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一帆
(四川警察學院,四川瀘州,646000)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人們從關注負向和問題逐漸轉變為關注個體的優勢、美德的發展,挖掘個體本身積極的、正向的優勢,推動問題的解決及個體的健康發展。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角度,Luthans提出“積極心理資本”的概念(簡稱心理資本)[1],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能夠影響個體生產效率的心理特征,包括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四個成分[2]。自我效能是指個體有勝任任務的自信,能應對挑戰并力爭成功;韌性是指個體能從逆境、挫折和失敗中快速恢復過來,甚至能獲得積極轉變和成長;希望則是通過各種途徑努力實現預定目標的積極動機狀態;樂觀是指個體具有積極的歸因方式,并對現在和未來持積極態度。[3]研究表明,心理資本在個人成長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僅體現為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而且包括積極的心理資本。例如,積極心理資本在大學生自我概念發展中有重要作用,積極心理資本發展水平高的大學生更能以樂觀、熱情的態度面對生活,積極構建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而提高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4]又如,積極心理資本能夠有效調節大學生在學習、人際等方面的壓力,使學生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通過挖掘自身的心理能量來提升自我價值感。[5]此外,積極心理資本的發展與一個人的就業能力水平也息息相關。例如,積極心理資本在畢業生擇業時發揮了重要作用,既有助于提升就業競爭力、增加就業機會,又可以緩解就業壓力。[6]而且,勵驊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培養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對事情合理規劃與調控能力的發展。[7]
由于職業的特殊性,踏上工作崗位后,警察面臨的壓力與危險遠大于其他職業,因此,對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就業能力的研究與培養不僅能夠促進其心理健康的發展,對其就業能力的提升也至關重要。對此,本研究擬在調查了解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的關系,以有針對性地制訂培養方案。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四川警察學院隨機抽取了278名本科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剔除9份無效問卷后,有效回收269份問卷,有效率為96.76%。
1.積極心理資本量表
本研究選取了由張闊等人編制的積極心理資本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之一,以了解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發展狀況。該問卷由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四個維度組成,共26個題目,每題采用Likert七點計分法。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97(總分)、0.842(自我效能)、0.71(韌性)、0.841(希望)、0.843(樂觀)。信度總體達到0.80以上,說明該問卷信度較好。
2.就業能力量表
本研究采用于海波等人編制的大學畢業生可就業能力問卷作為工具之一,以了解警校大學生可就業能力現狀。該問卷共36題,每題采用Likert五點評分。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66,問卷信度較好。
問卷回收后,本研究運用SPSS 21.0對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以及信效度分析。
如表1所示,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平均分為4.75,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樂觀得分最高,韌性最低,說明警校大學生擁有較積極歸因方式,但面對逆境、挫折能快速恢復的水平還有待提升;就業能力平均得分3.72,處于中等水平,表明警校大學生就業能力良好。

表1 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就業能力總體情況分析
1.性別差異分析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在性別方面的得分差異不顯著,但女生的自我效能、希望、樂觀維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男生的韌性維度的得分高于女生。此外,警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在性別方面的得分差異也不顯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就業能力在性別上的差異分析
2.年級差異分析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警校大一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總分及希望、樂觀維度的得分均高于其他三個年級,大四學生的自我效能維度的得分最高,大三學生韌性維度的得分最高,但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警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在年級方面的差異不顯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就業能力在年級上的差異分析
3.是否獨生的差異分析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非獨生子女積極心理資本總分及各維度的得分均高于獨生子女,但二者差異并未達到顯著水平;獨生子女的就業能力總分高于非獨生子女,但二者的差異也不顯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就業能力在是否獨生上的差異分析
4.專業與興趣是否一致的差異分析
為了解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發展水平與就業能力在專業與興趣的一致性程度方面的差異,本研究對積極心理資本及各維度、就業能力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積極心理資本及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在專業與興趣的一致性程度方面的差異顯著。進一步多重比較分析發現,專業與興趣比較一致的警校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及總體發展水平顯著高于專業與興趣一般或不一致的學生。專業與興趣一致的警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也顯著強于專業與興趣一般或不一致的學生。

