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韓
(扶綏縣職業技術學校,廣西 扶綏 532100)
學校勞動能力的教育與課程中的勞動被嚴重邊緣化,亟待重構勞動教育體系。隨著我們現代化與社會生活環境的飛速進步和變化,各種現代勞動實踐形式的方法內容也日趨多樣豐富,人們在對提高人類社會勞動實踐能力中的價值意義都產生了懷疑,勞動實踐功能與教育內容已開始逐漸地被現實社會淡化、形式化和逐步被邊緣化。中職院校勞動課程設置率極低,提供的勞動機會也相應減少,使得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處于“紙上談兵”的狀態。作為旨在培養造就未來一代祖國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建設下高素質合格公民的學生,對當前社會實際勞動生活需求變化的某些基本理論認識也存在并有較為明顯認識偏差[1]。承擔培養應用型與高素質復合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等工作與使命的中職院校,必須要重視與加強面向社會轉型時期高校畢業生勞動技術的教育,重構中職大學生勞動科職業教育和學科體系,讓在校中職大學生青年及學生干部逐漸學會組織管理勞動、擅技創新、能謀生存、會人做事,成為能夠更有職業人生理想、有社會事業使命擔當、有自主創新的本領能力的應用型新時代學生。
學生勞動教育價值認同是指學生對勞動教育本身蘊含的價值的認可、接受,并愿意參與該行為的過程。本文從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知和參與意愿兩個維度設置了8 個題項來測量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調查數據顯示,所有題項的得分都在3 以上,認為“參加社會勞動是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和“學生參加勞動教育是進入社會前的必修課”這兩個題項的平均得分也均在3 以上,希望學校加強勞動教育方面的題項平均得分超過3.4,“希望學校提供更多勞動教育實踐機會(支教、‘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三下鄉’等)”這一題項的均值得分更是達到了3.8。這說明,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同較高,絕大多數學生認可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價值,且參與意愿較高,特別是參與支教、“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三下鄉”等社會實踐的意愿較高[2]。圖1 為中職學生勞動教育。

圖1 中職學生勞動教育過程
勞動行為習慣是學生個體在平時學習過程和在生活工作中,經過比較長時間訓練而慢慢形成出來的一套固定勞動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在現今這個完全自動化、信息化生活的社會時代,許多簡單的固定勞動模式行為方法都可能被自動化機器給取代,一個小小的按鈕就完全能夠輕松完成任務。洗衣機、洗碗機、掃地小機器等新型智能工具應用的快速普及,在某一定的程度上又減少了許多學生家庭的勞動技能實踐應用的實踐機會,再加上部分家庭可能會存在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的現象,學校教育中通常也不太重視習慣的培養,導致現代生活中不跟學生勞動技能習慣缺失,使得公共空間衛生清潔及環境保護的意識不足、生活經濟自理的能力偏弱、動手操作能力薄弱等問題較為普遍[3]。
隨著國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市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對于學習勞動價值文化知識的社會學習勞動觀念等也已經跟著時代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中職學生社會實踐學習的勞動價值、社會價值取向已經日益呈現出明顯的功利化社會傾向。部分家庭可能還留有功利化的教育模式,未能引導孩子在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的同時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如個別地區可能還有做家務和金錢掛鉤的現象,假如在家庭中難以得到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引導,再加上學校勞動教育相對缺失,那么這種功利化的價值取向也會影響學生畢業后的擇業觀及對于個人價值實現的心態。因為這種充滿強烈功利化與消費心理取向的觀念在現實生活中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中職學生面臨畢業問題,包括求職和再就業。學生對于職業、勞動的心態悄然變化,以往強調對自己社會人生價值理想目標的追求最終難以實現,就會逐步轉向追求實現社會個人利益價值最大化[4-6]。
在職業學校教育工作中,向學生灌輸先進的勞動思想是老師的責任和義務,并且,這種教育行為應當是全方位的、耐心細致的,保障學生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中,勞動文化,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培養學生積極的文明勞動道德意識,幫助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之一。積極響應國家教育部門的政策號召,學校應當科學高效地制定一個有關勞動道德意識培養的方案,并做到堅定不移的貫徹并落實。學校應當將勞動教育教學視為一門,與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學科,不得不提的是,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地點,學校不應將學生的牢獄教學放在學校內部,而是應當與家庭、社會建立聯系,形成家校社共育的局面。將出發點和發展核心放在培養勞動精神和進行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上,善于統籌利用校內各方資源來為本校學生主動提供學習接受現代化勞動技術教育的有利發展環境,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書本教學。
