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學院(464000)袁夢露 顏偉 劉明華 牛繼強 崔越
充分挖掘鄉土地理資源,開展研學旅行活動,能夠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信陽市是著名的綠茶之鄉,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同時也造就了信陽毛尖茶的不凡品質。鄉土資源作為地理課程資源的重要補充,在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家國情懷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基于此,本文將信陽市茶文化作為校外課程資源,設計以“淮南茶區,溢彩流香”為主題的研學旅行,以期通過開展研學旅行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提升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為推進新課程改革做有益的探索。
信陽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是我國秦嶺—大別山—淮河一線上的一座文化古城,也是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具有標志性的一座城市。信陽市所處區域屬于秦嶺—大別山造山帶,由于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擠壓碰撞,構造形跡以斷裂為主,主要巖體為變質巖和巖漿巖。信陽市茶葉產區均位于淮河以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向暖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帶,夏季濕熱,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區內多低山丘陵,森林密布,晝夜溫差大,云霧常年彌漫于山間。該地區的土壤為酸性土,土層深厚疏松,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孕育出了以“五云兩潭一寨”為核心產區的信陽毛尖這一地理標志產品。
信陽茶文化歷史悠久。信陽人種茶始于東周,名于唐,興于宋,盛于清,發展至今,已擁有2300 多年的歷史。唐朝茶圣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將信陽歸為淮南茶區。北宋時期蘇東坡曾謂:“淮南茶,信陽第一?!?915 年信陽毛尖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臺同獲金質獎;1990 年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獲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從1992 年至2021 年,信陽市已成功舉辦了29 屆茶文化節,有力地促進了信陽茶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擴大了信陽的知名度。如今茶產業已成為信陽的支柱產業,成為推動信陽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對鄉土地理教學高度重視,在高中地理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3 個模塊中,均體現了鄉土地理教學的內涵及要旨。利用本土資源優勢開展研學旅行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領略當地獨特的自然風光,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還能夠讓學生通過對本土資源的考察與研究,培養對地理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目的。
本次研學旅行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適宜茶樹生長的自然地理條件及種植茶樹對當地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通過在學生熟悉的環境中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同時引導學生珍惜資源,樹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本次研學旅行的路線如下:信陽師范學院—信陽車云山茶場—信陽南灣湖—信陽市博物館—信陽師范學院(見圖1)。

圖1 “淮南茶區,溢彩流香”研學旅行路線示意圖
8:00 在信陽師范學院南湖酒店吃早餐,8:40在南湖酒店集合上車。
9:30 在信陽市浉河區車云山沁香茶場實地考察信陽毛尖茶樹的生長環境,開展采茶體驗活動。
11:00 集合上車,12:00 在南灣湖風景區酒店吃午餐,隨后在南灣湖風景區酒店午休。
13:30在南灣湖風景區酒店集合上車。
14:00 在信陽市南灣湖茶島了解信陽毛尖茶的特點及采摘、制作的工序,體驗茶葉的揉捻、搓團、烘干等炒制工序。
15:20集合上車。
16:00 參觀信陽市博物館,在濃厚的茶文化氛圍中,感受豫楚毛尖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
17:00 集合上車,17:30 到達信陽師范學院。專家針對本次研學旅行進行點評、答疑,學生分享本次研學旅行的收獲、感悟,教師最后進行總結。
1.介紹研學旅行情況,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教學地點:前往信陽車云山茶場途中。
教師活動:說明本次研學旅行內容及時間安排,強調旅途中的安全、紀律問題及相關注意事項;指導學生利用在手機上提前安裝好的測量海拔、溫度及濕度的軟件(如GPS Status、實時溫濕度計等),沿途觀測并記錄海拔及溫度、濕度變化情況。
學生活動:認真聽教師講解,利用手機軟件沿途觀測并記錄海拔及溫度、濕度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沿途所測數據的變化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2.欣賞淮南茶區風光,探究茶園自然環境
教學地點:信陽車云山沁香茶場。
