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蘭
(北海職業學院 廣西 北海 536009)
勞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現實實踐,旨在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實現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助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并踐行到行動中,激發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活力,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實現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兩種教育工作的育人優勢,有效提升高職院校育人工作的質量。因此,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下,高職院校有必要加強對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研究。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有利于深化學生對勞動內涵的理解和把握,培育學生積極進取的勞動精神,發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之美德,教師更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培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者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可以從以下角度開展工作:第一,勞動教育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充實勞動教育工作的內容,提升勞動與教育之間的結合度。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內容,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研究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的工作中,教師可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基礎,與勞動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思考,手腦并用,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學以致用,融會貫通。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學內容及活動形式更為科學、合理,能夠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助力。
高職院校在實際育人工作中完成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應立足于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求,進行深入分析,不斷地為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尋新的方向。勞動教育價值的體現,需要教師在學生勞動的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學生的思想引導為目標,在各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融入具有較高的靈活性。所以,為了滿足高職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實際需求,高職院校教師可以以融合教育活動的創新為主要方向,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中感知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從而提升育人實效,實現知行合一。
為提升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質量,高職院校教師應加強對融合教育方法的研究,不斷創新融合教育工作開展的方法。如在實際育人工作中,為了實現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高職院校教師可以根據實際育人工作的需求,創設具體的勞動教育活動,并對勞動教育活動進行延伸,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入創設空間。教育工作者應將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等元素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實現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從根本上提升高職院校育人工作的水平。為了實現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在實施內容和方式上要具備創新性,培養學生的勞動創造思維,形成優良的勞動品質,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并踐行于實際行動,從而有效地體現出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職院校育人工作中的價值。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各項教育教學活動可以借助時代發展的優勢,實現自身的改革與優化,從而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第一,深入挖掘現有課程資源,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課程規劃、資源包建設及課堂案例分析,探索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課程的有效融合;第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課程評價體系,突出學生成果可視化、思維可視化、參與多元化;第三,高職院校開展的社會勞動實踐活動中,為了提升學生社會勞動實踐的效果,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優勢,將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制作成不同形式的微視頻,培養學生新時代的責任擔當、體驗職業的工匠精神,思政課程的融合不僅助推了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還實現了兩門課程的互促互進、相輔相成的效益。
勞動教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具有較高的育人價值,強調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無疑是進一步提升了勞動教育本身的作用和價值,讓學生真正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內涵和元素,真正體會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明確勞動對各民族青年共同努力以實現中華民族為偉大復興夢的價值,深刻領會勞動者最光榮的時代內涵。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中,充分發揮課堂這個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的前提下,深刻體會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和勞動最光榮的時代意識。同時,教師再借助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各種思政課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與法治”,讓學生可以從更加科學、系統的角度對勞動的價值和精神內涵進行解析,把握勞動精神中最為基礎和重要的科學內涵,從而真正將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內化到自身的意識形態中,進而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對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內容進行實踐。
高職院校將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融合時,不僅要從勞動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勞動教育的角度進行思考,還要從其他學科或工作中,從課程思政教學的內容進行思考,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價值。綜合考慮勞動教育的基本教學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靈活性,加強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與各學科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度,從而實現“三全育人”。
首先,依托班會、團會以及基層黨支部活動,深入開展“勞動育人”主題教育,強化學生感恩意識,注重勞動實踐,消除“等、靠、要”和攀比心理。另外,高職院校教師也需要借助勞動實踐活動的形式,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考、學習和感悟的機會,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完成堅強品格的塑造。通過讓學生在勞動中感悟道理,理解勞動中的科學內涵,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愛社會、愛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精神。開展以學生社團為主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社團活動,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勞動活動周及具有專業特色的“一院一基地”勞動實踐環節。以第二課堂建設為抓手,把勞動實踐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在勞動教育中大力發揮學生先進骨干的榜樣引領、朋輩教育作用,以學生會組織、學生社團、青馬工程、青年宣講團凝聚學生骨干的學生團體為依托,由學生骨干團結、凝聚、并促進廣大青年學生及時轉變自身對勞動的態度,而后再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勞動實踐中,從根本上提升勞動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效果。完善骨干培養,樹立學生骨干帶頭勞動、示范表率。在學生骨干參與學生工作的過程中加強勞動指導,把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與新時代青年勞動素養培訓作為學生骨干培育的重要內容,將勞動參與納入骨干考核指標。強化凝聚作用,引導學生骨干發揚團結同學、凝心聚力的優良傳統,依靠學生力量加強勞動教育宣傳,有力帶動全體學生加強價值塑造、勞動筑夢。
其次,關注志愿服務平臺的建設,引導學生自主借助多種不同的勞動資源和機會,創設出豐富多樣的志愿勞動服務平臺,而后再與校外的社會公益活動進行關聯,讓更有價值和意義的志愿服務勞動平臺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升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價值。如高職院??梢砸孕T簝杉増F學組織為主體,通過“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三下鄉”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活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了解國情、民情,關心農村、農民,提升勞動技能。引導廣大同學結合專業所學關注參與社會治理、投身公共服務,培養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
最后,依托各類新聞媒體,深入報道和宣傳廣大師生尊崇勞動、熱愛勞動、以勞動創造價值的生動實踐。完善大學生綜合素質考評體系,將勞動觀、勞動實踐作為重要考核評價指標。表彰優秀勞動實踐者,設立勞動風尚獎助學金。
努力謀劃通過專業化培養、培訓形式建設專業化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加強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的勞動教育培訓,聘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為兼職導師。培養一支具有“高、精、新”特色的勞動教育師資力量。
首先,培養“高”的勞動教育師資力量?!案摺庇懈叨戎猓侵父呗氃盒趧咏逃龓熧Y隊伍應該思想政治覺悟高、勞動技能水高,強化正向價值引領,著力培養一支思想政治理論扎實、理想信念過硬的高校勞動教育師資隊伍。高職院校專職勞動教師主要承擔學校專職勞動教育教學任務,研究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理論、勞動價值論、勞動法,將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以推動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發展。
其次,培養“精”的勞動教育師資力量?!熬庇芯?、精細之意,是指高職院校需要構建勞動技能精湛的師資隊伍,使勞動教育精細化。高職院??梢砸劳行葎趧咏逃脚_,設立勞動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骨干工作室和特色工作室等,培養造就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教師。勞動教育教師以“雙師型”和“雙素質型”教師為主體,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技術硬、能力強。
最后,培養“新”的勞動教育師資力量。“新”有創新之意,是指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應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抓手,將人事管理和教育理念科學化。高職院校應建立勞動教育師資激勵機制,鼓勵并支持勞動教育教師積極參加基層實踐,使其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從而把勞動教育理念帶進課堂,營造各類課程都講勞動教育的濃厚氛圍,培育出更多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同時,高職院校鼓勵更多社會精英走進校園傳播勞動故事、展示高超技藝、分享工匠情懷,讓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入腦入心,切實增強高職學生的勞動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
隨我國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高職院校在具體育人實踐工作中,不僅應當關注學生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培養,還應當提升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發展的關注。鑒于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對高職院校育人工作的影響,高職院校有必要提升對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為更好地培養學生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