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耿濤
(中車永濟電機有限公司,山西 永濟 044500)
隨著制造型企業的不斷發展,產品研制項目化管理逐漸趨于常態化。產品研制項目管理是一個專業管理過程,需要管理者掌握多方面管理知識和管理技能,而項目風險管理便是其中一項極為重要的管理知識和管理技能。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如果無法有效管控其中的風險,項目的成功概率將會大幅下降,甚至導致項目失敗。
在《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PMBOK指南)》中有專門章節介紹了項目風險管理過程,在《PRINCE2——成功的項目管理方法論》中也有專門章節介紹了風險管理方法,但只提供了基本的管理方法,想要有效管理項目的風險,還需要大量的實踐。
風險是不確定的一個或一系列事件,一旦發生,將對目標的實現產生影響。風險管理是指對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然后計劃和實施風險應對等一系列步驟的系統應用。其具體可以分為五個步驟:識別、評估、計劃、實施和溝通(見圖1)。

圖1風險管理步驟
風險識別是判斷哪些風險可能影響項目并記錄其特征的過程。風險識別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步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如果出現了沒有被識別的風險,且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往往會對項目的進度、成本、質量、收益等產生嚴重影響,甚至可能導致項目失敗。為了有效識別風險,應當建立項目風險分析結構(見圖2)。種類劃分具有多樣性,可以從影響目標的實際情況出發,具體分類如下:一是進度風險,二是質量風險,三是成本風險,四是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風險,五是市場風險。

圖2風險分析結構
風險識別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第一,根據過去相似產品研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分析是哪些風險導致了這些問題的產生。
第二,企業如果有風險清單庫,可以借鑒清單庫信息,如果沒有,可以參考以前其他項目中識別的風險。
第三,應用頭腦風暴法,發揮集體智慧,盡量避免個人思考。
在識別風險時,容易遺漏外部環境的風險識別,例環保政策、疫情影響、極端天氣影響等。這方面的風險一旦發生,將會對項目產生極大的影響。
風險評估是評估并綜合分析風險的發生概率和產生的影響,對風險進行優先排序,從而為后續分析或行動提供參考基礎的過程。其主要分為定量評估和定性評估。
1.定量評估
定量評估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敏感性分析、利用決策樹分析進行預期貨幣價值分析等。定量評估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支撐,在沒有廣泛收集歷史數據的情況下,不建議采用此方法。
2.定性評估
定性評估通常根據風險發生的概率及發生后對目標的影響程度,對每個風險進行評級。基于風險評級結果,對風險進行優先級排序。開展定性評估可以依據概率和影響矩陣,表1、表2、表3是概率和影響矩陣的示例。
風險概率和風險影響等級應當根據各自企業的實際情況來設置,建議所有項目的評判依據盡量統一,這樣可以保持評估標準的一致性。
隨著項目的不斷實施、深入,有些風險會發生,有些風險不會發生,新的風險會出現或被發現,已經定義的風險的各項屬性也可能發生變化。因此項目風險管理應不斷變化開展,重復執行。
表1風險影響嚴重度等級評估標準
序號 參數 等級 值 嚴重度進度成本非常高 0.8 嚴重度≥9 進度偏差達50%以上 成本>10%1 風險嚴重性中高等00..42嚴嚴重重度度≥≥75和/或關成關成總總鍵鍵體體節節進進點點度度有有大小的的差差異異,,不不能能達達和/或170%%>>成成本本≥≥57%%低 0.1 嚴重度≥3 需要額外資源,但能達成 成本<5%非常低 0.05 嚴重度≥1 很小或沒有影響 很小或沒有影響備注 本表中被評價為“中等”以上(含)的風險嚴重性,應當優先處理
表2風險發生概率等級評估標準
序號 參數 等級 值 描述非常高 0.9 風險幾乎一定發生高0.7 風險很可能發生2 風險可能性中等 0.5 風險可能發生低0.3 風險不太可能發生非常低 0.1 風險不可能發生備注 本表中被評價為“中等”以上(含)的風險可能性,應當優先處理
表3風險概率和影響矩陣
序號 風險系數 非常高0.8 高0.4 風險危害中性等0.2 低0.1 非常低0.05非常高0.9 0.72 0.36 0.18 0.09 0.05 3 風概險率中高低等00.0.73. 5 000...542 604 000...221 802 000...110 406 000...000 753 000...000 432非常低0.1 0.08 0.04 0.02 0.01 0.01備注 本表依據《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PMBOK?指南)》項目風險管理章節中的資料
