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灼,董廣海
(1.西南大學 商貿學院,重慶 402460;2.西南大學 水產學院,重慶 400715)
流域經濟是指以水域資源為基礎,以沿線區域經濟為支撐,以交通運輸體系為紐帶,以推動沿線區域綜合發展為目標的區域經濟系統。從長江、黃河等已經成熟的流域經濟來看,流域經濟主要有以下三大作用:一是流域經濟推動了流域內的區域合作和協同發展。以長江為例,長三角地區處于長江的下游,經濟發達,市場經濟體制健全,但自然資源卻相對缺乏。而處于長江中上游的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卻相對貧困,缺乏市場、人才和科學技術。流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可以實現促進上下游的共同繁榮。二是流域經濟可以充分發揮主體城市的輻射作用,帶動沿線城市共同發展。中上游城市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也充分發揮了主體城市功能,促進了流域經濟的一體化。三是研究流域經濟中的生態經濟,可以對流域中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結構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布局,保證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成渝雙城經濟圈(以下簡稱“成渝雙圈”)位于我國西部地區,是以重慶和成都為核心來輻射周邊的城市群,是“一帶一路”倡議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嘉陵江作為長江的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是我國最早實施全江階梯級渠化開發建設的航道,連接了成渝雙圈中的成渝主軸和南遂廣城鎮密集區,具有極大的區位優勢。2020年成渝雙圈(具體行政區域見下文)嘉陵江流域的GDP約為1.86萬億元,約占到成渝雙圈GDP總量的1/4。嘉陵江流域經濟的發展,對于成渝雙圈的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酈道元的《水經注》中記載:“漢水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有些傳統觀點認為嘉陵江起源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鄉齊壽山的西漢水,2011年10月長江水利委員會確認嘉陵江發源于陜西鳳縣的代王山。嘉陵江全長約1345千米,總流域面積約16萬平方千米,流經陜西省、甘肅省、四川省和重慶市,在重慶朝天門與長江交匯。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以上為上游,昭化區至重慶市合川區為中游,合川區至兩江交匯處為下游。為了方便研究,并且考慮到“十四五”期間行政區劃的調整,以國家地理信息服務平臺為基準,參照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對嘉陵江流域在成渝雙圈內的行政范圍進行了相應的撤并,最終得到了12個主要研究單位,作為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即四川的廣元市、南充市、綿陽市、遂寧市、達州市、廣安市以及重慶的合川區、北碚區、沙坪壩區、渝北區、江北區和渝中區。
嘉陵江流域具有典型的流域經濟特征。主要表現如下:一是流域經濟是一種特殊的區域經濟,階梯性和差異性較為突出。嘉陵江的上中下游由于自然資源、經濟文化基礎等方面的不同,表現出流域經濟的階梯性、差異性和復雜性。從總體來看,位于嘉陵江下游且處于成渝發展主軸的重慶六區的經濟最為發達,其次是南遂廣城鎮密集區的三大城市,而嘉陵江東北部的廣元和達州處于成渝雙圈的發展邊緣,發展相對落后。二是嘉陵江流域的網絡性和層次性明顯。流域經濟系統可分為工農業、交通運輸、生態環境、文化旅游、城市等分系統。從層次性來看,嘉陵江流域產業正在由下游向上游滲透,逐漸實現產業的高度化。三是流域經濟是具有開放性的耗散型經濟系統。嘉陵江沿線各區在成渝雙圈建設的推動下,已逐漸增強專業化的分工協作,加強了對外交流。嘉陵江流域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天然氣資源豐富,是我國西氣東輸的主要供給源之一。因此作為一個耗散型經濟系統,在流域開發上要遵循可持續發展觀,這關系到整個流域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2020年和2021年是成渝雙圈建設的伊始之年,也是關鍵兩年。經過了二十年的西部大開發,伴隨著成渝雙圈建設的大戰略,嘉陵江流域經濟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變革。推動嘉陵江流域經濟的發展,已逐漸成為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的必然要求。
根據2020年統計數據:從工業來看,2020年綿陽、南充、遂寧和合川的第二產業增加值所占GDP比重均在40%左右,按照國際上衡量工業化程度的指標來看,這四個城市均已進入了工業化中期的發展階段;從農業來看,嘉陵江流域一直是成渝農業發展的核心區域,目前已經形成糧油、柑橘、蔬菜、畜牧、水產五大產業鏈,是川渝地區農產品的核心供給源。南充、綿陽和達州的農林牧漁增加值均超過了600億元,在西部遙遙領先(見表1)。
