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娟娟
“認知運輸”是五年制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現代物流管理》的重要內容。本文以認知運輸為教學內容,深入挖掘了此內容中的思政元素,依據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展開相關的教學設計。希望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不僅能掌握有關運輸的相關知識,更能感受我國交通運輸方式發展的巨大變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國家道路自信。
1.課題意義。運輸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生產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現如今世界呈現出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局面,世界各國的經濟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沒有強而有力的運輸系統,就難以實現社會經濟的繁榮和國家的富強,人們對運輸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2.結合章節。本課選用張廣敬主編、蘇州大學出版社、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商務類專業精品課程系列規劃教材《現代物流管理》。該教材的編寫注重實用性和應用性,貼近職業、貼近崗位、貼近生活,注重提高學生知識應用的能力。結合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以及物流崗位需求,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本課選自項目三物流功能要素中的任務二認知運輸,共計2學時。3.教學目標。(1)了解運輸的作用和地位,掌握物流運輸方式的優缺點。(2)了解不合理運輸形式,能利用所學知識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和路線。(3)感受我國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國家道路自信。4.“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與舉措。(1)根據教學內容引入時事新聞、社會熱點新聞,引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達到思政教育。(2)運用案例教學,通過師生交流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觀點,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從而進行思政教育。(3)引入工作任務,讓學生在專業實踐中進行思政教育。
本次教學設計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及課程標準,基于“三化”,即“信息化、生活化、技能化”課堂的教學設計理念,在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的基礎上,將教學設計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部分,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信息化技術為手段組織教學。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通過超星平臺發布預習任務,學生分好小組,選出組長,接受任務,做好課前準備工作;課中實施階段是課程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中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將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節約環保、社會風尚、團結友善、共同富裕、職業認同等育人元素融入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信念、人生選擇產生積極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后拓展階段,教師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利用超星平臺參與話題討論,引導學生反思本節課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整個教學設計包括課前準備、課中內化與課后提升三個部分。
1.課前準備——項目導引、任務推送。課前教師將學生分組,并在超星平臺發布學習資料和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課前自學運輸的相關知識,完成“我國運輸方式的發展和現狀”的調研報告。思政融入點: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整理知識的能力,鍛煉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2.課中內化——難點剖析、實戰演練。評析作業,引入新課。教學實施:教師根據課前任務完成情況,挑選優秀小組代表進行匯報展示,并進行總結評價。思政融入點: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進行總結補充,從古代的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京杭大運河,到今天的一帶一路中歐班列、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現代空運、無人機、超大型集裝箱船舶等現代綜合運輸系統的誕生,讓學生感受我國幾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引導學生產生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果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知識點1:運輸的概念、地位、作用。【運輸的概念】:用專用運輸設備將物品從一地點向另一地點運送。【運輸的地位】: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先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運輸的作用】:貨物移動、短時貨物庫存。教學實施:本環節主要通過時事新聞、統計數據等,采取交流討論和教師講解的方式,分析運輸的概念、運輸在現代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政融入點:引入抗疫新聞“2020年2月13日凌晨,我國空軍出動運-20、伊爾-76、運-9共3型11架運輸機,分別從烏魯木齊、沈陽、西寧等7地機場起飛,向武漢緊急空運了近1000名軍醫醫療隊員和74噸醫療物資”,說明運輸能使貨物在需要的時間到達需要的目的地,體現運輸的重要作用,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黨和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方針,在疫情暴發時果斷決策,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凸顯了我國制度優勢。
