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卓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浙江金華 321000)
“導入是教師引導學生做好學習新課知識的心理準備、認知準備,并讓學生明確教學內容、學習目的、學習方式以及產生學習期待、參與需要的一種教學行為。”簡而言之,導入環節是在課堂教學的開頭,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法與材料的使用引導讓學生明確新的教學內容,做好學習接受新知識的心理準備。本文將以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2003)為例,對音樂課中的課堂導入環節的材料應用進行對比研究。通過對導入材料與導入手法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對高中音樂課堂的設計提供參考,另一方面對于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也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高中生正處于邏輯思維快速發展,并有一定知識積累的年齡階段,并且能夠有意識的調控自己的注意力,專心致志地完成任務?!镀胀ǜ咧幸魳氛n程標準(2017 年版)》指出:“音樂鑒賞是以聆聽、體驗、探究、評價等方式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品鑒,在產生因數聯想與想象、獲得精神愉悅和美感的同時,對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判斷和反思。”因此,在對于導入環節的設計過程中需要立足于高中生的學習思維與現有知識的儲備,在普遍重視智育的環節下通過合理的導入材料的選用促進教學活動的后續展開。
根據課程標準內容的解讀可以發現,對于高中音樂鑒賞版塊的教學設計中需要堅持聆聽為主的原則,根據當地學情設計“聽”的方案。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教師要充當的是引導促進的角色,引導學生從“聆聽音樂”慢慢地向“鑒賞音樂”轉變。使得學生完成對《音樂鑒賞》的學習之后,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判斷音樂的風格流派、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其作品、對音樂進行初步的鑒賞分析并積累一定的曲目量。
通過對于高中音樂課堂導入環節的功能性、重要性進行研究并對多個課例進行總結歸納。在課堂實施的過程之中需要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同時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并有利于后續教學的內容進行。
1.以學生為主體。在導入環節的設計方面,以學情為導向是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一項策略。學生從不同的初中升入高中,對于音樂的鑒賞、感知能力勢必是良莠不齊的。在設計教學環節的過程中要將教學中的互動對標不同水平的學生,使得班級的大部分學生都會有參與感?!耙詫W生為主體”需要以大部分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見聞為導向,在此區間內選擇合適的手段與材料進行課程的導入。
2.以簡潔為導向。導入環節需要在課堂開頭的3~5分鐘之內完成,但這短短幾分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之中很容易被教師忽視,往往可能被用于課堂紀律的維持、課前教師的準備、雜事的通知?;蚴墙處煂τ谝呀洔蕚浜玫牟牧匣蛘咦约狠^為了解的版塊進行較長時間的展示而忽略了時間的掌握。但一堂課的前幾分鐘恰恰對學生的感官與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一個好的導入設計可以快速地吸引學生加入課堂之中。
3.以音樂為本體。在音樂課程的設計上,突出“音樂性與藝術性”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音樂是感性的藝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無形的音樂與有形的事物聯系起來是一個很好的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在高中階段,學生的聽覺感知能力處于不斷增長的狀態,以聆聽的方式進行導入,或者是學生隨著音樂的節奏,律動地落座于課堂之中,都是很巧妙地運用“聽”去抓住學生的興趣并且給予聽覺上的強化。
4.以趣味為要素。導入環節是課程教學的開頭,需要給予適當強度的信息刺激。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多使用不同形式的導入,避免長時間使用單一導入手段進行教學設計??梢愿鶕咧须A段學生興趣與其他學科內容進行導入材料的選用,一方面可以立足于學情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另一方面使用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內容進行導入有助于學生在課堂導入環節“有話可說”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參與感。但是在設計的同時需要合理的使用多媒體教學,避免學生將注意力從聽覺上全然轉為視覺上。
通過對有關文獻進行整理,課堂導入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以知識技能進行導入、開拓思維引發思考進行導入、創造情境進行導入、激發學生興趣進行導入。這四個方面都有其對應的具體的方式,在此將以表格的形式展現。

表1 課堂導入方法表
本文采用間接觀察法對不同教師的課堂導入環節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所采用的教學案例來自一師一優課網站中的部級、省級優秀教學案例,并且設計時間均為三年以內。采用同課異構的方式將不同教師設計的相同課例進行其選擇的導入環節材料與方式的分析對比。

表2 案例觀察計劃表
1.案例一:
(1)教學實錄:
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剪切了聲音的視頻(描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
教師:沒有聲音顯得特別的抽象是不是?但是通過畫面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這是我們國家的什么時期?當時我們國家是什么樣的狀態呢?
(學生回答)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想一下,假如讓你們去為這一個視頻配一個合適的音樂,以下兩段音樂同學們覺得哪個更合適?
(1.《問》2.《漁陽鼙鼓動地來》同學們意見不一)
教師:接下來我們就帶著問題進入今天的課堂,相信同學們經過今天的學習之后在自己心中會有一個肯定的答案。
(2)案例分析:

