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偉,徐莉林
(內蒙古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5)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精神,興安盟盟委、行署聯合印發了《興安盟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政策措施》,提出了5 方面18 條具體政策措施,旨在破解鄉村引才引智難題,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自2012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從國家到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傾斜政策,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助力鄉村振興,但興安盟作為大興安嶺南麓連片特困地區,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長期以來農業地區的中青年、優質人才持續外流,導致農業地區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素質偏低、老齡化嚴重問題日益突出,鄉村人才發展水平與鄉村振興的要求存在差距。
人才振興是指對目前在農業地區的人員及返鄉、入鄉就業人員進行系統的理論和實踐培訓,使其成為會技能、懂應用、懂管理、會經營的現代化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成為鄉村振興中的有力人才支撐。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擁有現代農業技能的農業繼承者。新型職業農民以農業生產為職業,并且將農業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新型職業農民通過使用現代科學技術獲得可觀的收入。他們不是盲目種地,而是以市場為導向,是市場的主體,并且擁有“創業”的特征,其與傳統農民的區別在于新型職業農民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職業”,傳統農民是被迫烙上的“身份”。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對留在農村地區的農民和有意愿返鄉入鄉的大學生、退役士兵、城市“打工仔”等人員開設系統性的培訓課程,培養一批具備生產經營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和引領帶動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城市發展遠超農村發展。原本在農村務農的青壯年看到城市更有發展空間之后,大量涌入城市,使得農村青壯年數量大量減少,農村發展受到影響,出現了大量無人種植的土地。
我國農村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將來會面對“無人種地”的局面。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要“堅決守住18 億畝耕地紅線”,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所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未來“誰來種地”的根本途徑。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問題,對鄉村人才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將農民變成一種“職業”,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努力培養農民的職業素養,讓其徹底擺脫“落后”“貧窮”的身份,積極參與到農業生產工作中。另一方面,通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他們的知識素養,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擁有更多就業技能和創業的能力,可有效改善城鄉發展不平衡和工農之間的關系。此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利于留住青壯年,使得青壯年回到農村、服務農村,激發鄉村活力,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興安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山脈中段,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
截至2021 年,興安盟現有耕地80 萬hm,其中水澆地25.33 萬hm,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小麥、水稻為主,年產量在20 億kg 以上。2008 年牲畜總頭數達798 萬只,其中大小畜669 萬頭、生豬飼養240 萬頭,是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基地。
根據興安盟統計局發布的《興安盟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城鄉人口情況》來看,興安盟常住人口中,2020 年居住在城鎮的人口754 183 人,占53.2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662 746 人,占46.77%人,如圖1 所示。由此可見,在興安盟發展的過程中,農村人口仍是發展的主力軍之一,是推動興安盟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圖1 興安盟歷次人口普查城鄉人口圖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有關要求,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強化人才對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興安盟農牧局在《關于對我盟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提案回復》中提到,截至2021 年,興安盟擁有農牧科研人才41 人,農技推廣人才1 490 人,農村實用人才21 250 人,盟本級農技高技術人才57 人。同時對2/3的農技推廣人才每年定期進行5 d 以上脫產學習,更新培訓農技知識,不斷更新農技人才知識結構,提升隊伍服務水平。
為提高農牧民綜合素質,興安盟針對廣大農民群眾開展三農下鄉、田間指導、田間學校、家政培訓等活動,每年參加培訓的農牧民數量接近10 萬人左右。
2015 年興安盟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針對積極性強、素質較高的農牧民進行“理論+實踐+交流”的系統化素質提升工程。由興安盟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成立教學師資庫,為農牧民提供教學。截至2021 年6 月17 日,興安盟累計培訓高素質農牧民超過5 000 余人。將有意愿參加學習、有能力發展產業的農牧民、建檔立卡貧困戶、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負責人、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納入培訓范圍,計劃在興安盟篩選2 000 人參加培訓。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促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必要前提,更是整個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項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這為興安盟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但要達到鄉村人才振興的新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興安盟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問題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興安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需要當地各級政府、農牧局、財政局、人社局相互協調配合,農廣校、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積極參與,共同處理形成政策合力。目前,興安盟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和考核方面處于探索和實踐階段,培訓方法不具有權威性和標準性,監督機制和獎懲制度不健全,農民的培訓準入資格不明確,培訓引導和宣傳政策不到位,從而降低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興安盟受溫帶大陸性氣候影響,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因此在培訓前,政府、培訓機構與農民之間應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了解農民真正的需求。通過訪談得知,一些培訓機構在培訓前沒有了解學員的需求,只注重培訓人員的數量是否達標,忽視了培訓內容與學員的需求,導致農民學習不到真正需要的職業培訓內容。
