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維鴻
項目課程是由幼兒引發,依照幼兒的興趣,針對幼兒提出的問題不斷探索的一種課程。項目課程是生成課程,是一個不斷發生的過程,在項目課程中,提倡幼兒去觀察、發現、梳理并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解決問題,提倡支持幼兒的自發性、自主性學習。教師在教學中不是單一地、單向地向幼兒灌輸經驗、傳遞信息,而是應依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和興趣,盡力為幼兒搭建學習的腳手架,以小組為單位支持幼兒多向化、個性化發展,適時適當提供往上攀登的墊腳石,鼓勵幼兒主動發展。因此,項目課程的開展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米切爾·雷斯尼克圍繞創造性學習和終身幼兒園理念提出了4P學習法:項目(體驗和參與創造性學習的途徑)、熱情(學習的驅動力)、同伴(從獨自思考轉向共同創造)和游戲(修修補補、嘗試再嘗試)。從課程上來說,4P學習法注重的是個性化教學;從目標來說,4P學習法強調的是“內建”,如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的建構。在方法論上,根據幼兒學習中的創造過程,他總結出了創造性學習螺旋,主要有6個步驟。第一步是想象,這是幼兒創造事物的源泉。第二步是創造,光有想象還不夠,幼兒要把想法變成行動,創造出新作品。第三步是游戲,在游戲中不斷修改和重建,比如添加新的故事情節等。第四步是分享,在小組和集體中互相交流想法。第五步是反思,反思創造中出現的問題,找出原因,完善作品。第六步是新的想象,當幼兒經歷了創造性學習螺旋的整個過程之后,又開始想出了新的主意,有了新的方向。
當下是創新的時代,創新性和創造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幼兒天生具有創造的潛能,但創造力的發展是需要培養、鼓勵和支持的。創造力來自嘗試、思考。運用4P學習法開展項目課程,讓幼兒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探究中,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創造力更好地發展。融入4P學習法的項目課程提供了更多的平臺和機會幫助幼兒發展成創造性思考者,幼兒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自我展示的空間,幼兒在具體做一件事的時候,就會產生與這件事情有關的想象,當其所做的項目是自己所熱衷的時候,就會努力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這個項目中,通過創造和游戲,在與同伴的交流互助中嘗試再嘗試,推動項目活動的持續、深度開展,同時也促進自身潛力和創造力的開發。
項目課程源于何處?應該如何開始,要怎么開展?對教師來說是一個難題。課程源于幼兒生活,與傳統教學中“教師主導、預設、高控”不同,教師應用心、細致、嚴謹地觀察和認識解析幼兒,以幼兒的視角平等地傾聽幼兒,讀懂幼兒的信息,尤其是幼兒的需求,緊密結合《指南》精神,幫助幼兒在運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新事物或新問題萌發探究的熱情;當幼兒有了熱情和興趣,就能觸發好奇心而進行實踐,將一個個“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串聯、累積、轉化成幼兒自發生成的項目活動。如班上某個孩子帶來了繪本《蚊子先生的愛好》,故事內容是蚊子先生喜歡收集各種各樣的聲音,它用錄音機收集了很多聲音,并用這些聲音幫助其他小動物們嚇跑了怪獸。這本繪本投放到閱讀區一下子就吸引了其他孩子的注意,他們熱烈地討論各種各樣的聲音,增強了對日常生活中常見聲音的興趣,產生了各種疑問,如“這個聲音聽起來怎么樣?”“這個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和“這些聲音為什么不一樣?”等。孩子們自然而然地萌發了尋找聲音和記錄聲音的想法,在想象中熱情和興趣不斷增加,教師適時抓住機會,師幼共同審議確定項目主題,開始了《有趣的聲音》項目課程的旅程。
幼兒在對事物和問題的熱情中萌發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引發思考,從而產生了很多想法。想象是創造的源泉,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思考和行動是結合在一起的。知道了“做什么”,那么接下來要怎么做呢?教師可以從幼兒五花八門的想象中捕捉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導入項目課程中,組織幼兒交流分享,從同伴那里得到反饋,相互借鑒彼此的靈感,把初步的想象轉變成有目的、有計劃的構思,甚至可以形成計劃表,并鼓勵支持幼兒付諸行動。如當大部分孩子對記錄聲音感興趣時,我化身為技術顧問為他們提供設備(手機)和技術支持(錄音),幫助他們把想法變成行動,我們一起尋找、記錄了各種聲音,包括自然界的雨聲,孩子們了解了大雨和小雨的不同,物品的聲音如象征好事情發生的煙花聲音,還有幼兒園里大家公認最好聽的聲音——歌聲等。接著筆者組織大家分享,并通過提問引導和白板分類互動,幫助孩子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認識不同聲音的特點,并學習分類,引導孩子分組根據自己小組的分類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收集聲音。另外,針對孩子對人聲的興趣,我們一起設計開展“猜猜我是誰”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人聲音的特點,了解每個人聲音都不一樣。
