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怡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之前的研究文獻報告將數字普惠金融和農村電子商務聯系起來的比較少,主要是研究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對農村的扶貧作用、普惠金融對農村收入的影響和對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對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效果和機制等。冉慧(2021)使用回歸模型對2011—2018 年河南省的人均收入進行了檢驗,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省內居民的收入影響。
就數字化普惠金融以及電子商務發展的關系而言,林嘯(2020)認為,要發展以數字普惠金融為基石的農業電子商務,數字普惠金融必須要突破傳統物理網絡布局,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減少金融成本。農村經濟存在高風險、低收入、收益周期長等特點。因此,中國當前必須完善農業數字化普惠金融體系,并發揮其有效優勢,以推動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與繁榮。
就數字普惠制金融對于城鎮低收入人群的影響而言,李連夢和吳青(2021)將城鎮居民按居民收入的高低將其劃分成低收入群體和中高收入群體兩組,運用固定效應面板模型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鎮弱勢群體收入的影響,得到結論:數字普惠金融的貸款業務和數字化服務等各項服務都能夠顯著推動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但也擴大了低收入群體和中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差距;數字普惠金融總指數可以增加城鎮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但不能真正縮小兩個群體的收入差距,反而增大收入差距。因此,需要從數字普惠制金融的基礎設施、產品創新和服務、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等方面著手加強建設。
我國數字化發展進程比較晚,目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蔡洋萍等(2021)深入研究了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模式,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暴露出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應完善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對數字普惠金融的了解,從根本上促進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數商興農”,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開展鄉村金融機構服務的考核評估,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明確了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以及地方部門推進鄉村振興的責任,強化五級書記責任制。但我國的農村地區服務體系建設起步較晚,也沒有形成和打造出一個可以借鑒的“標桿”,各地區的農村干部缺乏系統的互聯網產品和金融知識。盡管很多地區建立了縣級電商服務中心,或引進了一些電商巨頭進農村的項目,但是很多項目只是依靠企業自發成立農業企業,存在農業企業不熟悉“互聯網+產品”、融資難、培訓服務難以落實、公共服務不完善等問題,缺少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監督機制。
2020 年后,我國經濟發展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較大,但是線上直播等迅速發展,知名博主和知名企業電商一年可收入數10 億元,很多地區和產業紛紛尋求轉型,比較知名的農業企業中糧、雙匯等已經領先發展線上銷售,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我國的農村電商銷售網上商品交易額逐年攀升,從2016 年全國農村網上商品交易額不足1 萬億元增加到了2020 年的1.79 億元,農村網民的在線人數也突破了約3 億人。銷售額連年攀升對于促進農村消費活力具有重要意義,農村市場也是擴大內需的“新型力量”。
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升級完善,農村地區的公路、電網和信號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十分便利。截至2021 年底,建設完成了3 萬多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以及覆蓋全國所有縣和大部分農村的快遞接送站,為從業者提供服務。一些電子商務發展水平高的地區還形成了產業集聚區,例如北京市的新發地、河南省的萬邦農產品批發市場為周邊農民提供了一個產銷物流供應鏈一體的基地,各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積極協調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支持發展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國已建成多個直郵村,積極建設物流配送基礎設施,解決了農村居民的物流配送問題,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8%。
現階段,我國農村電商還處于起步階段,政府部門十分重視電商人才的發展和培養,教育部門在2001 年增加了電子商務專業,各大高校陸續開展電商領域的專業以及相關專業課程,許多學術專家會根據當年或者某段時期的電商交易和經濟動態對電商行業進行研究探討。各地政府也對地區發展提供咨詢和培訓活動,提高農村電商人才的綜合素質。據統計,截至2020 年底,河南省共開展了多輪農村干部、第一書記綜合輪訓,共計21 萬余人次,免費培訓有能力、有意愿的歸鄉青年、退伍軍人和貧困家庭12 萬人次,培養電子商務扶貧領軍人才5 700 余人。
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三農”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黨中央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比如2021 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全面促進農村消費”,讓全體人民從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中更好受益。據統計,2021 年農村地區網上零售額比2020 年增長了11.3%。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對于促進農村從業者收入和鄉村振興十分重要,可以有效釋放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
