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樂,趙有軍,岑 珊,梁瀟勻
(廣西桂林農業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6)
當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吹響了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業職業教育創新合作、資源共享的號角,中職學校涉農專業建設與發展也面臨新形勢、新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了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布局結構調整,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和課程,滿足鄉村產業發展和振興需要。
廣西桂林農業學校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群以中等職業學校應用型、中高級技能型人才以及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培養為核心,從理論到實踐形成了完整的服務桂林現代農業的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建設模式,在改革與探索過程中,兼顧服務區域經濟、對標行業企業標準、多方協同育人等專業建設標準,探索有利于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群深度發展的有效模式,打造服務桂林現代農業的校政行企“四方”協同育人平臺。
在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建設過程中,遵循以農業種植人才為培育對象的原則,導致因工作性質出現農村用不上、留不住人才的現象。有的地區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產業,很多農業人才需要適應當地現代農業發展重新學習、積累經驗,導致部分專業人才流失,專業建設與服務當地經濟發展不能無縫對接。建設以果蔬花卉生產技術為核心的專業體系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
職業教育提倡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校內實訓、校外實踐、訂單培養這3 種方式為主,導致人才培育呈現同質化、不突出的特點,對培養個性化、典型性人才缺乏深度與智力支持。注重多方協同,共建特色育人平臺的方式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職業院校尤其是涉農類中職學校主要面對廣大農村地區,開展農業類全日制學歷教育,也是開展非學歷短期職業培育的陣地。通過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高素質農民培育等培訓項目,許多學習者掌握了生產技術與實用性技能,但也凸顯出專業建設為教而教的現象,也就是為某一門類生產技術而開設課程,但還是存在專業師資缺乏、課程內容滯后等問題。分步驟培育個性化服務現代農業“莊主”的方式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以上3 個方面就構成了服務區域經濟,打造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群校政行企“四方”協同育人平臺。通過以廣西桂林農業學校為主體,政府搭橋聯系桂林市農業農村局等機構,廣西種子協會、廣西休閑農業協會為代表的行業機構,桂林市區域內多家知名農業企業構建育人平臺,專門針對該專業進行剖析與實踐,輻射到專業體系,通過校政行企開展的專業與實踐教學、專業服務社會與社會服務專業的多維度探索與實踐。
平臺以學校為主體,積極打造以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為核心的涉農中職學校專業體系,其他相關專業,如觀光農業經營、園林技術、畜牧獸醫等專業依托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共生共進,將其他專業知識滲透到核心專業當中,構建特色專業體系。
廣西桂林農業學校建設的以果蔬花卉生產技術為核心的專業體系主要根據桂林現代農業發展的“四大需求”展開:一是提升農林牧漁產業,二是完善配套體系,三是促進“農業+旅游+N”融合發展,四是桂林“最美山水田園”現代農業品牌營銷。專業體系建設依托桂林山水、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等自然風景,利用其他專業輔助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構建體系,優勢互補,如表1 所示。

表1 廣西桂林農業學校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體系
在果蔬花卉生產技術發展過程中,校內涌現出一批回鄉創業的優秀畢業生,校外有一批優秀現代農業農場主及高素質農民來學校參加各類觀光農業培訓。許多畢業生及參訓者會存在只知生產、不懂經營、不懂宣傳的現象。通過學校、政府、企業合作,分工協作,共同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鮮明的專門化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平臺。
相關農業企業幫助其甄別目標客戶,并聯系農戶定制個性產品,邊經營邊宣傳品牌。政府宣傳鼓勵,讓平臺具有良好的輻射帶動作用。學校每年均組織學生、校外學員到平臺進行教學實習、參觀實訓。學校堅持走出去,對接社會熱點,精心組織、培訓創業典型,僅桂林地區就培育現代農業“莊主”成功典型8 例,如表2 所示,為校政行企“四方”協同育人培育出一大批現代農業人才,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表2 近年進入廣西桂林農業學校學習培訓的致富典型
學校加強與政府部門聯系,從強化服務意識入手,充分利用好各級各類培訓機會,提高現代農業業主對市場的認知度。加強農業管理人才和從業人員的培訓,做好農產品營銷的指導和協調工作,提升農業產業管理水平,促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加強服務和引導,根據本地特點,經過引導和服務,定制培養了一批合格、成功的現代農業“莊主”。近3 年,廣西桂林農業學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4 812 人,水庫移民培訓2 425 人,基層農技人員培訓2 310 人。
依托政府,學校定制個性化培訓項目主要從三大步驟進行。一是整合師資隊伍,三強聯合。形成企業、中高職院校、科研院所優質產學研一體化教師團隊。二是規劃好培訓前、中、后3 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即培訓前調查分析,培訓教師深入學員當地進行培訓意愿、課程設置等前期調查,制定符合培訓學員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培訓中課程靈活,課程設置根據學員素質的不同,實現梯度式課程設置,教學手段創新,能編入班并且參加集中培訓的,主要傳授轉化到當地能操作的知識,不能參加集中培訓的,開發網絡課程、手機平臺互動等形式傳播課程內容;培訓后跟蹤補缺,主要調查學員學習的效果,并投入生產經營產生的效益,從培訓學員的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現現有教學內容的不足,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三是教材、課程、實訓3 個項目同步完成并投入培訓使用,實現三同步。具體如圖1 所示。

圖1 定制化培訓現代農業三大步驟培訓體系結構
學校培育特色人才服務桂林現代農業發展,緊密結合桂林現代農業區域優勢,打造規范、系統、科學的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體系。緊扣桂林現代農業行業需求,培養一專多能、一專業多體系的對口型人才。
依托行業、企業建立有效的市場反饋機制,重構并完善果蔬花卉生產技術課程標準,優化課程體系。校行企三方努力拓展實踐教學合作內涵,通過實訓平臺建設、能工巧匠來校任教、與企業合作指導學生實習實訓等方式,使學校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教育更貼近企業的崗位需求。
廣西玉林農業學校、梧州農業學校、百色農業學校等農口學校相繼來廣西桂林農業學校交流農類特色專業建設工作,認為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校政行企“四方”協同育人平臺對于特色專業建設、農業特色培訓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并將這種方式引入本校。同時,應用推廣到桂林林業學校、藤縣中等專業學校等同類院校。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專業建設要緊緊圍繞現代農業這一發展主題,通過培育服務三產融合型現代農業人才,提升平臺的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