教師活動:講解車云山自然地理環境,組織學生使用pH 試紙測量茶場土壤酸堿度,引導學生結合所測海拔、溫度、濕度及土壤酸堿度,分析適宜毛尖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帶領學生觀察巖漿巖、花崗巖變質形成的酸性土壤質地,讓學生了解三大類巖石特征,并對土壤進行樣本采集;帶領學生觀察茶樹特征,了解茶樹的科屬;組織學生跟隨當地農戶體驗采茶過程。
學生活動:使用pH試紙測量茶場土壤酸堿度,根據教師講解的茶區自然地理環境及所測茶場相關數據[海拔高度680m、溫度15℃、濕度75%及土壤酸堿度(略)],思考適宜茶樹生長的自然地理條件并總結記錄;認真觀察茶場土壤質地及茶樹特征,了解三大類巖石特征及茶樹的科屬,采集土壤樣本;積極向農戶學習如何采茶,體驗采茶過程。
【設計意圖】車云山境內群峰挺拔,常年云霧繚繞,是信陽毛尖茶的核心產區之一。通過對車云山茶場的實地考察,學生可近距離觀察毛尖茶樹的生長環境,從而了解當地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征。采茶體驗活動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同時也感受到茶農們勞作的不易,進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以及珍惜勞動成果的高尚品德。
3.感受淮南茶區精粹,傳承豫風楚韻文化
教學地點:信陽南灣湖茶島。
教師活動:介紹茶島旅游景點;帶領學生觀看茶葉的炒制過程,并讓小組派代表體驗茶葉的揉捻、搓團、烘干等炒制工序;帶領學生欣賞茶藝表演,了解茶的禮儀文化、基礎茶具及其正確使用方法;組織學生開展毛尖茶攝影大賽。
學生活動:了解茶島旅游景點;認真觀看茶葉的炒制過程,并積極參與體驗;欣賞茶藝表演,了解茶道的基本知識、基礎茶具及正確的泡茶步驟;積極參與攝影大賽,小組成員配合拍攝毛尖茶樹。
【設計意圖】學生置身于風景如畫的茶島,通過近距離觀賞,能夠進一步認識信陽毛尖茶的特點以及制茶的工序,感受北國江南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親身參與傳統茶文化的體驗、展示與互動觀賞的過程中,能夠學會喝茶的基本禮儀,促進傳統茶文化的傳承,深刻體會和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4.了解信陽毛尖茶的歷史,領略北國江南風采
教學地點:信陽市博物館。
教師活動:講解信陽毛尖茶的歷史背景,組織學生觀賞博物館內“茶韻天香”展廳,帶領學生了解傳統制茶工藝流程。
學生活動:認真聽取并記錄毛尖茶的歷史背景,欣賞博物館內“茶韻天香”展廳所展示的內容并拍照記錄,了解傳統制茶工藝流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參觀信陽市博物館,能夠了解毛尖茶的起源與發展及茶葉的采摘、晾曬、殺青、揉捻等傳統制茶工藝流程。在濃厚的茶文化氛圍中,學生可感受信陽毛尖茶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從而增強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
5.分享研學旅行收獲,不斷提升自我素養
教學地點:信陽師范學院。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分享本次研學旅行的收獲與感悟,并指出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請專家學者為學生系統講解適宜信陽毛尖茶生長的自然條件及信陽毛尖茶的發展歷史,同時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組織學生對所拍攝的毛尖茶的照片進行評選;說明研學旅行報告的內容及撰寫要求。
學生活動:積極踴躍分享本次研學旅行的收獲和感悟;認真傾聽并記錄專家學者和教師的講解;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本組拍攝的照片,公平公正地進行評選;課下認真完成研學旅行報告。
【設計意圖】“感知體驗”為本次研學旅行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開展研討和探究,讓學生在展示研學成果并分享收獲與感悟的同時,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促進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和知識的遷移運用,最終促使學生親近自然,了解社會,改進學習方式,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地理實踐力作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依托具體的真實情境去培養,但在當前的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普遍缺少帶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感知學習的機會。研學旅行承襲了我國傳統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能夠讓學生將書本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之中,增強學生對自然和鄉土文化的親近感,調動學生對真實世界的探究熱情。地理研學旅行常態化是各類中學在提高學生地理實踐力方面需要邁出的重要一步。鄉土是學生學習、生活、成長和依戀的地方,其距離近、內容熟、情感親,已經成為地理教育課程研發的新方向。
本文從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角度出發,將鄉土地理資源融入高中地理必修課程,挖掘信陽市鄉土素材中的地理內容,設計了“淮南茶區,溢彩流香”研學旅行活動,以期通過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加深學生對信陽市特色茶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并能夠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同時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區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力,最終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