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 欣(本刊記者)

位于中國東北方的黑龍江省有著“中國大豆之鄉”的美譽,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不僅生長著優質的中國大豆,更執著堅守著一位為提升我國大豆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就是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原院長、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江連洲教授。他幾十年如一日傾心致力于大豆加工理論和技術研究,主持完成了聯合國UNDP和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近50項;推動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豆加工產業技術體系,與國內大豆業同行一起,通過不斷創新大豆加工技術拉動大豆生產、推動技術成果轉化。身處三尺講臺,他教書育人、改革創新,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九萬里風鵬正舉,黑土地點“豆”成金,江連洲教授將自己的全副身心都無私奉獻給了他熱愛的大豆事業,2020年被國際食品科技聯盟遴選為國際食品科學院(IAFoST)院士,成為國際公認的大豆“院士”。
江連洲教授出生于1960年,祖籍安徽省。那時南方的大豆種植規模有限,只有在逢年過節時才能享用到的豆腐是他心中最為渴望的珍饈美味。1986年,江連洲教授順利取得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工程系碩士學位,又在2005年獲得中國農業大學農產品加工學科的博士學位。緣于對兒時那抹豆香的深深懷念,他毅然放棄了其他誘人的工作機會,堅定不移地選擇留在黑龍江這片生機勃勃的黑土地上,投身于他所摯愛的大豆深加工研究事業。
“風煙綠水青山國,籬落紫茄黃豆家。”大豆是我國傳統的糧食油料兼用作物,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還有很高的綜合利用價值,在國家食品安全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發展大豆深加工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及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對于改善國民生活質量、提高國民健康水平意義重大。
江連洲教授始終把“科教興國”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大豆加工領域正處于起步發展時期,道阻且長,很多項目都是一片空白,需要從零開始做起。中國是大豆的故鄉,而我們的精深加工技術卻遠遠落后于國外。有一次,江連洲教授到國外參加會議,主辦方自豪地和他提起自己國家先進的大豆精深加工技術,并十分驕傲地表示他們在中國消費市場實際上已經形成一種壟斷。這深深刺痛了江教授,他下定決心,作為一名食品領域的科研人員,最高追求就是要讓國家的科技實現超越,讓最新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服務國家,服務百姓,一定要扭轉現在這種局面!
1996年,以黑龍江省大豆技術開發研究中心和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為主體,依托東北農業大學聯合組建的國家級開發機構——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江連洲教授懷著一腔科研報國的熱血,干勁滿滿地走上了工作崗位。通過超強度的勞動和付出,他在最短的時間里接連完成了《新型豆制品保鮮技術的應用》等課題的研究。出色的工作成績、過硬的科研實力以及誠懇踏實的工作作風使他得到大豆中心上下的一致認可,他被組織任命為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分管大豆深加工各項課題的科學研究工作。
在領導崗位上,江連洲教授在抓好行政工作同時,總是身先士卒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改造實驗室、創建股份制公司,夜以繼日奮戰在實驗室里。顧不上吃飯、把辦公室當臥室都是常事,他“拼命三郎”的敬業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自1996年開始,江連洲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先后與十余家單位通力合作。歷時15年,通過21項國家、省部級課題的支持,開展了大豆蛋白生物改性、醇法連續浸提濃縮蛋白等一系列研究與應用,突破了大豆精深加工共性關鍵技術瓶頸。江連洲教授不僅在計劃時間內圓滿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科研任務指標,也為大豆中心開展新產品研制、開發和推廣轉化成果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實現了提質增效和技術創新,顯著提升了我國大豆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江連洲教授于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承擔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科技委學部委員等學術兼職,先后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個獎項。當選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農業部大豆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十二五”國家“863計劃”主題項目首席專家等。面對諸多榮譽,江連洲教授平靜地說:“這只是我的一個起點,大豆的奧秘無窮無盡,我將為此奉獻畢生。”他全身心投入到大豆加工理論和技術探索上,心無旁騖的樣子被周圍的同事們戲稱為了不起的“江大豆”。
雖然已經在大豆精深加工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但江連洲教授并不滿足于此。民以食為天,大豆在中國人的膳食寶塔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研發出綠色、安全、方便、營養的大豆制品成為江連洲教授攻克的下一個目標。


靈感總是來源于生活中的有心人。江連洲教授平時非常喜歡喝豆腐腦,他到外地出差時,晚上想喝一碗豆腐腦卻沒有買到,只好泡方便面充饑,這時靈感的火花瞬間閃爍:如果豆腐腦也能像泡面一樣泡著吃就好了!于是,粉末豆腐中試項目誕生了。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刻苦鉆研三年,最終獲得成功,成為大豆食品加工領域的又一創新成果。
我國食用植物油生產主要以壓榨法和浸出法為主,但這些加工方法存在油料資源利用率低、使用有機溶劑等問題。為了讓百姓能夠吃上安全放心的健康食用油,守護“舌尖上的安全”,江連洲教授把解決這些突出問題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帶領團隊開始著手研究更高效、更健康的榨油方式。