發展電子商務對地理位置的要求較低,但會面臨資金難題,同時城鄉之間的資源不對等導致很多農村勞動力外流,而且對于很多農民來說,對于金融信息的了解大多來自身邊的親戚朋友,對貸款內容了解并不全面。銀行在農村的布局網點也不是很多,貸款流程煩瑣、融資難等因素制約著農村傳統金融體系可持續發展。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金融機構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方式,順勢發展數字化業務,當下很多金融行業已經和互聯網深度融合并推出了數字產品。數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化技術,為農村電商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務和門檻比較低的貸款方式。大力推廣數字金融,特別是擴大其在農村電商領域的應用,對于解決農村電商融資難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在傳統的金融模式下,我國農民信貸融資難度大、成本高,由于我國農村普遍分布在偏遠、分散的地區,傳統金融機構難以“下沉”到每個村,導致獲取客戶的成本較高。發放給農民的貸款金額普遍較小,農民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額度較低,而且還需要一些有形資產作為貸款抵押品。同時,農產品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成本高、收益風險不穩定是普通農戶信貸不信任傳統金融機構的主要原因之一,農村電商從業者沒有足夠的創業啟動資金。數字普惠金融依托于數字技術,具有便于操作性,從業者直接在線上填寫申請材料并且申請貸款,無紙化申請流程節約了時間,降低了貸款成本。除此之外,通過對農民的信用進行評估分析后再評級,根據評級結果向其發放無擔保貸款,便捷可操作的手續將極大地激發農村電商創業者的熱情,并且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健康發展。例如河南省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發展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我國部分地區的比率相比差距還比較大,全國農村銷售額位列第一的浙江省占比38%,河南省排名第八,僅占了3.8%。同時,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信息化發展能力不足、標準化體系不充分、冷鏈物流等配套技術落后等問題,同類產品未能形成區域農業產業鏈,規模經濟不顯著。
第一,基礎設施落后,金融投入大。一些農產品需要冷鏈物流設施運輸保存,但是冷鏈運輸成本高,例如新鮮的楊梅、草莓等容易腐爛,對運輸條件要求極高。很多農村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差,冷鏈的建造成本高,農村地區沒有專業的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和制冷設備,無法保證生鮮產品的質量,而生鮮農產品品質是企業和消費者之間長期交易的根本保證,農產品質量下降會給企業造成了聲譽和收益的損失。受成本的制約,中小型的農村電子商務企業不可能單獨建立起標準化的冷鏈物流平臺,基于普惠金融的特點,要想加快建設農村金融體系,必須投入更多資源和成本,增加了負擔。
第二,互聯網產品存在風險性,缺少監管。近年來,一些P2P 平臺頻頻“爆雷”,不正規的借貸組織打“擦邊球”,在民間進行非法借貸,很多農村居民對于一些金融信息不了解,難辨其中的信息真假,對于一些故意欺騙或者隱瞞的非法機構的騙局很難識別,一旦受騙,對于身心及財產的傷害不容小覷,所以對于一些不了解的互聯網產品,很多農村地區居民的心理抵觸情緒很高。
第三,文化程度限制對數字產品的接受能力。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教育水平不高,因此,農業勞動者對于數字化產品接受程度不高,互聯網商業發展模式、新型智能電子產品和其他新技術在農村地區的接受程度要遠遠低于城市地區。另一方面,農村的相關人才儲備不足,農村老年人口占比較多,很多農村居民使用數字支付很困難,受勞動力自身因素的影響,數字普惠金融技術在農村地區得不到廣泛推廣和應用。
農村電子商務只需要一部計算機和網絡就可以實現跨地區銷售,運營一個線上店鋪對勞動力數量要求不高,一個辦公室只需要幾個人就可以完成銷售工作,很多農村電商僅需要承擔倉儲成本,無實體店鋪,相比實體經濟來說降低了管理成本,但沒有抵押實體資產,這與正規金融機構傳統的資產抵押信貸管理理念相沖突。
農村電商大多以家庭為單位,采取家庭出資、家庭管理的經營管理模式,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和系統化的管理知識,財務管理方面缺乏專業性、制度不合理,無法提供全面、完善的財務信息,很難形成企業化的電商公司。因此,很難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認可和批準,很多電商企業只能以法人的名義貸款,融資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第一,加強數字普惠金融信用系統建設和數字金融產品監管體系建設。隨著數字化的快速發展,個人及企業的信用可以以數字的形式呈現出來,而不是像過去只能依靠紙質證書或口口相傳。因此,政府應積極與金融系統對接,將個人包括地方金融企業納入縣公共信用信息系統的實施范圍,增加貸款失信行為的成本,有效規避地方金融風險,并促進當地金融業的健康發展。還應不斷加強對金融產品的監管,做到定期監管,以公平、公開、公正的態度對數字普惠金融產品進行評估,針對企業和村民在農村電力出現集體拖欠貸款現象,制定相應的農村電場失信行為懲戒制度,消除金融機構和電力企業的雙重信用負擔。
第二,普及和推廣數字普惠金融產品,開發更適合農村地區的產品。金融機構業務如貸款、保險等要建立數字化思維,加強金融科技布局,既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也要優化發展結構,使傳統業務和數字化結合,培養農村地區服務和宣傳隊伍,加快農村地區對數字金融的宣傳。開發更加實惠、便捷、安全、具有商業可持續性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環境的理財產品及靈活便捷的貸款。以農產品易受自然因素影響為出發點,設計相應的保險產品并且做好服務工作,讓農民在農產品供給過程中增加抵御風險的能力,減少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可能遇到的風險,充分激發農村電商創業者的積極性。
第三,加大金融政策對農村電商的支持力度,提高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額度。為了幫助農村電子商務更好地獲得金融支持,政府應該提高政策支持的針對性,擴大貼息貸款的支持范圍。對于資金有限的農村電商企業,相關部門應提供相應的金融支持,通過設立貸款償還流動資金等措施幫助農村電商貸款。拓寬農村電子商務融資渠道,吸引民間資本,為農村電子商務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改善企業和農民借貸渠道少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