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中樓鎮初級中學 周德云
伴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與課程改革的推進,歷史教學在初中學段的地位也逐步提升。在創新教學模式過程中,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進一步強化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獲取、分析信息的能力。就當前初中歷史教學而言,教學模式的改革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歷史教師應為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式、提升其學習能力,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明確歷史教學目標,進行歷史教學模式創新。
學生自入學以來,接受的都是“師教生學”的課堂模式,這種固定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感到疲憊,且固定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還容易使學生形成固定思維模式,無法在歷史學習中積極發揮自身創造力與想象力,難以實現素質教育要求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應明確激發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的目標,對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培養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發揮能動思維。歷史教學模式創新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歷史相關問題,將日常積累與課堂知識融會貫通,并通過舉一反三鞏固所學知識,實現個性化發展。久而久之,學生能養成主動思考、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的習慣,對相應歷史知識形成獨到見解,真正實現以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對歷史學習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學生在了解科學探究過程方法的同時學會運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立足于新課改基礎進行歷史教學模式改革,能有效幫助學生制訂合理學習計劃,幫助其在學習過程中反思、評價并及時調整,進而引導學生探索事物變化規律,最終實現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融合。
相較于科目較少的小學,初中的學科數量和學科難度都有所增加,這種陡然加大的課業壓力會為學生學習帶來更大的阻礙,歷史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也承擔了較大的教學壓力。學生課堂注意力是否集中、學生能否遵從教師的安排進行教學任務,都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效果。而教學模式改革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引路人”職能。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歷史課堂中通過適當講解激發學生學習與分析資料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將教學節奏掌握在自己手中,減輕自身教學壓力;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其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將自身想法融入學習中,切實實現個性化發展,滿足素質教育要求。
歷史學科的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生知識掌握量與史料分析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除課堂學習外,還需要學生日常積累。若想優化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必須貫徹滲透性原則,即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學內容,使歷史知識積累深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促進學生在日常閱讀練習中自主積累歷史知識。遵循滲透性原則,可以潛移默化地將歷史學習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融入自身想法,提升其史料分析能力,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融入自身歷史知識體系中,形成對歷史事件的獨到見解,培養自身歷史核心素養。
初中歷史知識的多樣性決定了教師必須為學生構建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在掌握基本史實后,才能樹立正確是非觀念,對歷史重大事件做出正確的判斷。而歷史知識的范圍廣泛性增大了其系統構建的難度,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詳細解析歷史事件,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分析事件內涵,根據學習主題強化學生對該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對學生認知和接受能力進行詳細規劃,制定相對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史實的同時增強分析能力與判斷力,以量變產生質變,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歷史課堂越來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模式優化的同時也應注意,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并不是一味地接收,而應該是學生在接觸相關知識的同時產生能動思維,在認知歷史事件的過程中主動思考,進而構建歷史知識系統,依靠歷史知識詳細了解世界發展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落實構建性原則,引導學生在理解相關歷史知識的同時主動思考,最終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在新課改背景下,為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初中歷史教材的創編采用了多種歷史材料,其中既有較為簡單、學生可以獨立閱讀的內容,也有較為復雜、需要教師講解的案例,內容豐富有趣,題材涵蓋范圍也較為廣泛,但在各種類型的歷史材料背后,是相對僵化的教學模式。部分教師并不能充分挖掘歷史材料中蘊含的歷史知識,只采取學生朗讀或教師范讀的方式將材料內容帶過,不能充分發揮用歷史材料提升學生分析能力的功能,反而浪費了課堂時間。在多媒體技術發達的今天,甚至有部分教師為簡化課堂流程與準備工作,直接省略了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學習歷史材料的過程,直接以音頻或視頻課件播放的方式一筆帶過,無法讓學生融入歷史事件中,無形中削弱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喪失了對歷史課程的期待,更遑論實現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歷史教學模式優化的目的是以歷史事實論證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提升分析能力,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幫助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相關知識,構建相對完整的歷史知識結構。但在傳統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只將歷史材料分析作為教學任務,僅以帶領學生閱讀歷史材料并明確劃分課本重點為教學目標,失去了初中歷史教學的初衷,無法讓學生切身融入歷史學習中,體會歷史學科的樂趣。