據興安盟統計局發布的《興安盟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第五號)——人口受教育情況》來看,截至2021 年11 月1 日,興安盟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79 780 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1 824 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2 903 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27 166 人(以上各種程度的人口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結合《興安盟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城鄉人口情況》,2020 年鄉村總人數為662 746 人,占總人口的46.77%。足以證明,興安盟農民群眾的文化教育程度大多數停留在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
根據實地調研,興安盟多數地區的農民從事簡單的種植和養殖業,思想觀念相對落后,對農業生產市場意識薄弱,很難接受新興事物,無法發展現代化農業。農民缺少精確識別職業培訓的能力,缺乏學習和吸收理論知識的能力,無法理解培訓知識的真正含義,導致在實踐中用不到所學的培訓知識,降低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理想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師應是既有理論素養,又有實踐經驗,講的課可以讓農民聽得懂、準確掌握、容易吸收,這樣才能讓參加培訓的農民愿意來、樂意來。目前,興安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建設薄弱,一種是一些培訓教師理論功底較厚,但缺乏實踐,課堂上講的全是理論,一到實踐就一知半解。另一種是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講課生動有趣,可以吸引農民朋友積極參加,但是他們的理論功底不高,總結不出更深層次的東西,難以給予農民更多的啟迪。
根據興安盟農牧局相關材料,目前興安盟多數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采用集體培訓方式,幫助參加培訓的學員樹立團隊意識、提高學習能力和管理能力。
農民是鄉村人才振興的主要參與者和收益者。一方面,興安盟各級政府,相關培訓機構應當發揮自身職能,制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規劃目標,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整合農民培訓資源,建立核心的農民培訓機構。根據每個地區的種植或養殖特征,結合農民的個人情況、經濟條件、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制度。政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明白這是一件關乎他們利益的事情,提高農民參與度。
另一方面,對培訓農民進行前期調研工作。通過實地調研了解當地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缺乏的技能、不愿意參加培訓等原因。與當地村干部進行溝通,并了解實際情況,與當地農民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以了解參加培訓農民的需求,制訂適合當地的培訓課程內容,使得培訓內容與農民需要相匹配。
農民是鄉村人才振興的主要人才支柱之一。一方面,鞏固農村基礎教育建設,提升農民文化素質,避免農民內部基礎文化素質差距明顯。以農業科學技術為推廣點,開展宣傳教育,讓農民懂得培訓的重要性。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采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形式,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振農民精神狀態、提升農村文明程度,奠定鄉村人才振興的基礎。提高農民民主法律素質,強化農民主體意識,讓農民明白自己主人公地位,使得農民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真正落實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
另一方面,興安盟政府制訂多個惠農強農政策,完善農村基礎培訓設施建設,并依托農廣校、職業技術學校等相關培訓部門專業培訓農民。可以利用互聯網、云平臺、5G 技術等開展線上培訓。培訓教師應根據學員的文化程度、種養殖種類、興趣愛好等特點制訂培訓內容。
培訓教師整體素質的好壞是決定培育農民整體素質好壞的關鍵因素。目前,雖然興安盟定期更新培訓教師的技術和理論知識內容,但是面對結構復雜的農民群眾,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為了更好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興安盟需要打造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些教師不僅理論知識過硬,而且擅長實踐教學,擁有能夠洞察農民想學什么、愿意學什么的能力。目前根據實際情況,應建立盟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師資源庫,分類選拔職業培訓教師。
與此同時,通過舉辦各種活動,組織相關專家培訓授課,通過與農民進行交流,更新培訓教師的知識內容。在培訓課程內容上,興安盟農民大多數處于小學和初中文化水平,實行培訓與農事、理論與實踐、培訓與考核相結合的模式。采用讓農民通俗易懂的教學方式,按照農業生產的周期性與規律性,緊密結合農事季節組織培訓,理論與實踐交替進行,定期考核培訓成果。
鄉村要振興,人才必振興。全面推進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加大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我國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要求,“到2025 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有條件的地區應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并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提出了新要求,“培育高素質農民,組織參加技能評價、學歷教育,設立專門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因此,興安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應通過政府、社會、農民等多元主體的聯結互動,實現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的有效銜接,從而培育出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推動鄉村人才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