在4P學習法中游戲具有探究性,是熱情、想象和創造的結合,讓幼兒在游戲中有更多的自主權和更多的空間去探索操作,允許幼兒試錯并鼓勵其通過同伴互助,小組或集體集思廣益思考怎么做得更好,是幼兒嘗試再嘗試的修修補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促進了課程的梳理和發展。有時當幼兒經歷幾次失敗后,容易退縮不想繼續,教師可以以參與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梳理尋找失敗的原因,明確活動的目的,重新確立計劃;以協助者的身份提供建議或技術指導等。如孩子們分組分類收集了各種聲音,怎么更便捷地與他人分享記錄下來的音頻成為大家討論的重點,有的說可以模仿告訴別人,但是樂器的聲音很難模仿;有的說可以用手機播放,但是小朋友沒有手機;很多想法在提出時夭折或在嘗試中失敗,最后我們采用了把可以模擬的聲音變成對答童謠,把不能模擬的聲音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二維碼,張貼在過道上,其他班級老師可以通過掃碼播放分享給其班上孩子聽,同時也把二維碼圖片保存到家長群,在家可以讓家長掃碼幫忙播放。還有一次放學前的交流中,有孩子說他可以讓紙張發出聲音并進行了展示,其他孩子也躍躍欲試,筆者提議分組操作,看哪組想到的辦法最多,最后孩子們想出了好幾種方法,在這過程中,孩子們的思維有所啟發,體驗了探索的樂趣,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分享交流是引導幼兒從獨自思考轉向共同創造的重要途徑,反思本身就是思考和完善的過程。在前文提到的想象、創造和游戲中分享與反思起到了很大的催化和推動作用,在項目課程中每個階段,幼幼之間、師幼之間、小組之間、集體之間都離不開分享與反思環節。幼兒在分享中交流經驗和想法,從而促進行動計劃的產生,在反思中對行動和計劃進行調整和修補,分享與反思齊頭并進促進了幼兒思維的發展和項目課程的完善。所以可以說分享與反思貫穿整個項目活動的始終,在活動開展中,幼兒之間在討論交流中分享與反思,在項目進展中遇到一些比較難的問題或比較大的突破等,我們都會組織開展交流討論,每個階段告一段落時,我們也會集中交流分享。如孩子在探索聲音是怎么產生的時候,個別會在區域、飯后等時間探索教室里各種材料怎么發出聲音,就很容易產生噪聲,于是我把他們制造噪聲的過程記錄下來,組織大家一起討論這樣做好不好,應該怎么做?通過投票,大家決定在走廊的凹槽增設一個角落,在區域時間里可以去探索聲音的產生,同時要注意控制音量,不影響別人。還有在整個項目課程告一段落時,筆者把各個小組連接起來,一起回顧反思,大家對能聽到聲音和能發出聲音到底好不好的問題達成一致,在討論中,大家都一致同意能聽到聲音和能發出聲音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要保護好耳朵和嗓子。
在幼兒階段,我們提倡的深度學習,并非單純指學習內容的“難度”和“深度”,而是幼兒能對某事物或問題保持較持久的興趣和熱情,圍繞興趣點持續性與同伴進行探究學習,不斷解決問題,累積新經驗。在項目課程的開展中,聚焦幼兒興趣,通過創造性學習螺旋,在與同伴的合作探究中催化和加強對所做項目的熱情,自然而然地就會不斷產生新問題和新方向。如前文提到孩子們覺得能聽到聲音和能發出聲音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要保護好耳朵和嗓子。所以我們開展了護嗓護耳大行動,通過家園聯系,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收集保護耳朵和嗓子的方法,一起分享交流,感動的是剛好那時候筆者的扁桃體發炎了,孩子們在這過程中發現了教師的工作很費嗓子,對筆者很是照顧,經常監督筆者喝水,把他們所知道的方法現學現用,而且為了讓筆者少說話,他們表現很好,規則意識的自覺性加強不少。在護嗓護耳大行動中,孩子們不僅了解了保護耳朵和嗓子的方法,還懂得了關心他人,培養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另外,在前文提到了孩子們對聲音的產生感興趣,因此也增設了一個探索的角落,讓孩子可以去探索,但是想玩的人很多,孩子們的興趣強烈,于是根據孩子的新問題和年齡特點筆者設計了小班科學活動《好玩的聲音》,以森林音樂會情境貫穿活動始終,導入環節從一種樂器到多種樂器組合,聽一聽、猜一猜森林里面好聽的聲音,調動經驗,抓住注意力。接著,在“自制樂器”的情景中引導孩子探索。第一次探索:怎么讓沒有聲音的礦泉水瓶子發出聲音變成樂器?