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張磊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天津 300222)
魯班工坊是將中國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專業標準、技術裝備、教學方案與世界分享的實體化平臺。其核心目標是培養合作國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魯班工坊源于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此,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掌握技術技能,而且要了解中國優秀的職教文化,具有工匠精神。由此決定魯班工坊不但承擔著傳授技術技能的職責,也肩負著分享職業精神的使命;魯班工坊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魯班工坊的創建和發展是對職業教育理論、話語體系、教學模式及其所蘊含的理念、價值、思想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樹立中國職業教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堅實基礎和顯著標志;魯班工坊作為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知名品牌和中外人文交流的亮麗品牌,其品牌價值的實現、品牌形象的建立和品牌影響的擴大,離不開以職教文化為核心和底蘊的品牌文化的發掘、塑造和闡揚。魯班工坊的首倡者提出:魯班工坊要與世界分享中國職教文化。魯班工坊不但能夠以先進的模式、標準、裝備、方案傳人以技、授人以能,也能夠以優秀的思想、理念、精神、價值導人以善,育人以美。建設魯班工坊,不僅要“務實”,在看得見的層面精雕細刻,力求精進;也要“務虛”,在看不見的層面深謀遠慮,追求高遠。作為職業教育對外合作的重要載體、話語體系和品牌資源,魯班工坊將構建話語體系、傳承傳統文化、發揚工匠精神、推動文明互鑒作為自身的重要使命,為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自覺的努力與貢獻。
職教文化可以理解為職業教育領域獨特的價值理念、文化傳統、思維方式以及在其影響下形成的制度、模式、行為、形象、物質等的總稱。得益于首倡者高度的文化自覺,魯班工坊標識、品牌、核心要義中蘊含著諸多理念、思想、元素。這些理念、思想、元素在職業教育領域中傳承、發展和創造,受中國文化核心層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滋養、規范和引導。魯班工坊的職教文化要素可定義為:能夠體現中國職教文化的魯班工坊的標識、品牌、核心要義、建設活動及其中所包含的符號、模式及行為。職教文化要素是魯班工坊與世界分享職教文化的依據和基礎。
1.核心要義中蘊含的文化要素
(1)品牌之文化要素:魯班工坊是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知名品牌,也是中國對外人文交流的亮麗品牌。品牌必定以特定文化為背景,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同時也具備傳承文化、分享文化的功能,對于教育品牌、文化品牌而言尤其如此。品牌體現了創立者的定位與期待,凝聚了產品與服務的體驗,是實現文化分享目標、發生名實耦合基礎上的“實”、“名”轉換、實至名歸的關鍵所在。魯班工坊從命名到標識設計均融合多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包括歷史文化名人、古代學術思想、工匠精神、宇宙觀、經典藝術與技藝、價值理念與審美觀念等,涉及文化的各個層次與各種形態,它們藉由職業教育主題而整合,通過魯班工坊品牌而凝聚,形成豐富的職教文化分享載體與資源。
(2)功能之文化要素:無論是學歷教育還是技術培訓,在傳授技能的同時也在培育精神和人格。傳道授業,道在前,業在后,術以載道,技術技能培訓與職業精神傳承、道德品質培養、傳統文化熏陶、文化自信、建立系統規劃協同推進,才能更全面、充分地發揮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功能,實現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目標,體現中國職業教育創新理論與先進模式之價值。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才,應當既掌握技術技能,又通曉語言文化;魯班工坊的學員,既要掌握魯班工坊所依據的理論、所運用的模式和所傳授的技術,又要通曉滋養此理論、模式與技術的文化、精神和理念。因此,魯班工坊既具有技術技能教育培訓的功能,也內含職業教育文化分享的功能。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真實”之教育,才能稱為“完整”之培訓。
(3)路徑之文化要素:校企、校際、校政合作建設魯班工坊,雖然直接服務于各自具體目標和實際需求,但在此過程中應當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學校有朝氣活潑的校園文化,企業有各具特色的企業文化,產業有產業氛圍,行業有行業精神,它們都在大的文化環境中孕育,又經由共同任務、相同目標和協同合作而整合。將蘊含其中的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家國情懷、大同思想以及三條路徑中創造的歷史、發生的故事加以總結,可以形成豐富的文化要素和資源。
