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昕(教授) 朱夢佳 魯永進(副教授)(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常州 213000)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邁向中高端需要相應的人才支撐,職業教育要立足于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而當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的問題依然突出,并且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企業中許多重復性高、流程性強的財務工作逐漸由財務機器人替代完成。面對越來越復雜且不可預測的環境,財務人員必須精通會計專業知識,具備專業技術能力,運用專業判斷來評價數據和做出決策,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已經發生變化。職業院校應主動適應人才供給側改革,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堅持德技并修、工學結合,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推動教學、實訓梯度融合,通過構建“雙輪驅動,四階遞進”實訓課程體系,使學生成為受企業歡迎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更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然而,現有的校企合作大多表現為短期化、淺層次,缺少持久而深入的融合。校企合作中單個項目的合作較多,項目完成則合作終止,缺乏長期性。不少學校在校企合作上流于形式,不求實效;一些企業與學校合作是為了推銷產品或把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這與校企合作育人的初衷相悖。校企未找準利益交集導致合作動力不足,缺少使雙方牽手互動的中間人,缺乏常態化合作育人運行機制,這些都是制約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重要因素。總之,缺少穩定有效的協同育人平臺,是校企合作面臨的普遍問題。
目前職業院校對會計人才的培養重視傳統會計技能、手工實務和核算能力,畢業生主要從事企事業單位的出納、核算、辦稅、資金管理、倉庫核算、統計等工作。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簡單的會計記賬工作逐漸由計算機、人工智能替代,企業經營模式的改變,也要求會計人員從核算型、單一型向管理型、復合型轉變。企業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技能型人才,更需要既懂會計又懂信息技術、既懂業務又懂管理的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跨界”人才。偏重培養學生的“核算”能力,難以向智能財務背景下的企業提供真正所需的會計人才。
企業不僅需要處理財務數據,還要將數據轉化為信息,幫助企業進行管理。這就要求會計人員掌握企業業務、企業管理、信息技術等多方面知識,具備業財融合能力、財稅政策解讀能力和財務分析管理能力。而會計實訓課程設置卻重“核算”,缺乏管理會計類實訓課程;重“手工實務”,缺乏計算機操作類實訓課程;重“傳統會計技能”,忽視會計與企業業務的融合;重“學校實訓”,忽視企業實訓與學校實訓的內在聯系,實訓教學缺少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工作任務,停留于模擬仿真階段。學校實訓課程與企業經營業務沒有模塊化地相互嵌入,且缺少能力培養的梯度。
傳統的會計實訓教學過多采用“教學做”模式,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少任務驅動,不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實訓教學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不深,教學效率不高。傳統案例教學的評價主體是學校教師,較為單一,企業導師的評價作用沒有體現出來。對校內學習情況的評價多,對校外實踐的評價少。評價重視考核“硬技能”,對誠信、合作等“軟素質”的評價不夠。評價重結果輕過程,對學生技能和能力的提升不利,難以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指出:“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將工學結合貫穿職業教育教學全過程,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接受相應的動手和實踐課程,并根據培養目標同步深化文化、技術和技能學習與訓練,逐步實現就業需求和人才培養的有機銜接。”針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校企融合度不高的問題,職業院校應積極調研智能財務背景下企業對會計人才需求的新變化,探索構建對接智能財務的會計專業“雙輪驅動,四階遞進”實訓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會計專業“雙輪驅動,四階遞進”實訓課程體系
該體系采用“品牌專業+優質企業”緊密合作的方式,實行校企“雙主體”培養,發揮學校品牌專業和地方優質企業的疊加優勢,以“學校實訓教學”為一“輪”驅動,“企業實訓教學”為另一“輪”驅動。圍繞“重誠信,精核算,通業務,會管理”的企業需求,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學制特點,按照實訓課程“會寫算知文化→精核算能辦稅→通業務會分析→懂規劃會管理”的階段培養目標,采用“做學教合一”的教學模式,通過建立學校、行業協會、企業三方聯動的校企協同育人平臺,依托高水平示范性會計實訓基地,將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有機對接,使學生在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了解會計行業形勢變化,學會處理多重復雜的會計業務,提高崗位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由此形成了“基礎應用能力→財稅核算能力→業財融合能力→財務規劃能力”四級階梯的進階式能力培養實訓課程體系。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中明確指出:“要健全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調整機制,注重發揮行業組織人才需求預測、用人單位職業能力評價作用。”隨著大數據、財務機器人等新技術的出現,會計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發生了改變。有研究認為,有40%的大型企業采用了RPA自動化軟件工具,財會人員必須接受財務機器人的挑戰,通過學習重構自身的財會核心能力,做財務機器人不會做的管理事務。在智能財務背景下,企業對會計人員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業財融合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人員不僅是企業經營活動的記錄者,也是參與者。
職業院校應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將會計人才培養的能力定位由核算監督為主的技能型向參與企業業務和流程優化的管理型拓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重誠信,精核算,通業務,會管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圍繞這一總目標,形成實訓課程“會寫算知文化→精核算能辦稅→通業務會分析→懂規劃會管理”的分項目標。