可見,如果教師無法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則學生無法培養正確的學習意識,初中歷史就無法發揮真正的功能,更無法實現歷史教學模式的完善與創新。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中,大多數教師都采用教師講述,學生聆聽或筆記的形式全盤接收歷史知識,再對學習的知識進行機械背誦的教學方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覺得歷史學習過程缺少新意、索然無味。造成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傳輸,忽略了對學生辯證精神的培養,因此,要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就需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注重適時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精神,讓學生在正確理論知識的加持下對歷史事件提出不同見解,并以事件推斷的形式加以驗證,在推斷驗證的過程中加深對歷史理論知識的驗證,實現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促進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的完善。
教學設計是教師對本節課即將完成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預想,若想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率,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充分探索教材內容,適時結合教學手段,豐富課堂內容。教師可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在設計課程時簡化理論知識,激發初中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教師講述“金與南宋的對峙”一課時,可以結合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堂中展示“岳飛精忠報國小故事”和“靖康之恥”的典故,順勢提問:“為什么北宋的統治沒有長期存在下去?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哪些?”學生通過思考更容易認識到,由于少數民族內遷與宋朝自身制度的落后,北宋只是實現了短暫的統一,之后在少數民族的入侵下,甚至只能在江南一帶茍延殘喘的史實。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了解這一時期政權對峙的現狀,明確不進則退的歷史規律,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意識。
傳統歷史課堂中,大部分教師采取的是史料講解—重點劃分—學生背誦的教學模式,在上述環節中,師生互動環節被忽視,教師與學生無法順利地交流溝通,教師無法及時獲得教學反饋,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這是因為教師沒有建立起對課堂提問環節的清晰認識,導致了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只一味接收,長此以往,學生會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無法實現歷史教學模式的完善。若想改變這一現狀,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師生互動在教學中的重要性。課堂互動并不是單純吸引學生注意力,而是通過豐富的互動形式調動學生對史料內容積極思考的興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助于初中歷史教學有序開展。例如:在“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展示明朝具有代表性的小說和戲劇,如《水滸傳》《西游記》和《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演義》),同時提出問題:“明朝的古典小說為什么會共同出現反抗封建統治的時代特點呢?”當學生思考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集思廣益,最后得出結論:明朝統治者為維護沒落封建統治,加大壓榨人民的力度,激起了人民反抗封建統治的決心。通過提問,加強了學生自主思考的力度,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改變了以往歷史知識學習過程死記硬背的模式,促進了初中歷史教學模式改革。
伴隨著教育改革深化,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互動不能僅局限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也需要重視起來。學生可以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展開探討,實現生生互動。通過探討,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大膽表達出來,加強與同學之間的溝通,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在交流過程中學生還能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身知識儲備,優化語言組織能力,實現全面發展。例如:在“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宋元時期的世界地圖,讓學生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探討宋元時期海外交通路線圖,隨后請同學們發表看法。通過學生的自主探討,幫助其掌握宋元時期陸路和海路兩條路線的劃分,進而幫助學生明確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的原因。
學生和教師作為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都會進行一定的語言表達與思考。因此,教師應依據歷史課堂內容,建立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方便教師和學生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積累經驗,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例如:在歷史課堂接近尾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回顧與總結,通過課堂的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及自我評價判斷學生對本節課歷史知識的學習情況及教師的教學情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專業的點評和學生的自我總結,可以判斷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同時教師也能豐富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更好地理解歷史教學的核心內容,快速突破教學難點,為今后自身的教學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明確自我認知,提升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強化自身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完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教師首先要遵循日常滲透、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從教學設計入手,明確歷史教學目標,以豐富的教學手段促進教學的有序展開,最后通過及時的課堂評價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歷史教學方案,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