(4)內涵之文化要素:四個內涵是魯班工坊的核心內容。工程實踐創新項目(EPIP)是中國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大成果,是職業教育話語權的核心所在,是職業教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和中國特色職教文化分享的重點內容。EPIP 應用于魯班工坊的過程,就是中國職業教育話語體系建立的過程。因此,EPIP是魯班工坊的核心文化要素和重要文化資源。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是與國際接軌、提升魯班工坊標準化、增強魯班工坊適應性的途徑,是魯班工坊建設的基本依據,也是職教文化傳播的基本依托。標準的兼容是話語權建立的前提,職教文化分享只有在共同的語境下才能開展。世界技能大賽既為魯班工坊提供了優質裝備,同時也是傳播魯班工坊及附加于其上的各種職教文化要素的重要平臺,也是優化魯班工坊品牌形象、建立職業教育文化自信、促進合作雙方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師資和教材則是魯班工坊職教文化要素的直接載體,師資開發、培訓過程中的職業文化導入,教材編寫、設計過程中的職業文化植入直接決定魯班工坊建設、運營過程中的職教文化分享效果。
(5)原則之文化要素:五項原則中的“平等合作”原則遵循了中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傳承“兼愛”等傳統文化要義,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能重技”原則體現了追求“精進”的魯班文化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體現了職業教育強調技能、重視實踐的文化特點;“優質優先”原則體現了對于質量、技能的精益求精的職業文化,也展現了中國作為制造業強國的技術自信和品質追求;“產教融合”原則實現了“建教合作”的近代職業教育理想,體現了改革創新、務實進取、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展現了現代職業教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文化創新的重要趨勢和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原則體現了實事求是的中國哲學精髓,也體現了對于當地發展實際、人民意愿、社會文化的尊重、理解與適應。
2.班墨文化的傳承與闡揚
魯班工坊以傳承班墨文化為己任,提倡以墨子的愛心做人,以魯班的精進做事。班墨文化是“工匠精神”的本源。魯班是中國古代杰出工匠的代表,從工匠使用的專業器械到百姓日用的生產工具,其發明對于中華文明影響深遠,被譽為“百工之祖”。同時,魯班也是古代手工業者理想人格的化身。可以說,魯班已經成為能工巧匠的代名詞。魯班文化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組成部分,因而也成為了職教文化分享的重要內容,與魯班相關的精神、故事、格言、工藝、發明也就成為了魯班工坊職教文化分享可資運用的重要元素。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家是先秦時期有巨大影響的學派。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同時重視科學研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同時,墨子重視平民教育,主張培養“兼士”,提出了比較系統、重視實踐的平民教育理論,可以視為古代職業教育第一人。墨子強調“行為本”,重視“親知”,強調感性直觀是認識的來源和根據,其思想和理念成為魯班工坊工程實踐創新項目教學模式的重要理論源泉。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相互闡發,節用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新發展觀念不謀而合,因此也是魯班工坊職教文化分享的重要內容。
3.魯班工坊的“中國故事”
魯班工坊在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過程中所形成的歷史、發生的故事、取得的成就,從文化視角來看,都是在中國職教文化的價值、理念、精神、思想的影響下發生的,其中的一些儀式、規范經過整合轉化,又將成為中國職教文化的組成部分。魯班工坊本身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職教領域取得的成就,中國成就、中國故事是對外文化分享的重要內容和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途徑。同時,魯班工坊可以視作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新路徑和新平臺,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式和重要力量。魯班工坊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故事、中外友誼、技術突破、發明創造、榮譽獎項,魯班工坊決策群體、管理團隊、專家團隊、師資隊伍和培訓對象等認知群體,對于魯班工坊及其關聯文化要素的認知、體悟和在輿論平臺的推介和宣揚,都屬于“中國故事”的敘事題材,應當加以收集、整理,并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加以分享,做好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領域的中國化敘事,并在此過程中持續豐富中國職教文化的內涵。
