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飛,徐 坤
(1.北京工商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北京 100048;2.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北京 100091)
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2020年5月,李克強總理在發布的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互聯網+”,簡而言之即“互聯網+傳統行業”,能夠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促使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深入融合,通過優化配置生產資源、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等形式促使產業升級、推動經濟發展,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形態。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1],“互聯網+”的出現和推進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探索將“互聯網+”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構建完善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啟發、激勵、促進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提升大學生創新及自主創業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學和社會意義。
當前,創新創業是全社會的熱點話題,備受關注,在高等院校教育中進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基礎仍較為薄弱,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創新創業教育目標定位不清晰,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實踐環節。目前,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大多以課堂教學為主,局限于學校、課程,課外延伸和拓展不足。課程設置上缺乏頂層設計,整體零散、類別較少、設計單一、體系不夠完善。授課時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環節、實踐教學不足,難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此外,學科之間、專業之間的互動、滲透、融合程度不夠,未能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中,尚未形成系統的創業教育模式。
創業過程中,創業環境差,創業技術難度較大,創業資金普遍缺乏。目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尚處于發展階段,創業環境整體較為嚴峻,主要體現在政策法律保護不夠完善,政策扶持、知識產權保護、企業制度等有待加強,商業模式處于探索階段。創業過程中,容易被模仿取代,競爭力不足,難以在市場中立足。
師資隊伍知識背景單一,有待整合優化。目前,創新創業教師的教師大都為管理、經濟、就業方面的教師,缺乏理工科背景、專業技術背景較窄,在涉及較為具體、深入的技術/產品難題時,難以真正指導學生攻堅克難、解決技術問題。此外,還缺少系統的創業理論培訓,教學與實踐效果有待提高。
針對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應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包括明確雙創教育定位、優化課程體系;整合創業資源,提供技術支持與資金保障;以競賽和項目為驅動,豐富創新創業實踐;將創新思維、創業理念融入學科建設、師資隊伍、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等各個環節。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明確雙創教育定位,將其納入大學必修課。在授課過程中,一方面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了解創業現狀,掌握整合創業要素及創業隊伍、發現創業機遇、應對創業風險、融資、申辦企業等基礎理論;另一方面注意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有機融合[2],總結更新創業案例,編著相關教材,共建共享精品資源(如課程課件、創業案例庫、信息渠道、實踐教學項目和賽事等),實現多維度聯動,高效科學決策。更新教育理念,將創新創業理念有機融入其他課程中,如“市場調查”“消費行為”“消費心理學”“經濟學”等課程,豐富和完善課程體系。
根據不同學科、年級,設計培養目標和方案,可以通過“定制化、傳幫帶”等形式實施教育方案,逐漸實現“意識喚醒→能力塑造→能力培養→全面提升”的培養目標。在學生掌握專業技術、核心技術,熟悉互聯網、計算機、經營管理等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行動,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專業教育深度有機融合,構建專業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新體系,形成具有專業特色與優勢的創新創業模式。
此外,打造綜合性的資源共享與創新創業平臺,在人才培養環節,實現學校、學院、專業共同高效管理,注重與社會用人單位的溝通交流,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和相應課程體系。
遴選經驗豐富的校內教師,組建“雙創導師團”,實現“專業教師+創業教師+創業導師”的融合,將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課程,不僅講授好專業知識,還要擔任學生的創業導師。加強包括經濟、法律、財務、管理等多學科交流與合作,形成跨學科、多專業背景的師資隊伍,共同指導開展雙創教育。此外,還可以成立創新創業學會、社團,定期舉辦創新創業模擬活動,集思廣益、分享經驗、互相支持,增強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和體驗。高校還應發揮牽頭牽線作用,對可行性較高、創新創意較好的項目給予一定的資助,幫助實施創業項目。