表3 案例觀察計劃表1
2.案例二:
(1)教學實錄:
教師導入語: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同打開了中國近現代音樂的大門,學習了我國清末民初時期的音樂——學堂樂歌,認識了當時兩位著名的音樂家、音樂教育家——沈心工和李叔同(出示沈心工和李叔同的圖片)。今天,我們要了解的是繼他們之后的兩位優秀的音樂家及他們的音樂作品,他們是——蕭友梅與黃自(出示蕭友梅與黃自的圖片)。
(設計意圖:復習舊知,強化時代感,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
出示并板書課題:背景音樂——歌曲《問》的第一樂段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182頁,瀏覽一下教材第十五單元新音樂歌聲初放第二十七節的內容。
(設計意圖:利用板書課題的時間,創設情境,讓學生初次感受作品,鋪墊對新課的學習。)
過渡句:本節內容教材中給到了兩個重要的音樂作品,一首蕭友梅先生的《問》,一個是黃自先生的《漁陽鼙鼓動起來》。在學習這兩個作品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節內容的導言部分。
(2)案例分析:

表4 案例觀察計劃表2
1.案例三:
(1)教學實錄:
教師導入語: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回憶一下這個視頻的演奏樂器。
(古琴演奏《陽關三疊》,配有沙漠之中的場景)
展示古琴圖片并引導學生回憶古琴的琴弦,徽位。
提問:這種音樂在中國古代受到哪類人的重視的重視?并將它作為自身必備的文化修養?(文人階層)
(由此引入文人音樂,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引入本節課的新內容:琴歌——陽關三疊的琴歌)
(2)案例分析:

表5 案例觀察計劃表3
2.案例四:
(1)教學實錄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之前學習的都是西方音樂史的發展過程,那么你們對我們中國的音樂發展有所了解嗎?同學們知道有哪些中國的古代歌曲呢?
舉例:《水調歌頭》《虞美人》《滿江紅》等等。
過渡語:那么我們今天就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我們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
(2)案例分析:

表6 案例觀察計劃表4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導入環節的設計需要遵循以啟迪智慧為教學目的進行展開。音樂是感性的藝術,教師通過不同的導入的手法在課堂的開始讓學生進行反復的揣摩與體會,通過課程的深入去啟發學生使其在思考中獲得智慧。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以及對課堂教學的觀察進行總結歸納,得出以下音樂課堂導入策略。
導入材料需要與教學內容相關聯,不能夠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導入的設計是促進課堂氛圍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手段。因此可以選擇較有視覺吸引力或者是容易引起學生進行思考的提問來進行引入。此外,導入還可以使用回顧性的內容,起到串聯課堂、回顧知識的作用。
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導入一定是與音樂本體有關的,在音樂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圍繞音樂的特質進行。因此在導入材料要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聯的音樂性的材料,例如歌唱課可以選用由學唱樂曲改編的音樂或根據音樂進行節奏律動,欣賞課則可以選擇同曲異奏,或是同風格不同形式樂曲。
一個完整的導入大概需要3~5分鐘的時間,一般教學設計要遵循短小緊湊的要求,否則會對之后的課程內容的教授帶來一定的負擔。所以在選擇導入材料的過程中,需要抓住導入的前提,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啟迪思維、集中注意力,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在課堂教學中,橫向的知識與縱向的知識相結合才能使得學生的知識面有切實意義的擴展。因此,在教師設計的過程之中,應該將導入環節作為一個支點,由此支點進行發散,連接課程內容。
對于導入材料的選擇首先需要遵循導入的原則,基于學情、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原則的指導的基礎上,再去進行合適的并且與課程內容相匹配的材料的選擇。導入是課堂開始的支點,在對課堂教授的內容、重點、學生的學情、當地的要求等等要素都已經清晰明了之后才會對導入環節的設計有最基礎的把控。目前的研究成果之中對于各類導入策略以及導入類型有著非常細致的分類,但是本文在通過查閱大量課例的過程中,發現目前的課例較多的是使用設疑導入法以及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的形式進行導入。在一些特別主題的課程之中,例如戲曲主題、歌劇主題等,教師會采用表演導入法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入課程內容。雖然目前的導入方式十分豐富,但是對多類優質課進行歸納總結之后,可以發現使用視頻導入或是演示導入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更具有吸引力。在導入環節的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明了導入的目的是什么,為了什么內容而設計的導入。使用什么類型的導入方法以及如何尋找合適的導入材料仍然是我們所需要研究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