制訂風險應對計劃是針對項目目標制訂提高機會、降低威脅的方案和措施的過程。僅僅有了風險應對策略還遠遠不夠,必須針對評估出來且需要做好應對的風險提出具體的措施。任何選中的應對計劃應該作為項目管理計劃的一部分,與其他項目管理計劃進行整合。風險應對計劃不一定能夠全面清除內在風險,還可能遺留剩余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好的做法是選擇多種風險應對策略和計劃。同時,實施風險應對策略也可能導致次生風險,對待這些次生風險要和內在風險一樣,用同樣的方式進行識別、評估和控制。
應對計劃的實施就是在整個項目中實施風險應對計劃、跟蹤已識別風險、監督殘余風險、識別新風險以及評估風險應對的有效性。
風險應對計劃的實施是風險管理過程中容易產生問題的環節。一般來說,風險應對計劃是一種預防措施,因此計劃內容比較繁多,執行起來也較為煩瑣,并且風險應對計劃的實施效果難以顯現,經常會出現雖然有計劃,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沒有實施的情況。
風險的溝通就是在項目內部及外部的項目利益相關方之間,就項目所面臨的威脅和機會等相關信息進行充分交流。針對項目風險管理結果的溝通,應以滿足每個相關方的需求為目的,并體現在整個項目溝通計劃中。該計劃應明確規定各相關方在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和角色,并且需要得到各方認同。
筆者在擔任研制項目的項目經理時,從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管理風險等維度進行了風險識別,除了技術風險外共識別出了45項風險,針對技術風險運用d-FMEA和p-FMEA兩種工具進行分析,識別了產品設計環節和生產制造過程中存在的技術風險。通過風險的防范,整個項目進展順利,產品關鍵特性的工序能力指數均超過了2.0,產品提前三天交付用戶。
在一項制造能力研制項目中,項目組開展了大量的風險分析工作,采取了大量的措施,項目開始時進展非常順利。但在產品進行到其中一道工序時,出現了一個技術問題,這個技術問題項目組成員在以前工作中從來沒有碰到過,在風險識別過程中沒有識別出來,結果為解決此問題花費了大量時間,也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因此,該項目最終沒有取得成功,這種結構的產品最終也沒有得到使用。
識別項目風險僅僅是風險管理的開端,在項目風險管理中經常會發現在風險應對方面存在的不足,應對措施虛浮、寬泛,因此即便有了措施也無法下手。這說明應對計劃不具有可執行性,在制訂應對計劃時必須注重其可執行性。
在項目的實踐過程中,通常有兩種計劃,一種是為了防止風險的發生,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采取措施,以避免可能的風險發生;另一種是在風險發生后,采取應急計劃,以減少或消除風險發生后影響項目的交期、成本、質量、收益、次生風險等的因素。
風險應對計劃再好、再科學、再有效,如果不實施,就等于沒有計劃。筆者曾經參加過一個電機項目,組織做了大量的p-FMEA,識別了制造過程中的大量風險,也制定了大量的措施。然而,在電機轉子浸漆后的烘焙過程中,生產單位沒有按照預先制定的措施實施,導致轉子在旋轉烘焙過程中從架子上摔落、報廢。此事給了項目團隊很大的警醒,風險預防措施的效果是無法看到的,預防措施起到的作用只是避免潛在的風險發生,很難衡量它的作用,如果不應用預防措施,風險發生后一定會造成損失,因此不能心存僥幸。
風險管理貫穿項目全過程,應當組織項目組成員定期或在不同的階段重新識別和評估項目的風險。這么做的目的是重新梳理哪些風險不再存在;新增了哪些風險;隨著項目的進展,哪些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增加了,哪些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減小了;哪些風險臨近了,值得更加關注;哪些風險的應對措施需要進行調整等等。
筆者在做某一項目的時候,國家的環保政策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項目組對此沒有及時識別,結果金屬材料的表面處理工序沒有企業承擔,花費很大的精力找到一個企業能夠承擔該項工序,結果不僅導致產品的成本增加,也延誤了產品的交付進度。
項目組在識別、評估、制訂應對計劃的時候,應當由項目組的核心團隊成員共同完成,如果有條件,還需要項目核心團隊以外的相關方參與。一方面,能夠更好地識別潛在的風險,另一方面,能夠加強溝通,使項目團隊核心成員理解存在的風險,并積極應對風險。項目經理在日常的項目溝通中,不僅要在項目組內部溝通項目風險,還要和項目的外部相關方溝通項目風險,與相關方共同努力應對項目的風險。
目前,很多項目都在應用風險管理,只是很多人缺乏意識,也沒有采取系統的方法去管理風險。項目風險管理提供了一套系統的方法論來管理風險,但是如何系統地、有效地應用方法論,還需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摸索、實踐,只有在項目中認真地思考、實踐,才能獲得真切的感受,從而更加主動地應用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