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歐美容/文
傳統節日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層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地方特色文化顯著的“喊天節”呈現出其背后關于自然崇拜及寨際關系的文化內涵,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自信心、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等多種現代價值。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民族傳統節日也面臨著諸如傳統文化內涵淡化、外來文化沖擊、宣傳力度不足等現實困境,這些問題若不引起重視,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傳統節日文化的健康長效發展。因此,需要進一步制定民族文化保護機制、強化教育學習、豐富傳統節日的傳播載體。
2011年4月,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頒布的《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實施意見》(黔府辦發〔2011〕50號)文件指出:“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是構建和諧貴州、增強全省各族人民文化認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內在要求,是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這些實施意見有利于開創少數民族文化工作新局面,推動貴州省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喊天節”是黃崗侗寨傳統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是侗寨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加深民族情感與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紐帶,是促進黃崗侗族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不僅有著教育后代的精神價值,而且還蘊藏著重要的經濟價值。所以,充分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與獨特魅力,是新時代必須思考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問題。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最豐厚的遺產,不僅能從中能展示出一個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精髓,也能折射出民族歷史和文化變遷的軌跡。民族節日以一種表象而深刻的方式承載和傳遞著本民族所特有的傳統文化。“喊天節”是侗族歷史文化的產物,作為一場盛宴,展現了侗族的衣食住行、民間信仰、傳統藝術、同時也彰顯了侗族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傳統禮教、審美情感等。“喊天節”來臨之際,全寨人民熱情高漲,翹首以盼,男女老少都會盛裝出席,精致打扮,每個人對此都是殷切期待。節日當天,村民們會提前迅速聚集在一起,這已成為彼此心照不宣的不成文規則。在節日舉行過程中,村民們聽從鬼師和寨老的指令,齊心協力做好祈雨儀式,虔誠地向神靈祈求降雨。除了喊天之外,還增加了歌舞表演以及巡游等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節日當天所有人載歌載舞,吸引著代代青年男女加入其中,這有利于人們更深刻地了解和認識民俗文化特點,有利于增進民族友誼、促進民族團結,加深民族感情,凝聚民族精神。
“喊天節”是由寨老主持的一項祭祀儀式,人們慶祝“喊天節”目的是希望通過祭祀普降甘霖,以此來為祈福求吉,表達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農業豐收等愿景。節日中的祭祀、祈禱和共同飲食等儀式呈現出的是背后關于自然崇拜及寨際關系的文化內涵。在自然崇拜方面,隨著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喊天節”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黃崗侗寨愈發隆重。一方面是因為種植糯稻,需要大量的水,盡管有人工降雨,但稻田大多位于山腰或者山頂,仍然需要依靠自然降水來滿足糯稻的生長需求,所以侗寨的雨水灌溉仍未得到較好的解決,求神祈雨仍是村民的重要精神寄托[1]。另一方面,“喊天節”祈雨這一儀式是神圣與世俗之間的橋梁,定期舉行儀式能帶來比“降雨”這樣的物質結果更為重要的,是全民自然崇拜的精神結果。在寨際關系方面,“喊天節”是加強寨際溝通的重要橋梁。每當農歷六月十五“喊天節”到來之時,周邊的小黃、高增、銀潭等村寨都會前來參與,歡聚一堂。這也是“喊天節”作為傳統節日能延續至今的重要原因[2]。因此,“喊天節”不僅是侗寨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加深民族情感與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紐帶,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內涵更是促進黃崗侗族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
隨著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喊天節”逐漸被外界所知曉,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殊不知在高度發展的過程中其傳統文化內涵也悄然發生了新的變化。首先,人們慶祝“喊天節”目的是希望通過祭祀普降甘霖,以此來為祈福求吉,表達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農業豐收等愿景。但如今,由于人工降雨影響降水時間和數量,“喊天節”的祈雨和占雨已失去了神秘色彩,“喊天節”原本溝通天人的意義已一去難再返。其次,“喊天節”的娛樂性特點被不斷放大。以往,許多游客前往黃崗侗寨是因為這一節日新穎有趣,并且此前從未聽說或者體驗過,被其原生態、神秘的面紗所吸引。但其實游客對“喊天節”的起源、歷史、內涵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知之甚少,甚至是一無所知。從表象來看,“喊天節”正由娛樂神靈日漸傾向于娛樂大眾,其文化內涵在不斷地喪失。最后,為了更好的吸引游客注意力,喊天節”不再只是在固定的時間開展,而是次數越來越頻繁,商業化趨勢逐漸濃厚,這種“千篇一律”的活動不僅削弱了游客對于“喊天節”的期待和好奇心,顯然也無法有效傳承“喊天節”所蘊藏的人文以及文化內核,對當地民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當地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發生激烈的碰撞。近年來,外來文化、思想、休閑娛樂方式不斷涌入黃崗侗寨,人們意識到本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截然不同時,往往會無意識的模仿甚至是盲目的崇拜外來文化,導致自己本民族文化體系被一種外來的、主流的社會文化體系所代替,逐步丟失本民族傳統文化,這也就是我們所常說的“漢化”。主要表現以下兩點:一是民族文化風貌的改變。外來文化的涌入使得村民在衣著、建筑、生活方式、語言文字都有所改變,但在當地政府的保護下,民族傳統文化雖遭受沖擊,但未被淡化,這是值得欣慰的。二是民族傳統文化處于弱勢地位。由于地理位置偏遠,這就直接導致了“喊天節”節日知名度偏低,加之外來文化的盛行,使得傳統節日在文化競爭中處于非常弱勢的地位。此時村民心中難免產生自卑之情,不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不可否認,民族傳統文化在城市化的背景下顯得極其珍貴的同時又顯得格外脆弱。