從交通運輸來看,廣安-南充-廣元港口群是四川省“四江六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嘉陵江流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隨著2021年5月25日“南充港-重慶港”集裝箱班輪航線的正式開航,嘉陵江四川境內三座港口均開通至重慶集裝箱班輪,經濟圈內再添一條重要航道。重慶“三橋一隧”工程(水土、蔡家、禮嘉嘉陵江大橋和土主中梁山隧道)也即將全面通車,實現西部科學城至兩江新區的快速通達,助力嘉陵江流域綜合交通系統的快速發展。
從生態環境和文化旅游來看,從2019年起,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和四川省人大常委會便將嘉陵江流域的生態立法保護工作納入助力成渝雙圈建設的重要任務。目前,川渝兩地已在信息協同、生態補償協同、水治理協同、資源協同開發等多方面開展了區域合作。2019年9月,首屆“嘉陵江國際文旅節”在重慶市合川區召開,為了促進文旅資源的融合發展,嘉陵江沿線各政府和景區共同成立“嘉陵江國際文旅產業聯盟”,共同打造“嘉陵江文旅產業帶”和“嘉陵江綠色經濟走廊”,推動嘉陵江流域經濟系統建設。
相對發展率(Nich)是反映相對增長量的指標,本文將引入這一指標來分析嘉陵江流域城市各產業經濟發展相對于成渝雙城經濟圈整體經濟的發展狀況。Nich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2和1分別表示第個區域在2019—2020年的人均GDP,和分別代表整個成渝雙城經濟圈在這一時間段的人均GDP。經過計算,得到以下結果,見表1。

表1 成渝嘉陵江流域部分區域發展現狀主要指標

續表
上述分析充分地說明了以下三點:①嘉陵江流域經濟系統具有較強的網絡性,嘉陵江流域各區域產業分工明確,流域產業由下游的重慶向上游的四川逐漸滲透,跨流域經濟交流與合作逐漸開展,綜合交通系統逐漸形成,流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已經初見成效。②中上游的南充、綿陽、達州等地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大,充分說明社會生產力有了提高,第一產業開始向第二、第三產業轉型。③成渝雙圈嘉陵江流域的相對發展率在成渝地區遙遙領先,充分說明了發展流域經濟,有望構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戰略新格局。
由上文可知,嘉陵江流域經濟具有很大的發展優勢和前景,但結合數據和現實情況來看,仍存在一些發展問題,值得思考和研究:①四川六市的相對發展率相對于重慶六區還比較低,城鎮化率與重慶差距較大,可見經濟圈內的城鎮規模不盡合理,缺乏基礎設施建設。②成渝雙圈的建設處于摸索階段,產業鏈分工協同程度不高。嘉陵江流域唯一的國家級新區——重慶兩江新區仍處于建設階段,對于流域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有限。③嘉陵江流域的沿線區域是資源富集區,也是生態多樣性和災害頻發地區,因此如何建立一體化交通系統,實現1小時經濟圈,如何攜手進行生態保護任務,都是現實難題。根據嘉陵江流域的經濟文化特征,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和《國家“十四五”規劃》,對成渝雙圈嘉陵江流域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和政策創新作出以下總結和建議。
(1)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優勢產業,補強弱勢產業,增強沿江全產業鏈優勢,形成綠色環保、特色鮮明、機制健全的嘉陵江流域產業供應體系。提升重慶作為流域中心城市的創新發展能力,推動四川六市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汽車等產業,形成研發在下游、制造在上游的階梯性流域產業分工體系。要大力承接產業轉移,發揮嘉陵江獨特的通道優勢,配合長江流域經濟,承接東部地區產業鏈的整體轉移。重點發展產業平臺,發揮重慶兩江新區在科技創新中的輻射作用,鼓勵遂寧、南充等城市創建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打造一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推動建設廣安-渝北等產業合作園區。
(2)培育發展第三產業和數字經濟:由表1可知,第三產業在嘉陵江流域經濟發展中占領主導地位。因此要加快進行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沿江全產業鏈的整體價值。2021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數字經濟時強調:“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構建發展新格局。”數字經濟可以推動流域內各類資源要素快速流動,實現跨區域的合作和發展,數字經濟創造性強、覆蓋面廣,可以成為建設現代化流域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流域內各地區要圍繞產業發展需要,沿江構建數字經濟綜合治理系統,構建流域內的數字經濟生態。
