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禎
(天津工業職業學院,天津 300400)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活逐步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的教育也在不斷地變革。傳統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要求,需要把時代的標志——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課堂,才能更好地支撐教學改革,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了提高職校教師應用信息化教學水平,2010年首屆信息化教學大賽應運而生,參賽教師為中職院校教師,2012年首次將高職院校教師納入參賽范圍。大賽的舉辦不僅是為了貫徹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發展思想和精神,更重要的是對于職業教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從2018年開始,把原有的大賽名稱中“信息化教學”變更為“教學能力”,即為“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下文簡稱“大賽”)。顧名思義,就是要發揮比賽的引領作用,通過比賽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改革傳統的教學教材、升華傳統的教學思想、打開多元化教學的大門,促進職業院校教師教學綜合素質的提升。如何提升職校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就成為我們職校教師要不斷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
大賽是全國職業教育比賽中的“奧運會”,規格之高無需言表。2010-2011年,大賽剛起步,只有中職院校參加,現場評審模式;12-13年,進入探索階段,引進高職院校參加比賽,增加了網絡初評;14-15年,大賽不斷完善,軍事院校也包含進來,包括: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課堂教學、信息化實訓(中職)和網絡課程(高職);16-17年,大賽得到了深化,新引入了現場答辯環節;18年,大賽不斷改進,共分為:教學設計、實訓教學和課堂教學三個部分;19-20年更加注重推進“三教改革”以及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的改革;注重教師團隊建設,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大賽經過11年的發展,內容越來越完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只要考察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考察也更全面。通過對2019年和2020年比賽方案的研究總結,我們不難看出大賽提出了以下幾方面具體要求:團隊教學能力、整體教學設計能力、課程思政能力、教師示教基本功和創新能力等。大賽已經成為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延伸,對全面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越來越突顯。對比2019年和2020年比賽方案要求異同,筆者總結如下表。

表1 2019年和2020年比賽方案對比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2020年大賽不僅考查教師個體能力,而且更加注重促進高素質、高水平、結構化教師團隊建設;不僅考查教師對某一部分教學內容的設計能力,而且更加注重教師對整體課程的掌控能力,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到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的編寫,從項目化教學設計到具體教學過程的實施,都體現了大賽對深化“三教”改革的促進作用;不僅考查教師對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和教學能力,而且更加強調教師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貫徹實施,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言傳身教,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能型人才。
2019年,筆者作為教學團隊主講教師報名參加天津市高職專業一組教學能力大賽,整個備賽時間兩月有余。從參賽教學內容的選取、企業實際生產過程調研、教材內容模塊化整合、教學方案設計、教學實施方案編寫、教學視頻錄制、教學課件制作等,都是由團隊充分討論,深思熟慮詳細制定的,嚴格按照比賽方案的要求實施。以傳感器原理與應用課程為依托,在與企業專家教研的基礎上,設計了18學時6個子任務的一個完整項目教學內容及總體教學實施報告,準備了每一學時8分鐘的說課內容和10分鐘的講課內容。比賽現場隨機抽取1學時,準備時間30分鐘,團隊成員分別完成8分鐘說課和10分鐘講課內容展示,然后回答評委提出的問題。比賽準備內容多、展示時間短且為無學生展示,很考驗教師對所有教學內容的掌握熟練程度、教學的組織設計能力和臨場表現能力。經歷大賽的磨煉,教師身心都得到了鍛煉,賽后進行反思、交流、研究、探索,總結積累經驗,團隊成員的教學能力都得到了質的提升。
2018年比賽要求人數為不超過3人,2019年調整為2-4人,不難看出2019年以后的教學能力大賽更加注重了對教學團隊的考核。2019年以后賽制調整,打破了原來只由一人即可完成課程的介紹和答辯的情況,要求教學團隊所有教師都要參與到專業建設、課程開發、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組織與實施等環節中,團隊成員共同研究教育新政策、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完善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比賽時團隊成員都要參與到整個參賽過程中,分別完成課程實施方案的介紹、課堂教學展示和問題答辯,全面促進教師的團隊合作能力。2019年以后,允許除公共基礎課程外的教學團隊增加校外企業兼職教師參賽,給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契機,企業專家進入兼職教師隊伍,優化教師團隊結構,共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實現知識技能的內化和遷移,有效提升教學團隊成員的專業水平。通過大賽對教學團隊的歷練,總結比賽經驗和成果指導日常教學,引導高素質、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團隊建設。
教學能力大賽最考驗教師能力的就是對課程的“教學設計”了。2019年以后的大賽,不再是對一堂課的教學設計,而是對一門課程中相對完整的一部分進行整體的設計,這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強調了整體課程設計的全局性、完整性和統一性。設計好一堂課是基礎,能設計好一門課才是比賽的總目標和總要求。例如,在設定素質、能力、知識三維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整體的連貫性,素質目標要前后貫通,能力目標要能層層遞進,知識目標要承上啟下。通過比賽,提高了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靈活運用先進教法、學法和教學策略的能力,教師只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領導者和監督者,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和學情的分析能力,更加準確地確定教學的重難點,正確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破解教學重難點,以達到教學目標;提高了教師合理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能力,信息化手段的應用不應只局限在課堂上,更應該擴展到課堂之外,有效的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能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課程思政不是在課堂上生硬地講解思政內容,而是要將思政課程的內容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實現隱形的貫徹、深入的感知,是對思政課程的進一步深化,最終實現全教師、全課堂、全方位育人的目的。通過大賽,增強了教師課程思政內容融合的能力,每一門學科的發展史都是一部科學探索發現過程的歷史,其內容都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如何正確開發這些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是需要教師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學設計手段的;提升了教師課程思政方式方法的能力,想要學生更好地接受課程思政的效果,就要選擇符合學生思想特點的內容,把握好學生的需求,從學生感興趣的例子出發,把握好恰當、自然滲透的原則——如鹽入湯,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潛移默化地傳輸給學生,才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了教師自身素養,通過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不斷提升教師自身教書育人的能力、培養堅定的政治信念,用自己的學識、閱歷去感化和激勵學生成才。
教師的基本教學能力是指在教學活動中,為能夠順利完成教學所具備的最基本能力,包括口語表達能力、體態表達能力、臨場反應能力等等。2019年以后,大賽新增教學展示環節,教師對現場抽取的教學內容進行無學生教學展示,既考查了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熟練程度又考查了教師的臨場反應能力。教師的口語表達和體態表達,是教師長期授課過程中養成的固有習慣,在高度緊張的賽場上最能真實地反映出教師的儀態,好的口語和體態表達,更能有效地輔助課堂教學、掌控課堂節奏、控制學生行為。大賽的備賽過程中,反復地對教師的教學展示能力進行培養和訓練,有效地提升了教師的示教基本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所創造出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學生所帶來的良好教學效果就是教師創新能力的體現,教師對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學習與接受程度直接反映出教師創新能力的高低。大賽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研究能力,能夠在對教學內容的熟練掌握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項目內容的選擇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020年的大賽提出了創編活頁式教材和工作手冊式教材的要求,也是對教師創新能力的新要求,考查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動態化掌握情況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的掌握,教師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提取精華,逐漸形成自身教育理論,同時能夠將所創新的新的教學理論在教材使用中有所體現,讓教材更具有時效性和教育意義。
教學能力大賽創辦十多年來,無論是參賽規模、賽項設置、比賽形式和評分標準,都與時俱進地做出了較大程度的調整,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引擎,也為職業院校的教師們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和展示的平臺。經歷過教學能力大賽的磨礪,教師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轉變了教學理念、開拓了教學視野,提高了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