環境即建設魯班工坊所處的國際環境、政策環境、行業環境等,它們共同構成了魯班工坊分享中國職教文化的宏觀環境。魯班工坊職教文化分享的國際環境優勢,主要來自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實施和整體推進帶來的廣泛的要素跨國流動、產教國際融合、教育國際合作、文明交流對話的需求,這是魯班工坊產生的土壤,也是魯班工坊發展的動力。只要魯班工坊是向前發展的,魯班工坊的職教文化分享就具備了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就政策環境而言,以2018 年習近平主席宣布未來三年在非洲設立10 個魯班工坊為標志,魯班工坊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意味著魯班工坊成為了中國對外交往與合作的新的平臺、途徑和資源,魯班工坊的發展速度、品牌建設、分享效果都將呈現倍增效應。2021 年9 月,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未來三年在上合組織國家建設10 所魯班工坊。2021 年11 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將繼續同非洲國家合作設立魯班工坊。就行業環境而言,魯班工坊作為高等職業教育開展國際合作的知名品牌和優質平臺,有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的天津職業院校集群的優質資源作為支撐,所采用的EPIP 教學模式已經得到廣泛推廣并成立了國際教育聯盟和研究中心,在業內受到了廣泛認可,從而形成了魯班工坊分享中國職教文化的良好行業環境。
EPIP 是中國職業教育的話語體系,魯班工坊可以視作以話語體系為核心和基礎成立的話語體系的應用和推廣平臺。話語體系的意義就在于,在此體系概念之內和體系外延所及,體系所有者掌握了文化傳承、話題設置、資源使用、元素植入和涵義拓展的主導權。EPIP教學模式所培養的人才在接受技術技能培養的同時,也會對EPIP 所主張的實踐哲學、所傳承的班墨文化、所顯示的文化自信產生自然而然的認同感和向心力,成為此話語體系的接受者、擁護者和倡導者,進而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民心相通的積極力量。這是魯班工坊分享中國職教文化的話語優勢。
魯班工坊作為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機構,其主要職能、對外定位是職業教育合作而非中國文化推廣,文化分享只是其附屬和外延功能。它所分享的文化均與職業教育的核心功能、實踐哲學、工匠精神密切相關,依托其品牌、功能、路徑、內涵、原則的實施自然而然地進行,體現實踐性、職業性和互利性。其分享方式是依托技術技能培訓,用技術說話,以質量代言,憑效果服人,其對象在接受技術培訓的同時,會潛移默化地受到中國職教文化的熏陶,產生對品牌、教學模式、教學資源所關聯的文化元素的認可。
標識是品牌形象、價值、理念和文化的概括性載體,是“名實耦”三諦中的“名”。古語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標識關系到目標群體對于品牌理念的直觀感知和對于品牌形象的第一印象。魯班工坊的標識融匯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哲學觀,將古代建筑、書法繪畫藝術中滴水檐、祥云、漢隸等文化元素運用其中,既突出了工程技術主旨,又體現了傳統文化意蘊,是符合魯班工坊性質與定位、能夠傳達魯班工坊品牌價值的標識。加強標識的運用是做好職教文化分享的基礎工程。首先要完善魯班工坊核心內涵、性質功能、文化元素與標識的關聯。可以根據需要對標識的涵義加以拓展和完善,比如“方”、“圓”圖形所代表的哲學觀念與“規范嚴謹”、“精益求精”理念的關聯,與“真實”、“完整”二核的對應等等。將標識各元素所代表的核心文化內涵形象化,利用動畫技術、AI 技術并按照魯班工坊的職教文化傳承邏輯、培訓體系邏輯進行動態展示,在實訓場地、工裝、設備、賽事、PPT 等場景中自覺、廣泛、恰當地使用標識,建立標識使用規范,提高使用頻率,強化魯班工坊標識與其所代表的職教文化理念、文化要素之間的關聯。
探討EPIP 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教學思想、教育論、課程論在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途徑,強化EPIP 作為話語體系的法律保障。加強對EPIP 的學術研究和輿論宣傳,肯定EPIP 作為職業教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成果的學術地位,利用EPIP 國際教育聯盟、國際學術會議、魯班工坊共建院校、中外主流媒體等資源和渠道有意識地加強EPIP 作為中國原創的教育模式在國際學術場景、國際輿論平臺、國際合作領域的議題設置和出現頻率,鼓勵開展EPIP 相關研究,拓展EPIP教學模式的應用場景,開發基于EPIP 教學模式的產品和服務。此舉在職教文化分享方面有兩層意義:一是為提升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理論的影響力創造前提與基礎;二是為促進中國職教文化分享提供契機與平臺。