(3)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產業帶:嘉陵江流域一直是川渝地區重要的糧油輸出地區和生豬調出地,也是晚熟柑橘產業發展適宜區和優質蔬菜發展帶,還是生態水產及種質資源保護區。因此要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支持南充、廣安等建設國家優質糧油保障基地,打造國家生豬生產基地、渝遂綿優質蔬菜生產帶和嘉陵江柑橘產業帶。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支持與嘉陵江流域的西南大學開展合作,共建國家現代農業和西部農業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同時大力拓展農產品市場,推動嘉陵江流域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建設。
(1)構建嘉陵江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沒有交通運輸的通道,就無法發展流域經濟。支持建設翻壩公路和高鐵,與水運構成綜合翻壩交通運輸體系。推動航道治理,配合長江流域建設重慶港口集群,沿江各組織共同建立協調合作機制,積極實現嘉陵江的常態化通航。同時提升物流發展水平,打造流域內一體化物流體系。強化重慶的國家物流樞紐功能,支持南充、遂寧、達州等建設區域物流中心,強化流域內綜合交通系統對商貿物流的帶動作用。
(2)加強能源保障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嘉陵江水東壩航電樞紐建設和重慶利澤梯級航電樞紐建設,優先建設嘉陵江流域內具有調節能力的水庫電站。優化完善成品油儲運設施,穩步推動沿嘉陵江成品油管道的建設工作。嘉陵江流域內構建智慧水利平臺,健全水資源監控體系,推進水利資源共享、調配、監管一體化。
(1)共建生態網絡,推動生態共建共保。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等生態治理工程,加強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加快沿江各類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化,建立沿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聯合調度。建立嘉陵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國家和省級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對嘉陵江生態屏障建設的支持力度。川渝兩地共同開展嘉陵江流域的生態立法保護工作,依法聯合查處流域內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
(2)加強協同治理,探索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統一環保標準,盡快建立嘉陵江流域經濟發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體系,建立健全流域生態約束機制。推進跨區域水體環境協同治理,完善嘉陵江流域水體監測網絡,建立上下游水質信息共享和異常響應機制。支持在嘉陵江建設水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試點,完善飲用水水源地風險聯合防控體系。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發展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產業,打造沿嘉陵江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推動嘉陵江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建設,構建沿江綠色經濟發展帶。
建設流域協調合作機制,實行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為了避免受到利益分配和行政壁壘等問題的限制,建議川渝兩地聯合建立嘉陵江流域經濟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沿江各區域政府領導組成,結合成渝雙圈《建設規劃綱要》,統籌規劃嘉陵江流域經濟的建設發展,支持能源、電信、交通等行業有序提供跨行政區服務,改革經濟系統分配方式,協調區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問題,建立互利共贏的利益機制。小組定期開展會議研究發展目標和總結經驗做法,共同構建全方位的流域經濟系統。
流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源頭,不管是中國的長江經濟帶,還是歐洲的萊茵河經濟帶,無一例外都是依靠流域發展繁榮的。如今我國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戰略等大背景下,推動嘉陵江流域經濟建設,符合成渝雙圈高質量建設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承載著沿江人民渴望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希望川渝兩地能夠重視嘉陵江流域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共同攜手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戰略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