近年來,當地政府對黃崗侗寨“喊天節”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宣傳,但是宣傳的力度還不夠。一方面,一些作為本地的黔東南人,甚至是部分黎平人都不知曉這個傳統節日,嚴重阻礙了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大部分外來游客對“喊天節”的具體開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內容、活動形式等都不了解,這些直接影響了“喊天節”的知名度,降低了節日的影響力。其次,由于黃崗侗寨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外界主要是通過廣告、新媒體、網站、電視等渠道了解“喊天節”,然而事實是外界沒能有效地獲得相關的資訊。這些因素不僅制約了“喊天節”傳統節日的傳播,也不利于整個侗寨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黃崗侗寨吸引游客的意蘊在于多彩的民族文化。現如今,“喊天節”增加了許多內容與步驟,其神秘性、原始性、神圣性逐漸弱化,這就意味著節日的世俗性不斷增強。但從本質上來看,其文化內涵并未發生根本改變。一方面,節日本身的名稱尚能反映節日的主體內容。另一方面,節日的核心部分仍是以喊天儀式作為整個儀式的高潮[3]。因此,制定民族文化保護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具體分為三方面:一是當地政府應注重傳統民族文化符號的保存。充分繼承和發展當地的糯米飯、腌魚、燒魚、酸湯魚、牛癟、羊癟等飲食文化,不斷挖掘少數民族飲食、服飾、器具、民間工藝等文化產品的累計價值,防止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喪失。二是當地政府可以舉辦與“喊天節”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比賽,例如吹蘆笙、唱侗歌、跳舞、繪畫等,增設獎金獎品,以經濟手段調動村民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三是當地政府要權衡好保護傳統節日與發展經濟的關系。在尊重“喊天節”節日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可以了解外來游客的節慶文化需求,設計、組織不同的節慶文化活動,增強“喊天節”的親和力和感召力,吸引外來族群和游客的積極參與。通過以上保護機制,既能促使村民珍愛民族傳統文化,也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長效發展。
黃崗侗寨難以抵御強勢外來文化的沖擊,主要是由于村民文化程度和綜合素質較低。因此,需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強化村民教育學習:一是加強對村民的宣傳教育。對侗寨全體村民進行教育宣傳,使他們真正認識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了解到本民族傳統文化正是人們所稀缺的、向往的,從而增強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將自卑的民族傳統文化轉向自豪。近年來,大量游客涌入黃崗侗寨就是為了一睹“喊天節”之面貌,這就證明了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創造力。這個過程使得村民認識到,過去不足為奇的民俗文化,現在卻成了吸引游客前來的重要資源。不僅使傳統文化重新得到了肯定,也加強了村民自身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揚。二是注重傳統文化的代際傳承。隨著寨老年紀的逐漸增長,那么就需要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將“喊天節”繼續延續下去。不僅如此,還要對侗寨的青少年要進行民族傳統工藝的培訓,例如民族歌舞、刺繡、繪畫、木雕等,鼓勵青少年將這些傳統工藝歷代相傳。以教育和學習的手段潛移默化的影響村民,讓他們開始在心理上為自身所擁有的民族傳統文化感到驕傲,有利于保護本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居民文化保護意識,進而實現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才能得以廣泛傳播。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運用網絡新媒體平臺加強對“喊天節”的宣傳與推廣,不斷提高節日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充分發揮現代傳媒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承載信息量大、對受眾影響力強、傳播方式“異地同時”的優勢,逐步地將“喊天節”推向大眾視野,有利于增強外界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同時,新聞媒體可以在節日期間開設專題、專欄,通過微博、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軟件進行直播,全方位地宣傳“喊天節”的文化內涵與價值。二是擴展當地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實現創造性轉化。例如,傳承侗寨刺繡、蠟染、銀飾手工制品的傳統技藝;豐富少數民族歌舞表演、情歌對唱等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增加民族手工藝商品種類;增加鼓樓、戲臺、文化廣場等標志建筑和活動場所等,根據不同的人群提供富有特色的節日服務,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三是加強對“喊天節”的宣傳與營銷,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當地政府應加大對“喊天節”的宣傳,支持侗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平臺建設,不斷創新節慶文化的內容和載體。此外,當地政府在聯合新媒體做好營銷策劃的同時,可以培育一批能夠為當地傳統節日代言的“網絡紅人”,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講好侗寨傳統文化新故事[4]。■
引用
[1] 吳垠.黃崗侗族喊天節的文化內涵探析[J].青年文學家,2019(3):172-173.
[2] 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楊旭東.地方性節日的文化內涵與訴求轉型——關于侗族喊天節的調查與思考[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6):117-123.
[4] 王軍,趙燕.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當代社會價值及傳承路徑分析——以黔東南侗族為例[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30(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