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玲
在高中教育中,學生心理教育是重要的內容,其也是作為素質教育中的一部分存在的。當前高中教育面臨一些新任務,還要滿足各種新要求,高中學生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注重其心理素質發展,并將這項工作作為核心。學生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行為有些是存在深層的心理原因的,如果新手班主任能嘗試著從心理輔導的視角去看待學生問題,會使學生管理問題事半功倍。以下從四個方面談談心理輔導視角給新手班主任關于學生管理問題的建議。
先從一個輔導案例談起。之前有一位高三學生,第一次咨詢是因為她在學校的時候心情低落,上課無法專注,經醫院心理醫生診斷為高度焦慮和抑郁,想要退學。后來她以自己認為理想的分數考上了本二線,去了一所師范大學,讀非師范專業,她的目標是進了大學繼續考研,將來當一名老師。說起這個案例,是因為她給了我一個思考。學生的很多行為問題,有時候不見得就是問題本身。比如該名女生想要輟學的問題,并不是因為學業不精,也不是因為她不具備學習動力和熱情,而是因為她在班級里的人際關系嚴重影響了她的心情,使她無法專注于學習。
我們班主任在管理學生問題的時候,更容易聚焦于他的問題本身,而忽略了問題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比如,有學生多次逃課,屢教不改,直接找家長帶回家反思,有用嗎?也許剛好滿足了學生逃課的愿望,下次繼續逃。所以我們能分析學生問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才能進行有效的干預,達到班級管理和教育學生的目的。
至于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我們如何知曉呢?
雖然班主任因為管理者、教育者和學科教師的多重身份,同時沒有專業的心理咨詢知識和經驗,很難像心理老師一樣完全用心理輔導的視角去跟學生交談,但我們也可以借鑒心理輔導的一些有效方法來與學生建立關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本節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借助于心理輔導的視角,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找到學生問題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進而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首先,面對學生的問題很重要的一點,要像心理老師一樣帶著空杯的心態去跟學生交談。所謂空杯,就是第一次認識這個學生和聽說他的問題,對這個學生及其問題毫無所知,用這樣的好奇心去了解學生,探尋其問題背后的原因。多問學生為什么,而不是你應該怎么樣。其實,班主任有很多心理老師不具備的優勢,比如學科課時相對較多,也因值班和學科輔導時間較多,有更多的時間跟學生深入接觸,同時具備管理者優勢,容易建立威信,可以從多方面視角觀察了解學生,積累更多的教育經驗。所以好多偉大的教育家都是從班主任做起的。但這點優勢有時候也會變成劣勢,因為作為班主任,我們對學生問題很容易根據自己平時對學生的印象,形成先入為主的判斷。而忽略了去跟學生交談,從而了解學生問題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所以,避免先入為主,抱著好奇心去跟學生交談至關重要。
其次,跟學生交談,盡量避免價值觀的干預。當我們試圖把價值觀傳遞給學生的時候,就像一個政治教育者。學生很容易就猜到班主任又要說什么大道理,這樣極易激發起學生隔離的心理防御機制,把你想說的話擋在心房之外,即使有道理也聽不進去。心理咨詢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價值觀中立原則。這個原則并不是說我們跟學生不可以有不一樣的價值觀念。而是我和你可以有不一樣的價值觀,但是我尊重你跟我有不同價值觀的權利。價值中立并不代表我們不可以用自己的價值觀念去影響學生走向正確的方向。而是在跟學生建立起信任關系之前,我們不要著急著去灌輸你的價值觀或嘗試影響他的價值觀。因為這很容易破壞班主任與學生的信任關系,使得學生在我們面前有所保留,或不愿意說真話。而當學生因為不信任,不敢在我們面前說真話,也容易讓我們對學生失去信任。作為教育者,我們大多數知道期望效應,即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它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指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當班主任對學生失去信任,也容易對教育學生失去信心,更容易激發學生破罐破摔的心理。讓學生認為既然你是這樣看待我的,那我就做出你認為的樣子來給你看。
另外,心理輔導一般都在咨詢室里進行,環境安靜,咨詢設置使得輔導過程避免不必要的干擾,這樣的氛圍容易給學生安全感和足夠的時間去說出心里話。有些問題,在私下場合去跟學生講,學生不會覺得丟了面子,但如果在辦公室場合,有其他班主任或同學在場,就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叛逆心理,甚至做出一些沖動的行為。因此,跟學生交談盡量私下一對一進行,比如可以一起到操場走走,如果時間不允許也可以在走廊轉角處低聲說話……尤其是批評教育學生時,盡量不要在他人在場的情況下去講,容易讓學生失去自尊心,甚至做出一些無意識的舉動去向別人證明自己。
再次,與學生交談盡量少說多聽。班主任教育學生也符合二八法則,在與學生交談的時候盡量讓出80%的時間給學生去說,班主任去聽,20%是班主任去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背后的原因和價值觀的引導。當學生有機會去說出自己問題背后的原因,學生也就達到了自我教育、自我梳理和整合自身經驗的目的。很多時候學生也懂得一些知識和道理,只是因為處在成長中的他們很難像成人一樣做到理智與情感相一致,更何況我們有些成人也是這樣的,即理智控制不住情感,只是因為我們成人大腦已經發育成熟,相對學生來說,比他們更少犯錯而已。
腦科學告訴我們,“理性腦”部分,頂葉的灰質十二歲才完成發育過程,顳葉要到十六歲才完成生長,最后完成發育的,是具備假設、洞察未來、歸納分析、邏輯推理的前額葉,則要到二十至二十五歲才底定。青少年由于額葉(理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杏仁體(感性腦)的主導性大,對外界刺激容易做出情緒化的反應。成人以后,我們就擁有一個可以關閉負面感受的開關,只要經過訓練,提高額葉左側(理性腦)的活動力,就可以有效管理情緒。我們的高一新生才15歲,由于大腦發育不成熟,容易明知故犯,這類學生可以促使其自我反思,加強理性腦的功能,從而抑制感性腦的作用,發揮自我教育功能。