知識點2:物流運輸方式。[公路運輸]:機動靈活、門到門運輸,高效快速的短距離運輸。[水路運輸]:載運量大、運輸成本低、建設投資小、通過能力大。[鐵路運輸]:長距離運輸、成本低、承載量大、速度快、適應性強,定時性好。[航空運輸]:運輸速度快、運輸機動、靈活性強。[管道運輸]:輸送氣體、液體和粉狀固體。教學實施:教師開展“運輸達人冠軍賽”,以比賽為抓手、通過評選“運輸達人”讓學生小組PK,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競爭意識,進而掌握五種物流運輸方式的特點。具體的比賽方案是將大賽分為三個環節,分別是陳詞立論、自由辯論和搶答。環節一:陳詞立論。本環節各小組通過抽簽的形式選擇一種運輸方式,參照教材,結合預習情況,總結所選擇的運輸方式的特點,教師分發馬克筆、彩色卡紙、磁力吸等學習工具,組織學生將答案寫在彩色卡紙上,并將其貼在白板上,最后上臺講解。環節二:自由辯論。本環節辯論主題是“五種運輸方式我最好”,計時2分鐘,由老師抽簽指定一組代表先起立發言,在其發言結束后,由持反對意見的其他小組同學依次輪流發言,直到時間用完為止,當整場時間只剩10秒鐘時,電腦系統會出現倒計時提示音,結束音響時要結束發言。環節三:搶答。本環節教師給定不同的貨物類型以及運輸背景,學生通過手機超星學習通APP進行搶答,根據不同的情境為貨物選擇最適合的運輸方式。思政融入點:在陳詞立論環節,當學生總結管道運輸的特點時,教師引入中緬原油管道案例,強調其合作共贏的示范價值,同時闡述了中國工程隊在項目施工時科學規劃管道路由、繞行生態敏感區、尊重當地宗教、文化和民俗的表現,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參與保護地球環境的決心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社會風尚。當第二個環節自由辯論結束后,教師詢問哪種運輸方式最好?引導學生認識到五種運輸方式平分秋色、旗鼓相當,要根據貨物的性質,遵循節約原則,選擇最適合的運輸方式。當環節三搶答結束后,教師根據各小組的表現,評選出“運輸達人”,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
知識點3:不合理運輸形式。[不合理運輸的形式]:對流運輸、倒流運輸、迂回運輸、重復運輸、過遠運輸、運力選擇不當。教學實施:(1)觀看“不合理運輸形式”視頻;(2)圖片展示“不合理運輸”的表現形式,超星平臺發布測試,以練促學,鞏固新知。(3)教師引入案例“進京土豆緣何南轅北轍?”,并提問:此案例中的土豆運輸合理嗎,屬于哪一種不合理的運輸形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頭腦風暴。思政融入點:案例揭示出的問題本質是:土豆過遠運輸,導致土豆等蔬菜價格節節升高,影響了國計民生,讓學生意識到物流企業和國家部門要給流通環節“減負”,做事要講誠信,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擔負起社會責任。
知識點4:運輸合理化措施。[運輸合理化的有效措施]:合理選擇運輸方式、合理選擇運輸工具、正確選擇運輸線路、提高運輸工具的實載率、直達運輸等。教學實施:教師針對上述“進京土豆緣何南轅北轍”案例,組織學生討論:運輸合理化措施有哪些?學生頭腦風暴,將生活與專業結合起來解決實際問題。思政融入點: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生更容易將專業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習變得更容易,同時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任務實戰。蘇州是國內重要的紡織基地,很多蘇州的紡織企業呼吁采用新疆的棉紗棉線來打造優質國貨,那如何才能將新疆的棉紗棉線從主要產地阿克蘇運到蘇州,采用什么運輸方式最合適?教學實施:教師根據蘇州企業特色,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物流地理知識、物流運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分組合作,綜合運用電子地圖、航旅縱橫軟件、95306中國鐵路貨運網、中國鐵路干線分布圖、快遞公司網站,查詢公路運輸、鐵路運輸和航空運輸運價,計算運費,設計路線,最終完成運輸方案的制定。思政融入點:生活即教育,教師將“新疆棉花”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課堂,學習內容社會化、工作化,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升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工作精神,助力學生成長;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國家一貫的措施和政策,也是黨的重要使命,通過此工作任務,學生對國家的政策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會更加支持國家的政策和戰略。
課堂總結。教學實施:教師展示有關運輸的思維導圖,梳理總結本次課內容,幫助學生厘清知識脈絡。

3.課后拓展——實踐總結、鞏固拓展。發布討論題:現代物流運輸取得了巨大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為未來物流行業的從業者,應該怎么做?本環節要求學生在超星平臺完成話題討論。思政融入點:引導學生反思本次課的內容,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堅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產生愛國主義的情感共鳴,并將情感轉化為行動,在學習、生活中重有所體現。
(1)深耕教學內容,構建思政融入點,讓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教師深耕教學內容,挖掘課程思政教育的融入點,讓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通過這些思政內容,讓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升華。如:課前布置的調研任務,讓學生感受到我國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國家道路自信;課中引入的抗疫新聞,中緬原油管道建設等案例,讓學生產生愛國主義情懷,感受尊重他人的社會風尚,增強學生制度自信;課后布置的拓展任務,激勵學生將情感轉換為行動,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2)創設“三化”教學設計理念,提升了課堂效率。本教學設計創設了“三化”教學設計理念,即“信息化、生活化、技能化”。在信息化方面,教師使用超星在線學習平臺發布了課前預習任務、課中利用平臺自帶的評價功能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后在平臺發布拓展任務,提升教學效果;在“生活化”方面,引用生活中的抗疫新聞、土豆進京等案例,讓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使得學習變得更容易;在“技能化”方面,教師設計了有關運輸方案制定的工作任務,將認知的內容融入了技能,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了職業技能。(3)采用搶答、辯論式課堂教學方式,提高了教學效果。在講解五種物流運輸方式時,教師采用了搶答、辯論式課堂教學方式。為了贏得辯論勝利,課前同學們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書本教材,進行了充分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課堂上各小組圍繞特定主題各抒己見、唇槍舌劍、互相辯論,不僅主動獲取了知識,還感受到了互動學習的樂趣,拓展了思維和視野,體會到了團隊協作精神。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自學能力,增加了專業課程的課堂活力,更提高了教學效果。在提倡淡化標準答案,鼓勵多元思維和發散思維的今天,這種教學方式更應該得到推崇和實施。(4)精心組織教學“新”素材,讓課堂與時代接軌。職業教育的本質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教師講解的知識點、技能要能與時代接軌,本教學設計無論是課前、課中、課后,教師針對每個知識都精心組織了教學“新”素材,如中國現代交通網絡建設、抗疫新聞、新疆棉花事件等,讓課堂與時代接軌,讓同學們與時俱進,提高課堂實效,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引用出處
[1]https://www.docin.com/p-1020200131.html
[2]張啟鴻,姚光業.課程思政“三金”優秀教學設計案例[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21年9月: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