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育鶴/文
“形神兼備”是中國古典審美中一個辯證性的觀念,它是中國古典美術長期積淀下來的一種精神意蘊,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一是把美術圖像的外在形式與美術圖像所表現出來的內在精神相結合;二是把在審美過程中產生的感性感覺和在審美過程中產生的直覺感覺相結合,兩者都能產生形神俱備的藝術效果。黑格爾《美學》一書中曾指出:當我們面對一種藝術品時我們看到的只是它所表現出來的事物,而不是它所表現出來的意義和內涵。藝術品中的意象只有在人們所熟知的條件下,才能為人們所認同,而“神”則是在可識別的意象中得以體現。
“形神兼備”這一個中國傳統的繪畫創作思想,它發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文的自覺”和個體意識的蘇醒之下,這一時代的創作者們,在創作中完全脫離了漢代時所重視的“要表現儒學”的桎梏。這個階段的畫家們,在他們的作品中除了對“形”和“色”的認識之外,還對他們自身所具有的“神性”進行了探索。“以形寫神”是顧愷之在其作品中首創的,也是中國古典美術中一項重要的審美思想。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隨著藝術創作中世俗情緒的上升,謝赫在繼承了顧愷之的“以形寫神”的同時又提出了“應物象形”“氣韻生動”等“應物象形”的詩學思想。對于古代人來說,“神”是一種“物質”,而在“玄佛合流”的情況下,“神”則是“佛”與“道”的結合[1]。隨著人們認識到了藝術創作的重要性,中國各大王朝的畫家們,通過對藝術的研究,總結出了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和藝術欣賞的全部藝術理念。《古畫品錄》是由謝赫所著,其“六法論”是中國美術學界所公認的一種重要的繪畫理論。“形神兼備”理論,是對中國傳統美術作品中對客觀事物外部形象和主觀情感之間聯系的一種理解。“形神兼備”這一理念中“形”和“神”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的一種矛盾和統一的辯證關系,它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形”是指美術中審美對象的外部形態,“神”則是指美術中所蘊含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共同的精神意蘊。短短的一段文字并不能把兩者之間的聯系徹底地剖析出來,“形神兼備”這一理念所蘊涵的意義十分深刻,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也是值得我們仔細研究。中國傳統美術歷來都是以“形”為核心,以“意”為中心,以“神”為中心。所以,在討論“形”與“神”之間的關系時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形”,什么是“神”。
“形”一詞,可以用來形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能看到的,能夠被人們所感受到的,能夠被人們所觀測到的,自然界事物的形狀和外貌。其次,從“形”的角度來看,它是一種與人的心靈相一致的物質外部形式;三是在特定的美術作品中美術創作人與美術鑒賞者的思想、精神、審美情感凝結到一塊后的物質形式;其三,是指在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包含著藝術理念與內涵的藝術意象。這使我們想起了亞里士多德關于“模仿說”的觀點,他說,一切藝術的實質都是模仿,它不僅是模仿外在事物的外表,而且是模仿外在事物的本性。而“神”在美術作品中的涵義,則主要是指相對于人的肉體、感知能力而言的內心心理與思維的活動;其次,作品中的人物在觀賞時所表現出來的所具備的神采,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其三,以特定的手法表現出來的美學情感與內在精神。“神”,簡而言之,就是指一件藝術品的內涵,就是畫家在其創作過程中所流露出的一種內在的思維。在藝術鑒賞的過程中鑒賞主體只有在主客觀統一的審美感應中才能對藝術作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最后才能抓住這個只能意會,不能言說的哲學。
敦煌壁畫與中國傳統畫學具有主動參與社會生活,反映社會現實的傳統,并由此衍生出一種“豪邁”的氣概,這既是敦煌美術的一個核心,又具有重大的社會、歷史價值。在敦煌莫高窟當中現存的壁畫種類與范圍十分龐雜,有尊像、佛傳故事、民間習俗以及裝飾圖案等。而且仔細地觀察就會發現其中的內容不僅包含了我國古代中國的一些習俗,而且也融入了許多中西方神話元素,這就使壁畫當中的圖案顯得更為豐富和絢麗多彩。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說:“繪畫是為了教化、助人、精妙、察細微、與六書、四時相輔相成。”所以他特別重視繪畫對社會的影響,認為繪畫不應只是個人情感的表達,而應與社會實際相聯系。自先秦至今,漢畫像石,北魏墓室壁畫,敦煌佛教圖畫,無不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生活與思想[2]。比如敦煌的《經變》,它所描繪的就是一個“佛”的世界,而它所描繪的“佛”又是一個“俗”的世界。中國傳統畫論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和對生活的參與。按照西方美學學者的觀點,線的美是在其形的層次上,并且,線本身也是一種審美,所以,線的價值就是其形。比如西方人的素描,他們的線條就是一種附屬效果,只有當這些線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圖形時它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而中國的書法家們,對線條的使用有著非常豐富的了解,而且他們還提出了許多的想法,比如,下筆的力量、書寫的節奏等,都可以用來說明線條。