在小組操作中孩子們通過身體的部位、動作,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讓礦泉水瓶子發出聲音。第二次探索:自由選擇一種材料探索怎么和礦泉水瓶組合變成樂器,讓自制樂器聲音更好聽。情景教學激發了孩子想象和創造的熱情,分組操作促進幼兒激發思維的火花和模仿互助。樂器做好了,筆者和孩子一起隨著音樂《棒棒糖》進行了律動表演,感受動作力氣大小和聲音音量的關系。在探索和律動環節中,孩子們發現了物體產生聲音的方法和現象,關注動作所產生的結果。音樂會完美落幕,大家帶上樂器準備回家了,在小動物睡著了的情境中,孩子們知道了當別人在休息的時候要注意控制音量,不要打擾到別人。在活動后,筆者也注重引導孩子注意自己平時制造的聲音好不好聽,孩子們也意識到在區域活動、吃飯環節等時間應控制音量,以免影響他人,從而進一步加強了集體的規則意識。
即使是同一問題或事物,幼兒的興趣也是五花八門的,不完全是統一的,這時個性化學習就格外重要了。教師要珍視幼兒獨特的理解、感受和興趣,尊重個體化差異,分組教學,滿足幼兒不同的學習需要。如在尋找聲音時孩子們隨著鳥叫聲發現了兩個鳥窩,在觀察中產生不同的想法,在集體討論中發現問題主要圍繞“鳥叫聲怎么不一樣?”“我們怎么保護鳥媽媽和鳥寶寶?”和“鳥窩怎么不一樣?”這三點,于是根據孩子的不同興趣,筆者提議分組行動,最后分為小鳥的叫聲、靜音行動和小鳥的家三組。在研究鳥叫聲組,筆者鼓勵他們開展鳥叫聲大收集,于是孩子們在家長、老師的幫助下,通過網絡、現場觀察記錄等方法收集了各種各樣的鳥叫聲,最后分享反思時我們決定以對答的形式模仿記錄下各種各樣的鳥叫聲,并到其他班開展宣傳分享活動。在靜音行動組,一開始有人提出原地守候的辦法,筆者提出異議:這樣站著很累,而且我們沒辦法一直守在那里。筆者引導孩子回憶“圖書館是怎么讓大家保持安靜的?”,在提示下,孩子們想到了張貼標志的辦法,提醒路過的人們小聲說話,不要嚇到鳥媽媽和鳥寶寶,后來還貼了一張不摸鳥寶寶的標志,孩子們也時不時去觀察照顧小鳥一家,這個辦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小鳥寶寶在大家的呵護照料之下,幸福成長。在小鳥的家小組,孩子們發現兩個鳥窩不一樣,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鳥爸爸鳥媽媽制作鳥窩的辛苦,也產生了困惑:為什么鳥爸爸鳥媽媽不住幼兒園購買的木頭房人工鳥窩?于是我們一起找來各種戶外體育器械,借助工具爬高,近距離觀察,筆者也拍攝打印照片,讓他們與真鳥窩進行對比觀察,最后孩子們從鳥窩的材料和構造入手,覺得鳥媽媽用草搭的窩比較大,比較涼快;人工鳥窩用木頭搭窩,開口比較小,會比較熱,小鳥喜歡自己媽媽搭的窩。他們也萌發了利用和真鳥窩接近的材料幫小鳥一家制作鳥窩的想法,由于小班幼兒繪畫水平較弱,筆者協助他們完成鳥窩的設計圖,利用幼兒園資源,撿一些樹枝樹葉制作,完成制作后人工鳥窩放在樹杈上,在幼兒的建議下,筆者協助他們用繩子、膠槍進行加固,但是一段時間過去了,我們發現鳥爸爸鳥媽媽還是喜歡自己做窩,不選擇人工鳥窩。孩子們覺得人工鳥窩很漂亮,放著很可惜,通過討論大家決定在高一點的人工鳥窩放一些吃的,方便鳥媽媽鳥爸爸尋找和投喂鳥寶寶,在矮一點的人工鳥窩放“蛋寶寶”(以蛋殼為容器種植蔬菜)進去,在孩子們的精心照顧之下,大部分“蛋寶寶”都發芽長大了,鳥窩里住不下了,通過討論我們又把長大的蔬菜移植到大菜地里去。
在4P學習法中,幼兒是主體、學習者、同伴,對學習者的建議:①從簡單的開始擴展和改進;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③不要害怕嘗試;④共同協作允許復制;⑤堅持:嘗試再嘗試。對幼兒來說,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模仿學習的學習方法他們能較好地掌握,但是堅持性是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教師的參與和鼓勵支持可以很好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教師是催化劑、顧問、連接者、協作者,對教師的建議:①提問、示范激發幼兒熱情;②提供支持:材料、技術、創意、情感……③創建小組:聯結學習者;④參與項目。如在支持幼兒尋找記錄聲音時,由于小班幼兒發展水平有限,還不太會記錄,筆者除了前文提到的提供設備和技術支持外,也作為小組的一分子協助記錄。
綜上所述,運用4P學習法開展項目課程,作為教育者,首先要有科學的教育思想、理論引領,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加強自身學習,提升自身素質,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更迭自己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思想武裝頭腦、開展教學實踐。在實踐中,要善于觀察孩子,發掘孩子興趣點中有教育價值的內容,最大化激發興趣和探究愿望,鼓勵支持孩子探索。圍繞孩子對事物或問題的熱情與興趣開展項目課程,引導孩子根據興趣分組探究,在小組中與同伴把想象轉化為行動,在分享與反思中獲得更多經驗,有利于思維和創造力的發展,讓幼兒學會學習,從而有利于幼兒的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