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毅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 010000)

(1)求E的方程;


圖1
探析1 (常規解法)設M(x1,y1),N(x2,y2),當直線MN的斜率存在時,其方程可設為y=k(x-1)-2.
(3k2+4)x2-(6k2+12k)x+3k2+12k=0.



所以直線NH方程為
當x=0時,可得
由上可知,直線過點(0,-2).


點評常規解法的關鍵是以點M的坐標為主,用點M的坐標表示點T,H的坐標,進而表示NH的直線方程.故常規解法的根本是要依托幾何關系找到相關點的坐標,用坐標表示方程,進而完成解答.

因為點P(1,-2)在此直線上,可得恒等式
①

②


可得直線NH的方程為
根據①,事實上
所以直線方程可以寫為
當x=0時,根據②,
所以直線過定點(0,-2).
點評本解法從橢圓的參數方程入手,首先用參數方程表示直線MN,因為點P在此直線上,所以可得到兩個恒等式,之后寫出直線NH方程,借助剛才得到的兩個恒等式,化簡了直線NH的斜率和縱截距的表達式,最后算出定值.





比較系數,可得



所以點H,A,N共線,直線NH過定點A(0,-2).
點評這個方法較好地發揮了直線參數方程的優勢,用帶有直線參數的坐標來表示向量.之后,通過對向量的運算以及比較系數,證明了向量線性表達式中系數和為1,進而證明三點共線.


(4m2+3)y2+(8m-12)y+4=0.



可得直線NH的方程為(y1-y2)x-(3y1-x1-x2)y-(x1y2+x2y1-3y1y2)=0.又x1y2+x2y1-3y1y2=(2m-3)y1y2+(y1+y2)=0.
所以可得NH通過點A(0,-2).
點評本解法的優點在于平移之后簡化了直線方程,這直接簡化了后續的計算量,比常規解法更加省時省力,解題時不妨一試.
探析5 (仿射變換)在用此方法解題之前,先給出幾個引理.為方便證明題目,引理中所涉及點與題目中的點對應一致.
引理1 過圓(x-a)2+(y-b)2=r2(r>0)外一點P′(x0,y0)引圓的切線,切點為A′,B′,則直線A′B′的方程(切點弦方程)為(x0-a)(x-a)+(y0-b)(y-b)=r2.
引理2 給定一組調和點列N′,C,M′,P′,過這條直線外取一點A′,則稱射線A′N′,A′C,A′M′,A′P′為一組調和線束.
引理3給定一個圓,以及圓外一點P′,過點P′作這個圓的切線P′A′,P′B′(A′,B′為切點)以及割線P′M′N′,那么A′N′,A′C,A′M′,A′P′是調和線束,從而N′,C,M′,P′是調和點列.
引理4 給定一組調和線束A′N′,A′C,A′M′,A′P′,過點M′作M′K∥A′P′,且M′K交A′C于點T′,則KT′=T′M′.(作任一調和線束的平行線,該線被其它線束平分)
其中,引理1來自于文獻[1],引理2,3,4均來自于文獻[2]中定義4、性質4、性質7,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證明.


圖2

又因為H′T′=T′M′,所以點H′與點K重合.故得到N′,H′,A′三點共線,則根據仿射變換的性質,直線在仿射后仍然為直線,所以N,H,A三點共線.
點評探析5揭示了本題的背景之一:調和點列與調和線束.如果在解決此題之前對這部分知識有相關的了解,那么解決本題時即可提前預知結論.
根據探析5,我們可以看到,本題與調和點列與調和線束有關,我們將從探析5出發,研究調和線束的一些解析幾何性質.
探析6(初步推廣,探析斜率關系)
證明命題1可用探析1至4的思路來研究,限于篇幅,我們使用探析4的思路.



由韋達定理,可得




探析7(深入推廣,探析一般情形)


圖3







因為調和點列均在同一直線上,

當斜率不存在時易知結論成立,過程略.
點評命題3,4為命題5奠定了基礎,命題5將調和點列這種線段的比例數量關系逐漸轉化為斜率表達式,斜率本質是用來刻畫幾何中的位置關系的關鍵量.





分別設調和線束AN,AQ,AM,AP的傾斜角為θ1,θ2,θ3,θ4,其斜率分別為k1,k2,k3,k4,根據三角形外角關系,

所以(k2-k1)(k4-k3)=(k3-k2)(k4-k1)成立.



我們還可以得到以下類似結論,作為背景知識,以供大家參考.


全國乙卷這道圓錐曲線問題以深刻的背景,清晰的表達,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圖形鮮明,解法多樣,層次多樣的數學問題.本題深刻地、綜合地考查了學生直觀想象、數學運算、邏輯推理等數學核心素養,有較強的區分度.在平常的學習中,要特別注意對于背景結論的挖掘與反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階段.從幾何到代數,再到算理,橫向縱向多維比較才能真正做到通一類、會一類,研究透徹一類數學問題.今后的教學應以數學問題為導向,深入挖掘,多面剖析,才能達到真正理解數學問題,提高數學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