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雯/文
秦腔自明清時期興起,在中華大地上流傳至今,有著地域性強、傳播力廣、教化力高的顯著特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秦腔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興起于陜北、甘肅地區一帶,以粗獷豪放、生活氣息濃郁的獨特表演風格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秦腔戲曲藝術歷經千百年歷史發展逐步形成了秦腔文化,是地域性極強的文化樣本,對于西部地區人民起著精神慰藉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強的教化功能和現實意義。秦腔文化因其獨特的功能、地位以及蘊含的豐富教育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發揮獨到的價值,為思政工作開辟新思路。
從世界視閾來看,秦腔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寶藏,也是彰顯中華文化獨特性的文化名片。以秦腔為媒介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將文藝元素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是營造藝術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初步嘗試,也更加彰顯出秦腔文化“高臺教化”的重要功能。
當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在道德領域雖呈現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但在一些領域不乏存在道德失范現象,所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仍是我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大著力點。“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緊迫、艱巨而復雜的任務,要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握規律、積極創新,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推動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一個新高度。[1]”秦腔劇目中的生活元素和地方特色唱腔可作為推動西北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驅動力,營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圍,充分發揮其德育和美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而努力奮斗。因而,進行精神文明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殊途同歸。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和靈魂。新時代文化建設在把握當下文化發展態勢的同時,還需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2]”它作為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精神滋養。秦腔是歷經時間檢驗并一脈相傳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弘揚秦腔文化,是對特色曲藝形式的傳承延續,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刻表現,更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效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承載并能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或信息的形式。[3]”隨著科技飛速發展,大眾傳媒日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興載體,群眾主流意識易受輿論引導,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把秦腔作為文化載體,通過以情動人的方式最大限度發揮其隱性教育的功能,并透過秦腔劇目內容傳遞民族氣節和中國氣派,在陶冶情操的過程中弘揚中華傳統道德精神,提升道德修養與審美能力,為新時代背景之下的教育對象提供價值遵循與道德目標。這一形式既是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一大突破,也有利于新形勢下更好地迎接挑戰。
秦腔的一大特點是其唱腔以陜西關中方言為主,以一種特殊的音樂風格和結構形式再現歷史故事或生活場景,并闡明一定的哲理。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表現在家國情懷、道德教育和法治意識三方面。
部分秦腔劇目以歷史人物或典故為主要內容,通過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畫,在弘揚中國精神的同時將家國情懷潛移默化在聽眾心中。如《屈原》塑造了一個愛國奉獻、高潔不屈的忠臣形象;《大將郭子儀》彰顯了郭子儀忠貞愛國、智勇雙全、忠勇豁達的名將風范;《金沙灘》表現了楊家父子精忠報國、忠于君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潞安州》刻畫了陸登寧死不屈、忠于國家的忠烈之志。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和聽眾群體的變化,秦腔現代戲也成了舞臺上的一抹亮麗風景。《生命的綠洲》以“治沙英雄”為原型,立足毛烏素沙漠由“千年沙漠”到“萬里綠洲”的故事,謳歌中華民族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昭君行》以昭君和親的故事為主線,并將其提升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歌頌民族團結的層面。聽眾在感嘆秦腔舞臺精妙絕倫,秦腔服飾貼近角色,秦腔技藝行云流水的同時,留存的“后味”更是入腦入心,無形中規范個人行為,凝聚民族力量。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表現,秦腔的優勢在于貼近現實,共情力強,讓道德教育具有自主選擇性。如《三娘教子》通過對比在得知薛廣去世后,王春娥和其他兩個妻妾的不同表現以及三娘王春娥教導倚哥的態度,表現出三娘王春娥勇于承擔責任,在困境中苦盡甘來,具有傳統婦女美德與風范的形象和倚哥知恩圖報、懂得感恩并能知錯就改的美好品質;《五典坡》以王寶釧和薛平貴曲折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刻畫出王寶釧對愛情忠貞不渝,安于困苦、清貧但不畏權勢、不卑不亢的形象;《鎖麟囊》通過富戶薛湘靈和貧女趙守貞兩次相遇但處境互換的強烈對比,刻畫了薛湘靈善良仗義和趙守貞知恩圖報的形象,傳遞了“好人有好報”的傳統道德思想;《包公賠情》講述了包公面對其侄欺壓百姓,依舊執法如山并向其嫂王氏賠情的故事,刻畫出包公公正嚴明、辦事公道的正派形象;《墻頭記》以家庭視角講述兩兄弟為爭奪父親財產最終被壓在墻下的悲劇故事,告誡我們要尊老愛幼、孝老敬親;《雙鐲記》通過對比妯娌甄娘、喬娘面對兒子偷盜行為,運用不同教導方式并最終導致兩種走向的故事彰顯父母正向引導的重要性,引起父母對教育問題的重視;《竇娥冤》通過講述竇娥幼年被賣為童養媳,后被張驢兒陷害判處斬刑的悲慘身世,表現了竇娥善良孝順,勇于和黑暗勢力作斗爭的反抗精神和堅強意志;《十二把鐮刀》以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為背景,講述鐵匠王二開導妻子桂蘭,夫妻二人連夜打出十二把鐮刀支援部隊生產的故事,表現了王二夫妻二人的奉獻精神和集體意識。這些秦腔劇目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等方面帶給聽眾思想洗禮,為加強道德教育開拓了路徑。