擴大和整合校內資源,建立校內校外創業導師庫,設置創業咨詢機構,對學生進行專業性、針對性指導,具體包括新媒體和互聯網技能培訓,成立學科競賽、創業實踐、創業設計工作室,為學生進行創業實踐提供有力支撐。進行“四位一體”建設,實現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建共享空間的創業孵化基地,推動創新成果落地與轉化。
引入校外指導資源,聘請校外導師;通過科技成果市場轉化,政府、社會、企業特別是校友企業資助等,籌建雙創專用種子基金,拓展資金渠道;為雙創教育開展提供技術支持與資金保障。
創新理論對于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維和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中TRIZ創新理論是經典創新理論之一。用TRIZ理論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為分析問題→明確沖突→原理解決→對比評價→具體實施。結合理論,以生活領域捕鼠問題為例,淺析將其應用于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實踐途徑。
目前的捕鼠方法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化學藥物滅鼠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器具滅鼠裝置中有以電磁元件為捕鼠原理的裝置,電路容易被破壞,成本較高,且存在效率不高、取鼠不便等問題。經過功能分析及因果分析后發現,需裁剪工程系統中觸發及捕捉機構這個組件,具體步驟如下。
2.3.1 描述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案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沒有觸發及捕捉機構的條件下捕捉老鼠。
2.3.2 列舉與工程問題相關的物質和場
本案例中的物質有捕捉裝置主體、誘餌、老鼠等,其中捕捉裝置主體承載誘餌可以看作機械場。
2.3.3 挑選組件,創建工程系統問題的物-場模型
捕捉裝置主體和老鼠可以看作物質,兩者沒有場的作用。由于不存在機械場,老鼠可以進食誘餌,捕捉裝置主體并不會對老鼠有動作。因此,捕捉裝置主體和老鼠屬于不完整的物-場模型。
2.3.4 根據物-場模型的類別找到對應標準解的類別
上述問題屬于不完整的物-場模型,為第一類“建立或拆解物-場模型”中的第一子類,通過“完善物-場模型”中尋求標準解。標準解如下:如果物-場模型不完整,可以根據需要加入物質或場,使物-場模型完備,進而建立物質與場的相互作用。
2.3.5 根據標準解的推薦方案,建立解決方案的物-場模型
在本案例物-場模型中,由于缺少場,所以可以加入1個場,比如電磁場、電場、機械力場等。由于上述場分別需要加入電磁元件、電控元件、彈簧力學元件等,容易被破壞且成本較高,所以需進行優選;考慮到重力場無處不在,本案例中優選引入重力場,這樣就創建了新的完整的物-場模型。
2.3.6 對物-場模型的解決方案進行技術完善
改進的捕鼠裝置如圖2所示,主要由主板、側板、重物塊、連接件、誘板、誘餌、誘捕桶和攀爬部分組成,重物塊和誘板固定連接,在重物塊的重力作用和主板頂面的支撐作用下,誘板處于水平位置,懸于誘捕桶上方;誘餌位于誘板前端,老鼠爬向誘板前端誘餌的過程中,當老鼠自身重力大于重物塊重力時,誘板翻轉,老鼠滑落至位于誘板下方的誘捕桶內,老鼠被抓住;當老鼠離開誘板后,在重物塊和主板支撐作用下,誘板恢復到原來的水平位置,即復位狀態,為下一次捕鼠進行準備。

圖2 改進的捕鼠裝置
裝置結構簡單,制作和安裝方便,可以連續抓捕老鼠,同時不會損傷老鼠,安全衛生。此外,可以借助側板前端的方形槽口將其固定在多種復雜的壁面等固定物上,可以在多種環境或工況下捕捉老鼠,具有較強的適用性。采用物-場模型、沖突分析對問題展開分析,得出具體方案,研發相關產品,基于創新產品進行創業實踐活動。對于提升大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其創新創業能力具有現實意義。
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級/省市級雙創/三創大賽項目,在學校范圍內持續挖掘、凝練、舉辦優質項目,聚焦具有潛力的“創業團隊”“待孵化項目、待轉化技術、待開發產品”,培育一批有科技含量、有創業前景的項目,加強日常指導,幫助分析市場前景、開拓創新思路、做好發展規劃,并形成示范作用。重視學科比賽,在比賽過程中,通過模擬市場環境、進行市場展示和行業投資人評審,討論論證產品/企業商業價值,并進行深入指導,豐富完善創業思路并獲得投資,進而縮短創業周期,降低創業風險。在參賽過程中,指導教師加強指導,注意商業計劃書的風格與形式、表述的簡潔與邏輯性,突出重點和核心競爭優勢,做好匯報展示等工作,“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的核心是講好商業故事,分析項目的商業價值、商業模式及其可持續性,向大賽評委及投資人清晰展示該項目的商業價值和前景。此外,注重項目與社會需求/政策背景的結合方式,增加融資合作的可能性。讓更多的師生從比賽中收益、在比賽中成長,最終達到“以學促創、以練促創、以賽激創、以踐驅創”的效果。
科研項目在科技創新方面具有突出優勢,能夠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的技術與產品,基于科技創新的創業是高校創業教育的特色和優勢,也更容易得到高科技企業的青睞與支持[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科研項目中,有助于學生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市場需求動態,鍛煉其獨立思考及科學研究的能力。此外,豐富創業渠道,例如采用師生共創、校友幫扶、校間聯合、校企合作等方式,不斷壯大創業團隊,提升創業項目的技術水平。發揮產學研合作優勢,將教師科研成果用于創業實踐,通過創業孵化園、創業實踐基地、眾創平臺等進行項目對接,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將創業實踐中的市場反應、用戶評價建議反饋到科研項目中,促進科研成果改進、完善、提高;創業實踐的收益可反哺科研,科研成果的更新完善能夠提升創業競爭力,形成“科研—創新—創業”的良性循環生態鏈模式,形成創新創業競爭優勢。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高等院校必須深化素質教育人才體系改革,探索“互聯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完善課程體系,整合創業資源,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多種形式的平臺和機會,提升創新創業能力,進而培養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服務國家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