這種認識在繪畫上也是很有說服力的,比如敦煌的壁畫,就是用畫來表達線條的美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線條可以表現出一個單獨的畫面,也可以通過組合而成一個單獨的要素,讓人去思考它們的真實含義。飛天在印度很常見,印度人崇拜的神靈都是會飛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乾闥婆和緊那羅,一個擅長歌唱,一個擅長跳舞,所以他們才能飛升成仙。在藝術與宗教之間,人們可以將這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并以創意與思維邏輯創造出杰出的美術作品。因此,敦煌莫高窟里面的裝飾壁畫,就和古代的天神雕像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南北朝時期,有不少的藝術家在這個階段大放異彩,同時也有不少人對他們的畫進行了客觀的、主觀的評判,比如,唐代的張彥遠,就曾經評論過南北朝時期的幾幅畫,他說,這些畫已經將神性與神性完美融合在了一起,讓每一幅畫都顯得栩栩如生。而如今,他的畫,卻是那么的粗獷,那么的死氣沉沉。事實上,敦煌壁畫上的那些浮夸的畫法,就是要表現出一種神一樣的東西,這就是中國古代藝術家們的邏輯與發散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種融合了多元文化的藝術。
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們,都愛以天地萬物為自己的精神寄托,這一點在繪畫上也是一樣的。從漢朝開始,畫的都是山川河流,動物,包羅萬象。在佛教進入中國之后,佛教的宇宙觀念對中國的繪畫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敦煌壁畫吸取了佛教的世界觀和藝術手法,并融合了佛教的美學思想和中國的傳統美術,以一面墻為中心,形成了一幅包容一切的畫卷。比如《敦煌經變》,就是借鑒了漢代的畫風,畫出了東方王母,畫出了伏羲女媧,畫出了祥瑞之象。他還借鑒了佛教,在其中添加了須彌山、兜率天、楞伽城等形象,并在其中演繹了肉食、婚姻、耕種等世俗場景,讓自己的幻想與現實融為一體。宗白華先生曾說過,中國繪畫中的“透徹”之道,就是以一種俯視世界的角度,來觀察一種完整而有節奏的自然現象,這種現象在唐代已經發展到了極高的程度。在繪畫中線條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它可以用線條將人物和物品都勾勒出來,再加上顏色[3]。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伴隨著線條的搖擺呈現出各種形態,這就是一種節奏感。比如敦煌莫高窟里面的飛天精靈,她們沒有羽翼,看起來就像是踩著五顏六色的云彩在空中翱翔,卻又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錯覺。事實上,這就是由線條產生的美,因此,這既是敦煌壁畫的一種重要的畫法,也是對后世的一種啟發,巧妙地利用線條,配合高超的畫法,不需要過多的裝飾,就可以讓畫面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一種自然的美,一種生動的色彩。
“六法”在唐朝達到了鼎盛時期,但在唐朝之后,有些地方卻未被充分地承襲與發展,成為中國繪畫歷史上一個引人注目的、特殊的、具有代表性的繪畫現象;但敦煌壁畫卻充分體現了“六法”的精髓。比如,“骨法”的寫意,就是要注重筆勢,線條剛勁;按類別配色,就是按部位配色,表現出人物的心理狀態;所謂布局,就是指畫面中的天地、山水、建筑、人物等形象在畫面中所處的位置。傳統上,我們僅從文獻中得知,在敦煌藏經洞中曾有一批以粉末為材料的彩繪作品,但至今尚未見報道。通過對敦煌莫高窟壁畫的深入研究,畫家在繪制壁畫的過程中是用墨水和顏料在一個平面上進行的,從表面上看,這是一種平面的藝術,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幅壁畫的內涵卻是非常豐富的,可以創造出一種新的審美體驗,這也是古代人所追求的和諧之美[4]。例如,在我國古代,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就是線條的協調與對稱的重要表現。總的來說,文化是有國別和區域的,這一點可以從敦煌壁畫的裝飾藝術中得到反映,在中西文化相融合的同時還吸收了古代很多優秀的思想品質和精湛的技巧,這些都在壁畫的裝飾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因此,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并不是光靠顏色,也不是靠技巧,哪怕是最簡單的一筆,也能通過不同的技巧,發揮出巨大的作用,這也是為什么,敦煌藝術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中國傳統美術,可以說每個畫家的“物我相感”與創造,都是從藝術的主體與客體兩方面來進行的。在進行作品時把外部的要素與內心的領悟相結合,把對外部的東西的精神體驗和心理意蘊都注入其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形神兼備”的作品。中國傳統美術歷來奉行“形神兼備”的創造思想,提倡“以形寫神”的藝術方法,把個體獨特的情緒以形象、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也是對畫家心靈的寬廣與“體道”的堅定肯定,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所蘊含的濃郁的人文主義情感。■
引用
[1] 李棟良.探源溯流 五色彌新——“2020年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綜述[J].美術觀察,2020(12):29-31.
[2] 元曉敏,蔡建梅,錢麗霞.西夏時期敦煌壁畫中的菩薩服飾[J].上海工藝美術,2023(1):44-46.
[3] 陳乃惠.敦煌壁畫“色彩之美”與“裝飾之道”的融合[J].美術,2017(11):136-137.
[4] 王文娟.論儒之理學與心學和中國繪畫的內在關聯[J].美術研究,2015(5):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