開展魯班、墨子、陶行知、黃炎培等人的思想、理論、史實的研究與整理,理清工匠精神的職教文化基因,完善職業精神譜系,厚植魯班工坊的職教文化根脈,加強魯班工坊、工匠精神、職業教育話語體系的中國化敘事、中國化表達,構建職教文化、工匠精神傳播的環境與氛圍。利用魯班工坊物理空間做好魯班、墨子、陶行知、黃炎培等人的形象、思想、事跡、語錄的展示,設立以魯班、墨子命名的賽事、獎項、車間,將魯班鎖、魯班尺、云梯、木鵲等融入項目式教學中,開發相關文創產品,建立班墨文化與魯班工坊的文化連接、理論連接、形象連接、心理連接,使魯班工坊成為吸收傳統職教文化精華、拓展傳統職教文化內涵的通道與平臺。
魯班工坊“核心要義的認知群體包括中外方的決策群體、管理團隊、專家團隊、師資隊伍,以及包括魯班工坊教育對象在內的其他群體”。這個群體是魯班工坊建設的主要推動者和參與者,也是魯班工坊品牌、模式、文化的主要接受者和分享者。應當圍繞EPIP 開展班墨文化、黃炎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職業教育文化創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交流研討、系統學習和專題研究,讓這個群體充分認識和接受魯班工坊傳承和主張的理念、哲學和思想,在魯班工坊進階式培訓中系統植入魯班工坊相關的職教文化要素,增進認知群體對于魯班工坊標識、品牌及相關職教文化要素的理解,充分認識魯班工坊在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的意義和地位,了解魯班工坊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擔負的使命,增強其職教文化分享的自覺性。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指出,教育為“五通”提供兩方面支撐:一是促進民心相通,二是為其他“四通”提供人才支撐。魯班工坊在完成技術技能傳授的同時,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和“兼愛”主張的闡揚貫徹其中,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兼愛”作為魯班工坊建設的價值追求、堅實邏輯和強大動力;強化平等合作原則的理論支撐,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合作方案平等協商、先進模式真誠共享、優質裝備無私提供、重要資源精心開發之間的深層邏輯;將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貫穿到魯班工坊的整個建設過程中,落實到魯班工坊建設每個參與者的實際行動中,細化到言談舉止中,從“一塊品牌”到“五項原則”,從“五觀”到“一宗”,使培養的院校學生、社會學員、企業員工不但要熟悉技術操作規程,還要崇尚兼愛包容、多元共生、互利共贏等理念;不但要以魯班的精進做事,還要以墨子的愛心做人;不但要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還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魯班工坊作為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知名品牌和重要平臺,已經上升為一項國家戰略。從國家戰略視角來看,魯班工坊不僅是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平臺,也是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增強中國職業教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通過在國際平臺上闡揚班墨文化、踐行實踐哲學、構筑話語體系,增進與合作方及合作方所在國家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鑒。魯班工坊本身蘊含著豐富的職教文化要素和資源。魯班工坊首倡者具備了傳承班墨文化和近代職業教育理念的文化自覺,從標識設計到品牌構建均融入了大量的以工匠精神為主線、以實踐哲學為基調的職教文化理念與職教文化要素。同時,魯班工坊具有自己的核心文化資源,那就是以EPIP 為代表的中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成果和話語體系,它既是中國職業教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職業教育文化的重要內容。
魯班工坊既承載了增強職業教育文化自信、促進合作雙方民心相通的角色期望和崇高使命,也具備了開展職教文化分享的優勢和可能,應在共商合作、共建平臺、共享技術、共育人才的過程中把中國職教文化中蘊含的優秀傳統、價值理念、兼愛主張、精進精神、特色話語傳達給世界各國人民,不斷拓展中國職教文化內涵,增強職教文化自信,強化魯班工坊在國際上“精進”加“兼愛”雙主線合作邏輯,把與世界分享中國職教文化作為魯班工坊維護話語體系、加強品牌建設、服務對外開放的重要手段,以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實現民心相通,促進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