最后,冷靜下來才去與學生交談。作為新手班主任尤其是第一年擔任新教師的我們,自身對新職業和職場環境的適應也需要時間,更何況還要去面對學生問題,當學生出現問題,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感到煩心和壓力,也因經驗不足,無所適從,這時候也容易把我們自身的情緒帶給學生。因此要分清楚自身情緒,管理好它們,避免傳遞給學生。
當我們通過交談了解到學生問題背后的原因,我們如何對學生問題進行干預呢?以下列舉幾種典型的問題成因和大家探討。
很多學生情緒低落,想要放棄學業最重要的原因是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比如同桌之間或者舍友之間鬧矛盾,班主任可以借助于管理者的身份,對學生關系進行調節,促進矛盾雙方問題的解決。
還有一部分學生成績退步,學習無法專注,上課分心是因為戀愛問題。班主任可以試著放下早戀是錯誤的成見,去傾聽學生說出對異性的喜歡和愛,引導學生去思考這樣的喜歡和愛會帶給他(或她)什么樣的感受、體驗和影響,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情感背后的需要,更加理性地對待情感,而不是一開始就來個棒打鴛鴦,激起羅密歐朱麗葉效應。學生對異性的關注是正常的青春期心理需要,如果能夠得到恰當的引導,也能給他(或她)帶來成長上的動力。更何況有的家長并不反對學生戀愛,如果一開始班主任就抱著早戀錯誤的態度去對待學生戀愛問題,就很容易失去學生的信任,從而對其失去影響力。其實很多來咨詢情感問題的學生,自身也很矛盾,他們也知道戀愛對其學習的影響,也經常會思考要不要繼續這份關系,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抱著反對的態度,反倒讓學生把注意力放在如何避開班主任的視線轉為地下活動,而不去思考自己原本存在的這份成長的矛盾。
有些學生做出一些違反班級管理紀律的問題是為了引起他人的關注,即刷存在感。比如課堂上故意插話,引起全班哄笑,那么我們班主任可以主動出擊,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其進行賞識教育,讓別人多關注到學生身上的優點,那么其故意刷存在感的行為也會減少。
有一些學生出現情緒問題是因為學習問題,在學習方面沒有成就感,對學習失去信心,沒有學習動力,班主任可以利用學科教師的優勢,幫助學生分析學習問題存在的原因,找到適合他的學習方法。借助心理咨詢的焦點解決流派觀點,班主任可以通過學科成績分析,幫助學生發現自身學習存在的優勢,尋找其優勢學科,從而找到學生自身存在的成功經驗,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找到學習的動力。有些學生對學習的恐懼感,常常源于其中一兩個學科,而不是所有學科都學得不好。即使學生現在的高中學科都沒有學好,但他的初中、小學也有學得比較好的學科。可以幫助學生看到其原有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資源,進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其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信心,促進其學習動力。
最后,有些學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可能源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當,比如有些家長面對學生問題,不知道如何教育,有時會情緒失控,使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使得學生為了和家長對抗,叛逆問題更為嚴重。那么我們可以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促進家長對學生的理解,讓家長意識到教育方式的不當,幫助家長看到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從而改變其教育方式,進而改善親子關系。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部分家長的教育方式根深蒂固,很難改變,或者是學生對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偏見,那么班主任也可以幫助學生以理性的態度去看待家長的教育方式,擺脫對其的不良影響。畢竟我們大多數的高中生住校,已經脫離了原有的家庭環境,偶爾才跟家長通話或者放假才回家,而部分走讀生回家與家長相處的時間其實也不多,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思考、擺脫成人影響的理性腦條件。
還有一部分學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是因為自卑,可能源自人際退縮、成績不良、體相障礙等。比如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或者過分關注身上的缺點,對這部分學生,班主任要花時間傾聽和交談,讓其感受到班主任的關心,學生能夠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注和支持本身就有療愈作用。
最后回到開篇逃學問題的探討,學生逃學,很可能是學校環境有什么讓他想要回避或者不想去面對的因素。比如學習、人際,或者是他的家里有什么讓他放心不下的問題,需要他回去解決。而這兩者也需要通過跟學生的交談去了解真正的原因,從而更好地幫助其排除學校里這些他想回避的問題,或幫他以更好的視角去看待家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愛,從而自覺減少問題行為。
如果有人問起心理老師跟班主任最大的差別在哪里,我想應該是學生觀的問題。受積極心理學的影響,心理老師了解學生是成長中的個體,受該年齡段和本階段成長任務的影響存在問題是成長的必經階段,有些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個人成熟與成長會自行解決,他們的未來有很多的可能,可塑性很強,所以要樂觀地去看待學生的問題,積極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積極面,去引導學生以更好的心態面對和解決問題。
而輔導成功的關鍵在于良好咨訪關系的建立。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學生和看待學生時,就更容易獲得學生的信任,跟學生建立良好關系,從而影響和幫助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所以期待大家都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用關系去影響和幫助學生化解難題。
作為新手班主任,我們的職業成長也需要時間,工作第一年是最難的一年,試著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去向前輩請教,如此才能以更合理的心態去面對學生和職場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