職業院校應根據智能財務背景下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將培養學生基礎應用能力、財稅核算能力的會計核算類課程向培養學生業財融合能力、財務規劃能力的企業管理類課程遞進提升。以培養智商、財商、情商為導向,按照知識模塊與工作任務有機對應、理論教學與技能實踐有機對接、知識運用與崗位實踐有機結合,學校實訓與企業實訓有機融合的思路,依據會計崗位的工作流程和任務,科學整合和序化知識、技能和能力模塊,構建呈階梯式上升的會計專業“雙輪驅動,四階遞進”實訓課程內容體系。
通過校企合作,進行專業的崗位能力分析,合力打造“學校聯合企業課程”,努力建立實踐理論相結合的校企課程,圍繞企業重要崗位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對學生展開培訓。學校與企業在行業協會指導下共創課程體系、共構教學模式、共編實訓資源、共建實訓基地、共評學生成績、共培雙師教師、共育有用之才。學生在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手腦并用、學做合一”,通過學習《會計基本技能》《崗位實訓》等學校實訓課程和《企業管理實訓》《企業創新創業實訓》等企業實訓課程,學會處理多重復雜的會計業務,提高崗位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校企共研共建實訓課程,將課程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以資源優質豐富、充分開放共享、服務教學重點為基本目標,注重教學資源的適用性和易用性,形成與四階能力相匹配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會計專業課程資源。
1.推行“做學教合一”模式。會計實訓作為整個會計專業教學工作中頗為關鍵的一環,是推進整個會計業態發展的強大動力。職業院校在會計實訓教學中應該對傳統的“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重構,借鑒美國教育家杜威“從做中學”教學原則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形成“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做”字當頭,“學”貫始終,相機而“教”。“做”體現職業教育規律和特色,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強調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做”是職業教育進行實踐教學的切入點。“學”是指與“先做”連貫銜接的學習,是由“做”而引發的后續學習。它與“先學”不同,學生感受到了理論學習與職業緊密聯系,體會到了“學”的價值和必要性。“教”不是泛泛而教,而是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而教,使學生由記憶、理解、接受的被動性學習,變為行動和建構的主動學習。“做學教合一”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做”和“學”過程中產生的需要,適時跟進教學行為,實施教學引導,使“做學教合一”成為學生學習行為和教師教學行為之間密切互動的紐帶。
2.實施“三環六步”教學法。“三環六步”教學法依托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和普遍應用,打破“教室”的概念,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將網絡資源、教室、實訓室、行業企業等多種空間融入“大課堂”,構建立體、開放的全新教學時空。“三環節”是指“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拓展”;“六步驟”是指“預學初探”“概括要點”“模擬訓練”“總結評價”“鞏固訓練”“拓展提高”六個階段。依次達成六大目標:初識工作情景、了解學習內容、熟悉操作流程、會做業務處理、熟做業務處理、精做會計處理。教學過程突出學生主體、能力本位、實踐主線、項目引領和任務驅動。
職業院校應積極探索建立對接職業標準的考核評價機制,以學習者的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為評價改革的方向,將考核內容從傳統的以知識點記憶為主,改為主要考核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水平、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改變以學校為單一考核主體的做法,采用“校內學習評價與企業實踐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導師評價相結合”的模式,設計出“形成性、立體化”考核評價體系,考核學生基礎應用能力、財稅核算能力、業財融合能力、財務規劃能力的階段性達成度,實現“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的有機結合。
通過組織校內專業技能天天測,參加財政部門、行業協會組織的職業技能鑒定,評價學生的“基礎應用能力”;通過校內實訓課程“項目考核+學期考試”、企業專家給學生仿真賬打分的方式評價學生的“財稅核算能力”;通過校內實訓課程“企業模擬經營實戰+階段考試”“工學交替”實踐能力鑒定來評價學生的“業財融合能力”;通過校內實訓課程“企業創新創業實戰”“企業頂崗”實踐能力鑒定來評價學生的“財務規劃能力”。通過科學評價實訓效果,激勵學生提升業務處理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1.建立三方聯動的校企協同育人平臺。解決人才供需矛盾問題必須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協同育人。根據國家及省市出臺的鼓勵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關政策,學校、行業協會和企業構建產教融合共同體,由行業協會指導,企業積極參與學校育人過程,學校向企業輸送合格人才。學校、行業協會、企業三方緊密合作、優勢互補、攜手并進、合作共贏,校企共建信息交流平臺、雙師工作平臺及產教融合實訓平臺,校企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企業專家和專業教師協同育人,打造集實踐教學、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開放共享型實訓環境,形成全流程、全覆蓋的會計實訓體系。
2.建設會計專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國辦發[2017]95號文指出:“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鼓勵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吸引優勢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職業院校應與企業合作建設集全真實景教學與企業實踐于一體、體現智能財務特色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真實項目的運營和管理,創設實戰教學情境,為中小企業提供代理記賬、信息咨詢等技術服務,形成會計專業師生實訓基地建設新模式,實現仿真模擬向全真實操轉變,教師向“財務經理”轉變,學生向“會計職員”轉變,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優質的實習實訓平臺。
3.健全實訓課程體系的制度保障。為完善“雙輪驅動,四階遞進”實訓課程體系的支撐系統,學校應出臺有關會計專業教師發展、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課程開發與實施、經費保障和質量評價的方案、規章制度。如《專業教師“會計電算化”能力提升培訓方案》《信息化教學推進方案》《提升教學質量實施細則》《教學團隊建設與管理實施辦法》《教師教學質量評價辦法》《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選拔及管理辦法》《專業帶頭人培養對象選拔與管理辦法》《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與管理辦法》和《“雙師型”教師培養和管理辦法》等,這些規章制度對實訓課程體系的推進落實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