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銘宇,王花蘭
(蘭州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我國的交通扶貧理念在1984 年左右提出,開始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在貧困地區開展農田、水利、縣鄉公路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有多位學者采用杜斌模型、多元回歸模型、修正模型等,針對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對農村經濟的貢獻度、對貧困地區脫貧減貧的作用、對產業聚集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交通密度是造成我國貧困地區和城市化地區交通通達狀況的主要因素;在鄉村社區層面,道路建設具有很強的減貧效應;縣道、鄉道和村道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多位學者對農村產業發展水平、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影響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因素、產業融合發展的效應、產業集聚對縣域經濟的影響、精準脫貧效率以及產業轉型的困境等諸多方面進行了研究,涉及產業包含特色農產品、中藥材、鄉村旅游、畜牧業等地域特色產業。研究結果表明,農村三產融合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鄉村振興的可行和必然路徑;產業融合能夠促進農民經濟增長;產業集聚達到一定水平后,將會穩步提升縣域經濟。以上研究側重于對個別生產要素進行探索,研究產業發展路徑,以農村公路作為切入點,對農業產業鏈的研究相對較少。
因此,利用甘肅省各市州2011 年至2019 年面板數據,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農村公路對農業產業鏈的影響,中介效應模型識別農村公路對農業產業鏈延長影響機制,對甘肅省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和農村公路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并行多重中介效應模型指多個中介變量同時作用于自變量和因變量,而中介變量互相之間不存在交互影響,并行多重中介效應回歸方程如下:

其中:X 為自變量;Y 為因變量;M,i=1,2,3,…,j,表示第i 個中介變量,j 為該并行多重中介模型中中介變量總數;a,i=1,2,3,…,j,表示X 對中介變量M,i=1,2,3,…,j 的影響大小,也稱路徑系數。
X 通過中介變量M,i=1,2,3,…,j 對Y 產生的特定中介效應,表示為 ab,i=1,2,3,…,j,X 通過所有中介變量對Y 產生的總的中介效應表示為各特定中介效應值的總和,即∑(ab),i=1,2,3,…,j,X 對Y 的直接效應為c',X 對Y 的總效應為c,中介效應、直接效應和總效應之間的關系可表示為:

為探究農村公路對農業產業鏈延長的作用機理,選取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和第一產業增加值為被解釋變量,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農村公路與農業產業鏈生產環節和產業鏈增值環節的相關關系,利用中介效應模型識別農村公路對農業生產和產業鏈增值的影響路徑,具體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Y 為被解釋變量,包括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第一產業增加值;X 為解釋變量,表示i 市第t 年農村公路里程;M為中介變量,包括有效灌溉面積、農林牧漁從業人口、第一產業固定投資額、農作物播種面積、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總動力、農村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i 和t 分別表示i 市和t 年;β、ε 表示模型的誤差干擾項。
在農業生產中,最早影響增長的因素是土地和勞動力,當農業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農業對技術和資本的要求開始變得重要。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影響農作物產值;農林牧漁從業人口和農村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影響農業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的投入;有效灌溉面積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總動力反映農村地區技術的投入和機械化水平;第一產業固定投資額反映資本的投入情況,因而選取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口數、有效灌溉面積作為研究農村公路對農產品生產環節影響路徑的中介變量;農村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農作物播種面積、第一產業固定投資額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總動力作為研究農村公路對農業產業鏈增值影響路徑的中介變量。各市(州)常住人口數量、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控制變量。具體變量描述如表1 所示。

表1 模型變量描述
文中使用數據來源于2011~2019 年《甘肅省發展年鑒》、《甘肅省農村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模型回歸中使用的數據部分通過計算整理得到,為降低異方差的影響,對相關變量做對數化處理,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2 所示。

表2 變量統計性描述
根據建立的模型,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為被解釋變量,農村公路里程作為解釋變量,中介變量包括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口數、有效灌溉面積,控制變量包括各市(州)常住人口數量、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所有變量均取對數值進行中介效應分析,研究農村公路對農產品生產環節影響路徑?;貧w結果如表3 所示,檢驗結果如表4 所示。

表3 農村公路對農產品生產并行多重中介效應結果

表4 農村公路對農產品生產并行多重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根據表3 和表4 結果可知,農村公路對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在5%水平上有正向促進作用,說明農村公路的建設促進了農業產業鏈中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發展,中介變量農林牧漁從業人口數、農作物播種面積、有效灌溉面積均通過了Bootstrap抽樣計算,得到的95%置信區間的檢驗,且農村公路對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的直接效應不顯著,因此中介變量為完全中介變量,影響路徑如圖1 所示,即農村公路通過影響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口、有效灌溉面積和農作物播種面積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由此說明,農村公路通過促進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生產資料的供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推動了農業產業鏈向下游方向的延長。