表5 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就業能力在專業與興趣是否一致上的差異分析
5.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的關系
相關分析發現,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及各維度與就業能力顯著正相關,說明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其就業能力越強。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的相關分析
為了進一步了解積極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的預測力,本研究以就業能力為因變量,自我效能、韌性、希望和樂觀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多元回歸的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如表7所示,積極心理資本的自我效能、樂觀、希望的預測回歸系數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回歸模型顯著,共解釋49.8%的變異量。因此,自我效能、樂觀、希望均能正向預測就業能力。

表7 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的回歸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警校大學生心理資本水平顯著影響其就業能力水平,心理資本的提升對就業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正能量作用。因此,有意識地開發警校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希望、樂觀、韌性,培育和提升其心理資本,對促進其就業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研究表明,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發展的總體水平處于中等,說明警校大學生總體心理狀態趨于積極。李歐關于警校大學生和地方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處于中等水平[8],本研究與該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樂觀得分最高,韌性得分最低,說明警校大學生處理問題態度積極,但心理韌性有待提高。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大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常向其親人、朋友尋求幫助,獲得了許多社會支持和積極情感體驗,這使他們以更樂觀的心態面對當下以及未來。但由于可以得到家庭支持、社會支持的保護,警校大學生的抗挫能力一般,從挫折、逆境和失敗中自我快速恢復的能力較弱。
在差異分析中,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在性別、年級、是否獨生方面的差異均不顯著。這一研究結果與普通高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研究結果不一致。[9]任克勤認為,警察院校在專業設置、行為規范標準及管理方式方面與普通院校存在顯著差異,更加強調統一化、規范化管理。[10]因為警校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每一名學生的嚴格要求相差無幾,所以警校大學生接受的社會資本大體一致,積極心理資本發展水平在性別、年級、是否獨生方面的差異性可能就不顯著。但警校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發展水平在專業與興趣的一致性程度方面卻存在顯著差異,專業與興趣的一致性程度會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情緒。專業與興趣一致時,學生能體驗的積極情緒越多,自我效能感越強,對自身的能力、水平更有自信,積極心理發展水平也較高。
研究結果顯示,警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總體處于中等水平,說明警校大學生總體社會適應能力較強,但仍有提升空間。同時,警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在性別、年級及是否獨生方面的差異并不顯著,在專業與興趣的一致性程度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與普通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1],專業與興趣越一致,就業能力越強。所選專業與自己興趣一致時,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越強,學習的內在動機越強,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目標規劃也越清晰,在學習過程中越有意識、有目的地提升職業所需的各種能力。
研究結果顯示,警校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樂觀、希望、韌性與就業能力呈顯著正相關聯系,說明積極心理資本發展水平能顯著促進就業能力的發展。回歸分析結果也論證了自我效能、樂觀和希望能顯著正向預測就業能力。該研究結果與前人研究結果較一致,表明擁有較好心理資本的個體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更能以躊躇滿志的態度去應對。[12]另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發展水平越高,為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就越高,擁有的可就業能力也越強。[13]積極心理資本水平高的學生,自我效能感高,自信心十足,敢于直面困難與挑戰,并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利用強大的心理彈性克服挫折和緩解壓力,同時能及時調整自我狀態,合理規劃布局,采取行之有效的舉措,以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資本的發展能有效提升就業能力。在日常理論教學或實戰訓練過程中,警察院校一方面要注重學生樂觀、韌性等心理品質,以及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精神的培養[14],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培養與指導,指導學生合理規劃未來要從事的職業,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感。
受研究時間、精力、地域等的限制,本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研究對象來自川內一所學校,較少涉及其他地區的警校大學生,從而影響了本研究結論的廣泛性。第二,由于對象來自警察學校,男女比例偏差大,女生樣本遠低于男生樣本,對研究結果造成了一定影響。今后研究一方面可以考慮其他地區的警校大學生,將地域環境因素納入研究范圍,另一方面也可考慮將普通院校大學生與警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等方面進行對比研究,使教育建議更具針對性,從而推動大學生順利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