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艷 龔恒娟 胡文靜
重慶市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物流和經濟的發展尤為重要,為驗證重慶市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程度,本文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研究重慶市2010~2019年的物流與經濟的耦合程度。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9年重慶市物流與經濟的耦合度穩定在耦合共振階段,耦合協調度不斷變得協調。
重慶市是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樞紐。重慶與國家相關部委合作,將中國內陸至新疆的鐵路運營成為歐亞之間的主要運輸通道,直接降低了企業的運輸成本,有效解決了重慶的運輸短缺問題。同時,重慶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始點,采用鐵路等運輸方式,海上運輸和公路通過廣西北部灣向南到達世界各地,大大縮短了運營時間。隨著重慶交通運輸網絡的不斷改善,重慶市物流業將不斷發展,經濟也將持續快速發展,自2014年以來,重慶連續取得增速全國第一的殊榮。到2019年,重慶已實現區域GDP23606億元。本文所分析的重慶市物流與經濟的關系對重慶市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物流發展早期,我國學者以定性的方法對區域物流與經濟的發展關系進行研究,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區域物流與經濟關系的研究成為研究的熱點話題,相關學者對二者的研究也逐漸演變成定量研究。如:姚宏偉等[1]基于VAR模型研究了長三角區域物流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許靜艷[2]采用主成分分析了安徽省區域物流競爭力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賈春光等[3]運用熵值法和空間自相關分析模型對山東省物流業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程度進行了研究。梁雯等[4]通過灰色關聯分析,研究安徽省經濟與物流協同關系。楊方方等[5]運用了HP濾波分析和改進的灰色關聯方法,探討不同運輸方式與海南保稅港區經濟發展的相關性。高康等[6]通過建立系統動力學模型并運用軟件進行仿真,研究貴州省經濟與物流的相互作用機制。
1.模型構建。兩個或多個系統通過各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現象就是耦合。它已被廣泛應用于評價不同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物流業的發展和其他行業不同。它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衍生產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一定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動中需要聚集更多的生產要素。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之間的合作形成了一個循環流,它直接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這種現象更多地表現在需求的增加上。當區域物流的發展低于區域經濟的需求時,區域經濟反過來又促進了物流業的發展。當區域物流的發展大于區域經濟的需求時,區域物流反過來又會阻礙區域經濟的增長。
2.數據處理
(1)數據標準化。重慶市物流業發展與區域經濟耦合評價主要由物流業發展系統和區域經濟發展系統構成,每一個系統均由若干個小指標構成評價體系,但由于各個指標量綱的影響,直接進行計算將導致系統誤差較大,為進一步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將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選取均為正向指標。設為系統指標的原始數據,將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

Bij是處理后的值,Aij是初始值,min(Aij)和max(Aij)分別是初始數據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由于將數據進行標準化后的數值可能為0,因此統一參照白瑞奮[7]在處理后的數值后加上0.0001的做法,標準化處理后的值分布區間為(0.0001,1.0001)。
(2)系統權重及發展水平的確定。本文采用熵值法來計算各指標的權重。熵值法權重的計算步驟為:(1)計算指標比率Mij;(2)熵值計算αj;(3)計算效用度βj;(4)計算權重γj。如下所示:

式(7)中,C代表耦合度,當C的數值越大,就表示二者耦合度較高,反之就更低。本文對耦合度的劃分標準參照戴澍[8]對耦合度的劃分方法。

其中,T為二者系統發展綜合協調指數,a和b為待定系數,有研究認為物流業和區域經濟同等重要,因此選擇a=0.5,b=0.5。重慶市系統耦合協調度評判標準,參照郭胡斌等[9]的劃分標準。
1.指標評價體系。本文主要從物流投入和物流產出兩個維度構建重慶市物流業發展指標體系,共計6個指標。經濟發展指標從經濟總量和經濟效益兩個維度來構建。所有指標的類型均為正向。如表1所示。

表1 物流系統和經濟系統指標
2.系統效率計算。根據表1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及公式(6)計算得到2011~2019年重慶市區域的物流水平U1和經濟水平U2,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重慶市的物流水平和經濟水平
由表4可知,2010年和2016年物流水平高于經濟水平,表明物流發展水平較快,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高于經濟發展水平對物流水平的支持作用。2011~2015年、2017~2019年,經濟發展高于物流水平,這說明經濟發展水平對物流的支持作用更強。
3.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根據表4數據,利用公式(7)~(9)計算重慶市物流與經濟的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測算結果見表3。

表3 重慶市物流與經濟系統的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
由表5可知,耦合程度整體波動較小,一直保持穩定。其中最小值是在2013年,為0.894。最大值出現在2010年和2019年,為1。從2010~2019年,重慶市的物流與經濟均處于耦合共振階段,這表明重慶市物流與經濟的關系較為密切。在耦合協調度方面,重慶市的耦合協調度從2010年的嚴重失調到2019年的優質協調,其中最小值出現在2010年,為0.1,最大值出現在2019年,為0.995,一直呈現出持續上升的態勢,且上升幅度較大。
1.結論。本文主要研究重慶市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調型發展情況,運用了熵值法來建立支撐模型,進而得出相關結論,結論如下所示:(1)2010年和2016年重慶市物流水平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高于經濟水平對物流發展的支持作用;2011~2015年、2017~2019年重慶市經濟發展水平對物流業的支撐作用更強。(2)根據對重慶市的數據計算及結果分析,發現2010~2019年間,重慶市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一直處于耦合共振階段,耦合程度整體波動較小。(3)根據重慶市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計算發現,重慶市的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從嚴重失調轉變為優質協調。
2.建議。(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慶市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引進物流裝備和基礎設施,并且要不斷引進先進技術裝備來支撐整個城市的運轉,努力發揮好這個重要節點的關鍵作用。(2)開展對外合作交流。重慶市應積極開展城市的物流與經濟協作關系,注重加強和國內外其他城市的合作與交流,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擴大對外開放能力,促使物流業與經濟協調健康發展。(3)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構建政府、企業、高校合作網絡,企業牽頭人才培養,高校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企合一,推動高校與物流企業協同建設機制,為物流技術的創新提供高素質、高學歷人才,不斷改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多方面共同盈利的局面。
引用出處
[1]姚宏偉,胡玉霞,繆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下物流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3(06):37-45.
[2]許靜艷.安徽省區域物流競爭力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26(01):67-72.
[3]賈春光,程鈞謨,譚曉宇,蔣兵.山東省物流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及時空演化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9,41(11):14-19.
[4]梁雯,桂舒佳.安徽省經濟與物流協同發展研究——基于灰色關聯耦合模型[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04):86-96+128.
[5]楊方方,楊曉艷.物流運輸方式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協調性研究——基于海南自貿港建設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21(15):108-112.
[6]高康,王茂春.區域經濟與物流協調發展的系統動力學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9,35(8):60-63.
[7]白瑞奮.渝東南一區五縣旅游業與城鎮化耦合協調發展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
[8]戴澍.淮安市物流業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耦合協調度分析[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2):10-13.
[9]郭湖斌,齊源.長三角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水平及空間協同特征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8(11):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