秦腔作為西北地區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以法律案件為題材的劇目在表現人物故事的同時引導人們知法、守法、用法,更新陳舊的法治觀念,增強法治意識,同時教導人民群眾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合法權益。《三滴血》通過講述三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滴血認親”案件,啟示有權者要用法有度,持嚴謹用法的敬畏態度;《秦樓案》講述公孫賈、公子虔為維護其子而不惜陷害他人,最終膚淳澄清真相,維護大秦新法尊嚴的故事,表現出秦王公正執法的品質,啟示人們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梨花獄》講述梁王利用武則天的朝廷弊政,捏造事實誣告忠臣欲謀權篡位的故事,啟示當權者“制良法,得善治”;《鍘美案》以陳世美進京高中狀元后拋棄其妻秦香蓮和兒女的故事展開,最終陳世美被包拯依法懲處,刻畫包拯廉潔清正、鐵面無私的“清官”形象,表現出加強廉政建設的必要性;《十五貫》中,蘇州知府查清尤葫蘆遭人殺害的真相,昭雪冤案,明察秋毫,為民請命,樹立了“剛正不阿,執法如山,為民做主”的清官形象;《海瑞訓虎》講述海瑞巧揭總督胡宗憲欺瞞真相救其子的詭計,表現了知縣海瑞伸張正義、懲惡揚善的形象;《胭脂》以胭脂和鄂秋隼的愛情故事為背景,抨擊了主觀斷案、草菅人命的封建官僚行為;《金麒麟》和《四進士》通過平反冤案的劇情傳遞法律可以維護公平公正的價值觀。總之,秦腔中蘊含的法治思想有利于推進全民守法普法,為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營造全社會講法治、重道德的良好環境作出貢獻。
以秦腔為橋梁,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來發揮其教育功能有其獨特優勢。它既有利于秦腔創新形式、挖掘內容,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生機活力,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擔者、發起者、組織者和實施者[4]。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大多以簡單灌輸、單向傳輸為主,不注重方式方法的更新、受眾群體的差異及教育內容的難易程度。將秦腔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聯系,打破了曲藝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刻板邊界,貫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相聯結的橋梁,為創新主體實施教育行為的形式開辟新路徑。秦腔作為地域文化的獨特標識,將它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地域化的表現,促進教育目標、任務精準化,對提升教育實效有重要的意義。作為教育主體,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更多元的形式,提升趣味性的同時增強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受動者和可塑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作用對象[4]102。教育對象的受動性似乎表明教育對象只能被動輸入教育內容,盲目被支配。但是從秦腔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來看,在主客體雙向互動的過程中,教育客體扮演地是自覺性的角色。作為秦腔聽眾群體,即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在接受文化熏陶時潛移默化地培育民族精神、提高道德修養并增強法治意識,整個教育過程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完成。秦腔衍生出的思想政治價值有其特殊性,但是透過個例,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從自發走向自覺的可能性,并不斷提升自覺性。
思想政治教育介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用于客體的“橋梁”。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形式眾多,但真正被利用起來的較為單一。挖掘秦腔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質,是創新和豐富教育介體的一種表現。從這個視角出發,啟示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多的探索介體新形式,尋求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新方法、新載體。如將相聲、本土歷史文化資源等作為新的多元化教育介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隱性浸潤方式宣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升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使精神文明適配物質文明的發展,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秦大地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同時也是孕育秦腔文化的熱土。秦腔文化記錄歷史興替,凝結人民心聲,傳承華夏文明,映射文化底蘊,見證關中大地上的文化更迭,在歷史發展的長河里留存著不朽印記。秦腔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是對秦腔文化精神內涵的一次深入探索與推陳出新,也是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觀念和實踐方式的踴躍嘗試!■
引用
[1] 中國法制出版社.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8.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