圖1 農村公路對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影響路徑
有效灌溉面積是農村公路影響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的完全中介變量。農村公路與有效灌溉面積、有效灌溉面積與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之間呈現出在1%水平上的正相關,說明農村公路的建設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積,從而提高單位耕地農產品的產量。農村公路的建設改善了農村交通環境,提高了農村耕地的可達性,方便水利設施的建設與更新,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帶動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的提高,促進農業產業鏈向下游方向延伸。
農林牧漁從業人口是農村公路影響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的完全中介變量。農村公路能夠正向促進農林牧漁從業人口的轉移,農林牧漁從業人口的增加也促進了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的提高,且農林牧漁從業人口對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的正向促進效應是最為顯著的。
農作物播種面積也是農村公路對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的完全中介變量。農村公路能夠正向促進農作物播種面積的增加,農村公路改善了地區通達程度,改善生產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未建設用地轉變為農田。例如,甘肅省河西地區鹽堿地的改造利用等。
根據建立的中介效應模型,為探究農村公路對農業產業鏈增值的作用路徑,選取第一產業增加值為被解釋變量,農村公路里程為解釋變量,根據上文分析,中介變量為農作物播種面積、第一產業固定投資額、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總動力和農村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控制變量包括各市(州)常住人口數量、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所有變量均取對數值進行中介效應分析。回歸結果如表5 所示,檢驗結果如表6 所示。

表5 農村公路對農業產業鏈增值的并行多重中介效應結果

表6 農村公路對農業產業鏈增值的并行多重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根據表5 和表6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可知,農村公路對第一產業增值在1%水平上正向相關,說明農村公路建設能夠促進第一產業的增值,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價值提升。由表6 結果可知,農村公路的建設對第一產業增加值并不顯著,因此農村公路對第一產業增值沒有直接作用。但是農村公路對于中介變量第一產業固定投資額、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總動力、農作物播種面積和農村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都在1%水平上正相關,因此農村公路對中介變量都起到促進作用;中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第一產業增加值也都在1%水平上顯著相關,并且中介效應值在Bootstrap 抽樣計算得到的95%置信區間不包含0,通過了檢驗,因此中介變量第一產業固定投資額、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總動力、農作物播種面積和農村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為農村公路對農業產業鏈增值的完全中介,即農村公路需通過中介變量才能對農業產業鏈的增值起到正向促進作用,從而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長,影響路徑如圖2 所示。

圖2 農村公路對農業產業鏈增加值作用路徑
第一產業固定投資額是農村公路促進農業產業鏈增值的完全中介變量。農村公路與第一產業固定投資額在1%水平上呈現顯著正相關,農村公路的修建能夠促進第一產業固定投資額的增加,帶動投資在農業生產各部門間的流動,促進農業價值鏈的增值,促使農業產業鏈由農業生產向農產品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的延伸,加強產業之間的融合。
農產品初加工總動力是農村公路促進農業產業鏈增值的完全中介變量。農村公路與農產品初加工總動力、農產品初加工總動力與第一產業增加值之間呈現明顯正相關性,但農村公路與第一產業增加值之間的直接相關性不顯著。農村公路改善了農產品運輸環境,方便農產品向外運輸,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使得農產品加工產品豐富多樣化,更利于開拓市場,更大程度上促使農業產業鏈的增值。
農村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是農村公路促進農業產業鏈增值的完全中介變量。農村公路的修建使得農村地區可達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農村和城市間的人口流動增強,帶動農村人口從單一從事農產品生產種植向農產品加工銷售行業轉變,人員的流動帶動農業產業鏈各部門之間、農業產業鏈向上游部門和下游部門的延長,促進物資、資金、技術的流動。
研究結果表明,農村公路的修建可以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長,但農村無法直接對農業產業鏈的延長產生顯著影響,必須通過中介變量實現對農業產業鏈延長和增值的作用。實證結果表明,農村公路的修建可以通過提高有效灌溉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和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口促進單位耕地農產品產量的增加;農村公路同樣可以通過第一產業固定投資額、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總動力、農村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和農作物播種面積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增值,同時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長和農業產業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