總處理能力的70%。
基于上述數據,2019年109家資質企業中實際開展回收拆解處理活動的企業94家,共拆解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8417.1萬臺,較2018年有小幅度增長。拆解量最大的五個省份依次為浙江、河南、四川、安徽、河北,占拆解處理總量的38.2%。經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審核和生態環境部復核,共確認全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規范拆解處理數量為6887.1萬臺,規范拆解率為81.8%。在處理企業拆解處理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中,廢電視機4355.2萬臺,占比51.7%;電冰箱1084.5萬臺,占比12.9%;洗衣機1582.0萬臺,占比18.8%;空調器624.9萬套,占比7.4%;微型計算機770.4萬套,占比9.2%。
2019年,廢電器拆解處理總重量為217.9萬噸,拆解處理后產物為215.4萬噸,產出率為98.9%。主要產物有:彩色電視機CRT玻璃70.0萬噸,占32.5%;塑料45.9萬噸,占21.3%;鐵及其合金45.8萬噸,占比21.3%;壓縮機16 .4萬噸,占比7.6 %;保溫層材料9.9萬噸,占比4.6%;電動機8.8萬噸,占比4.1%;印刷電路板6.7萬噸,占比3.1%;銅及其合金3.1萬噸,占比1.4%;鋁及其合金1.5萬噸,占比0.7%;黑白CRT玻璃0.4萬噸,占比0.2%。
在EPR制度推動下,我國電器電子廢棄產品回收處理及綜合利用有了快速發展。但經調查分析發現,在目前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EPR制度在我國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閉環供應鏈獎懲機制不盡完善。電器電子廢棄產品回收處理涉及制造企業、零售企業、回收企業及消費者等多方利益博弈,其共同形成閉環供應鏈。由于電器電子廢棄產品規范收集和處理流程具有成本高、收益低、盈利少、任務重等特點,生產商自建回收、處理體系需承擔高成本、高技術雙重風險,所以導致閉環供應鏈上制造企業方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較低,符合國家政策標準要求的正規企業嚴重不足。而當前EPR制度財政補貼政策還不足以激勵制造商、消費者等不同主體積極參與綠色回收循環利用行動,具有充分激勵效用的獎懲機制的缺乏阻礙了社會資本進入電器電子廢棄產品回收處理行業的步伐,影響了該行業的良性發展。
第二,回收處理重利用技術參差不齊。我國電器電子廢棄物正規處理行業進入門檻較高,國家對于正規處理企業有非常嚴格的資質要求和總量控制。截至2020年,取得環保部處理資格許可的企業僅有109家。這些正規企業均擁有國內一流的先進的回收處理重利用技術和流程。但因各種原因,超過60%的電器電子廢棄產品卻繞過正規渠道,流入無資質的回收商和處理商手里。這些無資質私人作坊把有價值的整機賣給一些廠家進行簡單翻新后,經二手市場流入外來人口或者農村等偏遠地區;同時對余下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進行暴力拆解,甚至采用露天焚燒、腐蝕性極強的強酸堿浸泡等落后方式,造成嚴重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和安全隱患。
第三,政策引導和政府監管有待加強。一方面,大量非正規二手電器電子產品回收企業缺乏相關環保技術資質認定流程和資料審核。政府對非正規機構監管力度不夠,使其“暴力滋長”,減緩了EPR制度的推進步伐,影響了EPR制度的實施效果;另一方面,消費者對電器電子廢棄物的價值和危害認識不足,許多消費者在電器電子廢棄物處理過程中往往以便捷為主,導致大量電器電子廢棄物流入家庭拆解作坊及地下拆解工廠等非正規機構手中。以成都市中心城區實際走訪調查數據為例,82%左右的電子廢棄物從消費者手中流入非正規機構(包括:個體戶上門回收、經營戶坐地回收、廢品站收購回收等),而原始設備制造商通過正規物流渠道(包括:經銷商、售后服務機構以舊換新、事業機構統一回收等)回收的電器電子廢棄產品占比不到18%。
第一,建立多方共贏獎懲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指導作用,切實加強政企合作,強化組織保障,抓好任務落實。對EPR制度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數量、結構和規模進行科學統籌、合理布局。充分考慮EPR制度約束、政府獎懲因素、消費者處理偏好因素等,設置合理的電器電子廢棄產品回收處理津貼補給,規范私人拆解作坊,逐步改善非正規機構“散、亂、差”狀況,全面“治散”、重拳“治亂”、科學“治差”,為EPR制度下閉環供應鏈上正規企業創造良好生存空間,拓展電器電子廢棄產品規范收集渠道。
第二,增強循環利用環保意識。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媒體及相關社會組織要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媒介,開展多形式的環境保護和廢棄產品循環利用知識普及,尤其是EPR制度常識宣傳,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其掌握環保常識,增強環保意識,引導環保行為,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同時,鼓勵大眾有序參與到電器電子廢棄產品規范回收處理的決策過程,建立多方參與、多元并進的共治體系,營造“全員知曉、全員參與、全員監督”的回收氛圍,最大限度地爭取大眾對電器電子廢棄產品規范回收的廣泛支持,增加電器電子廢棄產品規范收集數量。
第三,打造監督監管增效模式。一是完善政策法規和制度體系。嚴格依法審批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企業資質,逐步構建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及處理企業登記制度,并定期對這些企業進行資格復審和排查。同時,可選試點實行二手電器電子產品標識制度,杜絕報廢電器電子產品再次進入流通市場。二是強化執法監管措施。政府要根據前期調研為回收處理企業設置合理的目標回收率,定期檢查企業的實施情況,并對企業進行對應的獎懲。重點加強中小處理回收企業監管,深入開展回收處理排查,督促推進回收企業在線監控設備和系統的安裝,對騙取處理基金補貼或抽查不合格的企業要嚴肅處理。建立完善督查機制和保障機制,規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處理活動,引導和促進電器電子廢棄產品回收處理行業健康發展,提高電器電子廢棄產品規范收集力度。
第四,提高回收拆解重利用技術。隨著循環經濟發展,電器電子廢棄物利用正逐步從簡單的“吃干榨凈”向高值化利用發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及資源提取和重利用過程繁復,技術復雜,同時還必須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對此,一方面,應加大電器電子廢棄物拆解技術的研究、引進和共享,提高電器電子廢棄物的利用效率,降低拆解成本,提升深加工、再利用、再制造的水平;另一方面,應充分挖掘互聯網物聯網新技術,引導并規范生產企業、回收企業、電商平臺共建信息共享,依托現代數字經濟建立科學有序高效的回收處理體系,拓展回收途徑,增加回收數量,提升電器電子廢棄產品規范處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