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泳琳
(惠東縣動物檢疫檢驗所,廣東惠州 516399)
微孢子蟲(Microsporidia)是一類廣泛存在的、專性胞內寄生的真核生物[1]。在人類微孢子蟲病臨床報道中,最常見的是畢氏腸微孢子蟲(Enterocytozoon bieneusi,E.bieneusi)感染[2]。對于易感群體,被E.bieneusi感染后可能會出現腹瀉、消化不良等癥狀或無明顯癥狀[2]。E.bieneusi可通過食物和多種水源進行傳播,易感群體與受感染的宿主進行親密接觸時也可能會發生E.bieneusi的傳播[3]。因此,美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將E.bieneusi列為B類病原中的優先病原體[4]。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對寵物需求的擴大,貓的數量在不斷增加,成為了人類家庭中重要成員之一。然而,貓是E.bieneusi的重要宿主,可感染D、Type IV、EbpC等多個人獸共患基因型。因此,貓在人獸共患寄生蟲傳播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就貓E.bieneusi的流行情況、基因型分布和人獸共患風險等方面作一綜述,為制定有效的病原防控措施提供參考。
早在1999年,有研究人員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檢測方式在瑞士的貓中分別檢測到了E.bieneusi[5]。迄今為止,有13個國家報道了貓E.bieneusi的流行病學調查情況。關于貓E.bieneusi感染的相關研究共有20項,貓E.bieneusi的感染率范圍為0~50%,總感染率為10.5%(201/1911),詳見表1。
在我國多個城市的研究中,貓不同年齡組之間的E.bieneusi感染率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如我國廣州市6月齡以下貓E.bieneusi陽性率(25.9%)高于6月齡以上貓(18.1%)[6]。但澳大利亞幼年貓E.bieneusi感染率(7.9%)高于成年貓(2.7%),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7]。研究表明,在擁擠、通風和衛生較差的場所,如收容所、寵物市場等,貓受到E.bieneusi侵襲的可能性更大。如我國廣州收容所(27.7%)和寵物市場(25.0%)的貓感染率均高于寵物診所(12.9%)和繁育中心(14.3%),統計學差異極顯著(P<0.01)[6]。
隨分子生物技術的興起,人們研發出基于核糖體內轉錄間隔區(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PCR檢測方式,現已成為鑒定E.bieneusi的標準方法[8]。目前,國內外已報道了約500個E.bieneusi的ITS基因型,有約106個基因型在人類中被檢測到,其中49個基因型也可以感染動物,提示這些基因型具有人獸共患風險。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的貓中共鑒定出23個ITS基因型。
E.bieneusi在不同地區的貓中展現出較高的基因型多樣性,提示地域差異會對E.bieneusi基因型的分布造成影響(表1)。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亞和泰國的貓E.bieneusi優勢基因型均為D[7,9-11]。我國上海市的貓優勢基因型為Type IV[12];四川省的貓優勢基因型為WW8[13]。
目前,通過系統進化分析可將E.bieneusi近500個ITS基因型劃分為Groups 1~11和Outlier。其中,Group 1的基因型D、EbpC和Type IV的宿主和地理范圍最廣,頻繁出現在人類病例中,因此被認為具有較強的人獸共患和跨物種傳播風險,Groups 2~11的大部分基因型具有較強的宿主特異性,被認為人獸共患風險有限[14]。然而,近年來,有研究發現Group 2的部分基因型(BEB4、BEB6、I和J等)可感染的宿主種類不斷增加,甚至在人類中被檢測到,因此,Group 2的人獸共患和跨物種傳播風險在日益升高[14]。
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的貓中發現了8個E.bieneusi人獸共患基因型,其中包括人獸共患風險較高的基因型D、EbpC、Type IV以及最近在人中被檢測到的Group 2的基因型BEB6和I,這提示貓感染的E.bieneusi具有一定的公共衛生風險(表1)。然而,目前缺乏針對貓附近的人類或其他動物的E.bieneusi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因此無法明確貓E.bieneusi的人獸共患和跨物種傳播風險程度。
近年來,隨著我國寵物經濟不斷發展,飼養貓的家庭越來越多,相對的,流浪貓的數量也逐漸增多,而目前的研究數據表明E.bieneusi在我國貓體內普遍流行,且貓能感染人獸共患基因型,提示貓具有傳播E.bieneusi的潛力,這對公共衛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然而,針對E.bieneusi在人、動物及環境中的傳播動態尚不明確,需要進行更多相關的溯源研究,這將幫助我們揭示E.bieneusi的種群結構和其他流行病學風險因素的關系,為健全貓相關的寄生蟲疾病防控機制奠定基礎。

附表1 世界范圍內貓畢氏腸微孢子蟲的感染情況及基因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