“做科研,實際上就是一個‘堅持’。”江連洲教授經常這樣說,也始終是這樣做的。在“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省重大科技攻關計劃等項目支持下,以我國主要油料(大豆、花生等)為研究對象,江連洲教授經過10余年的深入研究開發,成功主持完成了《生物酶法聯產植物油脂與蛋白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項目,重點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植物油料生物解離同步提取功能蛋白等關鍵技術,建立起生物法同步制取植物油脂與蛋白技術體系,開辟了油脂綠色加工戰略性新興產業。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對此,江連洲教授深有感觸:“與企業聯手拿項目是我們的靈丹妙藥,項目只有產業化才能讓科研心血變成經濟效益、產生社會效益。”2018年11月16日,由江連洲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植物油料高值化生物加工與利用關鍵技術》,榮獲2018年度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農產品加工業十大科技創新推廣成果獎。在他的全力推動下,該項目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解離、乳狀液破除、產物高值化利用、油脂生物精煉、功能脂質制備等系列關鍵技術已應用于7家糧油企業,三年里新增銷售額52766.25萬元,新增利潤5921.50萬元,出口創匯450.43萬美元。
中國大豆有了自己的技術優勢,江連洲教授開始把發展目光投向對外合作、網絡建設和技術開發上。借著加入WTO等國際間合作的契機,先后與韓國、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相關部門建立了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在大豆育種、栽培、檢測、深加工等方面展開研究、交流合作,促進國際大豆產業發展,使中國大豆事業的發展真正走上巔峰。
在大豆領域,江連洲教授是一往無前的“科研先鋒”;在三尺講臺,他則是立德樹人的“模范教師”。多年來,江連洲教授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科研接班人。他先后主講了《植物蛋白工藝學》、《大豆加工新技術概論》、《食品工程學科前沿專題講座》等9門本碩博課程,其中主講的《大豆與人類健康》入選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編寫的《植物蛋白工藝學》(第二版)入選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植物油料生物解離技術》、《植物蛋白柔性化加工理論與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等。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教書育人,江連洲教授始終恪守“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待教學任務,他態度嚴謹,無論是重復課程還是新開課程,他都會在上課前充分備課,事無巨細。他教學風格獨特,習慣于將復雜的專業知識用精煉準確又不失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解給學生聽,并不斷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會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們熱情高漲,學習效率不斷提升。他還多次指導學生參加中國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等各大賽事,斬獲一、二、三等獎共計30余項。
在學生的眼中,江連洲教授亦師亦友,非常關心他們的學習狀態和生活狀況,諄諄教誨如春風化雨,滋潤著他們渴慕知識的心田,鼓勵著他們勇攀科研高峰。“老師平日里特別隨和,像長輩一樣非常關心我們的生活。但是在科研上,對我們要求又非常嚴格。比如做重復試驗,正常做兩次就可以。但為了檢測數據更精準,老師要求我們至少要做三次。雖然老師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但對于我們提交的科研論文,特別認真負責審閱,逐字逐句修改,甚至標點符號的錯誤都會給標注出來。針對論文中‘和’‘與’‘及’三個字應用不準確的問題,老師專門給我們上了一堂講解課。”博士研究生丁儉回憶說。
腳踏實地、守正創新,江連洲教授用行動踐行著自己心中的理想與信念。在他的帶領下,學院的科研水平和教學實力不斷提升,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承擔了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重大科技支撐項目、國家奶業重大專項、國家大豆重大專項、國家星火計劃、國際合作項目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80項,科研經費總額達4500萬元。已獲得科研成果98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50多項,發表科研論文1097篇,其中SCI收錄550篇。
風雨潤桃李,黑白畫春秋;德高有鴻儒,碩果滿神州。執教以來,江連洲教授先后為2000多名學生上過課,指導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80余人。主持完成各級教改課題15項,出版著作11部,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和黑龍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各1項,發表教改論文16篇。2018年,江連洲教授榮獲全國“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稱號。
“我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而長大,圍繞著大豆產業為社會作出了一定貢獻,這是我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為了這份追求,我不斷地在努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江連洲教授的話語總是簡單樸實,然而他在大豆研究方面做出的成績卻驚天動地。2020年6月2日,江連洲教授成功當選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在江連洲教授和他的團隊共同努力下,研發出的40余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處于行業領先水平的新技術裝備陸續在全國18家企業得到推廣應用,建立生產線45條,累計創經濟效益64億元,其中9家企業近三年新增利稅7.1億元,創匯2.1億美元,節支4600萬元,真正實現了全行業技術升級、增質提效。
幾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江連洲教授卓爾不群的人格魅力,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讓中國大豆顆粒生輝,讓大豆食品在舌尖上活色生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