3.2.1 輔導員或班主任引領,營造班級勞動氛圍
目前,國內的大部分高校實行專職輔導員或班主任制度,輔導員或班主任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班級管理工作的核心。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班主任們作為文明班級發展的火車頭,應該切實發揮著自身重要的示范教育及引導的作用特別是大學生在上大學階段,學生逐漸離開自己父母和身邊親人獨立生活,無論自己是關心日常衣食起居生活還是日常學習文化生活,每天所接觸得最多接觸的主體就是在校班主任,因此,班主任就在引導大學生價值理念生成中和行為觀念的形成過程中就起著特別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在學生學習日常和管理生活中還可以嘗試通過組織召開主題勞動技術教育及主題班會活動引導廣大學生進一步認清實踐勞動價值的具體目的、意義、重要性,從教育思想行動上去引導全體學生實踐“熱愛勞動、懂得勞動、主動勞動”。另外,在班級具體安排勞動技能實踐教學時,班主任應該能經常帶隊與廣大學生們面對面一起實踐進行生產性勞動,這無疑既是進行一種正面引導,同時也是進行一種自我監督,在實施這個項目過程的中,班主任不僅應該積極向每位學生具體講解勞動中的一些方法要領,更希望能夠在實踐中以身作則,凝聚全體班級師生勞動力量,形成整體合力[7]。
3.2.2 班級日常勞動分配到人,增加勞動實踐機會
中職班主任應當注意到,班級正常勞動是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實踐的一塊重要陣地以及精神領域的教育研究。目前,許多學校甚至將學校室內的日常衛生清潔乃至室外操場的地面衛生問題一并交給了學校專職保潔老師,專職人員去行組織清理打掃,這種行為安排在無形中,減少了對于學生接受外出生活,勞動教學以及精神實踐領域教育的大量機會。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種規定切實減輕了學生的一些負擔,將其精力放到學習生活中,但是這些規定背后恰恰是學校忽略對于學生非常集體勞動訓練以及思想教育等指導。所以,應該給大學生適當增加勞動的機會,并且可以由輔導員班主將具體勞動任務分配給每一學生,比如早晚教室清掃,黑板、講臺保潔,窗臺、桌椅清理,教室垃圾清理等勞動都可以平均分配給學生;室外環境衛生清理也可以平均分配給每個班級,分配到人,每個人都有固定的打掃任務,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8]。也可以采取一周一輪換,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日常勞動,形成習慣。通過日常勞動,使學生感受到勞動的艱辛,讓他們明白每天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是多少辛勤的勞動者在為自己服務,逐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進而達到勞動育人的目的。
志愿者勞動服務已經漸漸成為各個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一項主要訓練,也是未來學生主動與未來社會直接接觸聯系的一種主要活動渠道。班主任老師應當牽頭聯合學校志愿者勞動服務學生社團,鼓勵校內學生自愿參加各種學校志愿者公益勞動項目,安排在校學生借助走進城市社區,走進養老院等,通過志愿者平臺定期地進行各類志愿實踐服務,參加社會公益的勞動。
同時也可以考慮成立一支班級勞動技能小分隊,帶領全班學生共同開展對學校及各區域進行打掃清潔以及校園日常清掃衛生的維護等專項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一定的獨立勞動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作為一名學生應有的職業奉獻精神。
中職教師要知悉自身的義務不僅是“教書”,還應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引領學生思想的“大先生”,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觀念,肩負起勞動育人的光榮使命,將理論知識的傳授、技術技能的培養和勞動觀念融入所教課程,為學生形成優良的勞動品質夯實基礎[9-10]。
中職教師應提高對勞動教育的重視,不斷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清楚勞動教育對于學生發展有著積極助推作用。中職院校要堅持常態化教研活動,切實提升勞動教育的有效性,避免教學研究“重考試研究、輕非考試研究”的現象,讓教師在教研中共享經驗、把握教育規律,并將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思想融入勞動教育課程中。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德、智、體、美、勞五方面的培養,參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期勞動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論述,并按照《意見》的部署,明確了新時期的勞動保障體系建設和勞動保障體系建設。中職班主任要積極營造一個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精的社會主義校園文化,并積極引導和鼓勵青年、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生活技術勞動、生產性勞動技能和服務性社會勞動。同時,開展勞動模范進學校、勞動模范進社團、勞動模范進班級等活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促進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突破現有的教育資源壁壘,建立以政府投入教育為主,社會資本投入、家庭教育投入主體等由多方聯合組織或共同發起搭建三位一體的互動育人實踐平臺,中職班主任發揮協調作用,拓展勞動服務教育資源場域,整合地方農業、工業、服務業領域等各類行業資源,創建區域性勞動技能教育示范實踐創新基地,構建支撐起區域全方位資源的勞動職業教育創新協同示范育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