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姣姣,江鐘立,李 樂,馮 華
(1.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2.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江蘇 南京 211112)
自“課程思政”的概念提出以來,“立德樹人”便已經成為檢測高校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標。課程思政是在課堂思政教育主渠道的基礎上,在“立德樹人”的理念下,將“教書”與“育人”充分融合,是“三全育人”的一項重要舉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教育系統受到嚴重干擾,各類學校教學由線下教學轉為線上,開展了在線教育,恢復了正常教學[1-2]。慕課作為一種重要的線上教學手段,它的出現緩解了因時空因素導致的學習受限問題。Chen等[3]報告了在線學習的積極影響,因為學生對使用電子學習資源的興趣增加了,從而也提高了他們的學業水平。Thapa等[4]發現,大多數學習者認為參加在線課程、網絡研討會、培訓和備考等與線下教學是一樣有益的。筆者基于康復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研究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慕課設計,重視學生的素質培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規范的操作技能,提升健康素養水平。
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簡稱,旨在實現無限參與和開放獲取。慕課的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教育學家在2008年提出,并于2012年風靡全球。2013年慕課大規模進入我國,眾多高校競相開發自己的慕課資源,數量上呈暴發式增長[5]。慕課有“互聯網課程”“開放性”“大規模”三大特征。通常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將短視頻等電子資源發布到在線平臺供學生學習,師生可借助網絡進行溝通和交流。目前,各地方高校教學資源數量、質量參差不齊,慕課的出現讓優秀資源的共享成為可能,解決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以往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學習被動,而在線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模式,更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可根據自身需求靈活安排學習時間、學習內容,使學習更具個性化、更高效[6]。有學者分析了國內27項相關研究發現,在中國醫學教育中,基于慕課的教學方法比傳統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習效果方面更有效,以慕課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較適用于中國的醫學教育,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慕課在醫學教育中的作用[7]。近年來,慕課正迅速成為一種挑戰傳統教育模式的創新技術。而建設慕課,尤其是融入思政教育的慕課,是促進師生雙向發展的必然要求。
課程思政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其本質是以課程為載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所有課程都應該承載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任。它是一種課程建設模式和綜合教育理念,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消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孤島”現象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專業課程之間的“兩張皮”現象[8]。康復醫學教育培養的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理想信念堅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康復人才。康復醫學本就是具備人文科學性質的學科,課程思政與人文素質教育均屬德育,兩者協同又相互促進,因此,在“三全育人”格局中,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可深入挖掘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思想政治與人文素質的雙提升。目前,我校康復專業主干課程均基于慕課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康復評定技術作為康復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是基礎學科過渡到康復醫學各學科的橋梁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嘗試在建設康復評定技術慕課的同時融入思政元素,以期在課程教學的同時開展思政教育,滿足“互聯網+思政教育”的職業教育新要求。本慕課教學為期15周,包括調研、教學視頻、課件、案例討論、作業和測驗等教學活動設計,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獨立思考、團隊合作等能力。每周提出2~4個學習任務,每個任務包括一個視頻講座,一個閱讀材料(教學案例、實訓指導等),一個課件和一個論壇討論。學生收到學習任務后,登錄平臺觀看課程內容、提交作業、進行討論、參與測驗。課程總評包括過程考核(60%)和終末考核(40%),總評得分達到60分及以上的學生將獲得本課程結業證書。
組建一支專業基礎扎實、專業技能熟練、教學經驗豐富、信息化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對于融入思政教育的慕課建設至關重要。隊伍由來自“校行社企”的專業教師、行業專家、社會知名學者、信息化專家組成。在團隊成員的齊心協力下,共同探討慕課建設的具體思路,并將教學經驗、教學方法、信息化教學手段融入課程中,制訂建設方案、質量監控與管理機制等。
在本校康復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團隊成員分工實地調研和考察,主要對實習單位、臨床教學點的專家和畢業生進行調研,重點了解康復評定師職業崗位對本專業學生的能力要求,包括知識結構、崗位能力、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等,進而梳理出本課程的教學重、難點,形成本課程慕課建設的框架。
3.3.1 課程分析(1)與生活相關度高。康復醫學與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緊密關聯,康復評定的對象包括健康人、病傷殘者在內的幾乎所有人。例如,吞咽障礙影響進食,吸煙影響肺功能致呼吸受限,心功能障礙可能會猝死;長期不良的坐、站、臥姿可能導致脊柱側彎等。本課程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更容易融入與健康相關的思政元素。(2)具有嚴謹的臨床邏輯性。本課程與康復臨床工作聯系緊密,遵循“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認知規律,通過臨床典型案例,在案例中適當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將這些思路與方法用來分析和解決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其臨床思維。(3)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課程除傳授康復評定的基本知識之外,還側重評定技術技能的培養,以滿足崗位技能的需求。通過將實踐和實訓教學環節進行思政育人化設計,如操作時強化溝通交流、人文關懷能力等,使學生在掌握相關技能的同時提升職業素養(溝通交流能力、細心、責任心、愛心、保護患者隱私等)。(4)強調教師言傳身教。教師的學習態度、職業道德、社會價值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課程教學中,通過教學團隊正面、積極的態度對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可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在開展思政教育時應具備健康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3.3.2 學情分析 針對目前康復專業學生的知識基礎、職業素養、健康素養、學習特征等進行調研,確定教學重點及教學活動方案,開展教學設計,針對性開展課程教學及思政教育。本課程的授課對象為高職康復二年級學生,根據調研發現,學生前期已經學習過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課程,對臨床常見疾病的診療有一定認識,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知識的整合和綜合應用能力較弱;大多數學生對網絡比較熟悉,能夠處理和完成常規信息化操作,但對教學資源的趣味性有一定要求,喜歡視頻、動畫等動態資源;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能結合教學視頻完成技能操作的練習;臨床思維能力欠缺;雖然有一定的健康意識,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
結合學情,依據康復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康復評定技術課程標準要求,從素質、知識和技能3個層面確定本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素質目標以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和健康素養水平為主線進行設計,在原素質目標的基礎上增加了“富有愛心、同情心、耐心和責任心,具有良好的職業形象和職業態度,能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具備健康常識,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并能指導患者關注健康,進行健康教育”;技能目標強化學生在操作中的安全性和規范性意識,時刻保護患者,預防摔倒、燙傷等意外的發生;知識目標中增加“掌握基本健康常識”。
梳理知識點明確學習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提升學習效率。筆者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對本課程知識點進行重新梳理,分為康復評定工作認知、物理治療評定、作業治療評定、言語治療評定四大模塊。其中,物理治療評定又細化為人體形態評定、肌力評定、心功能評定等11個項目,作業治療評定細化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手功能評定等6個項目,言語治療評定細化為失語癥評定、構音障礙評定等3個項目。
3.6.1 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結合“大健康”觀念、課程特點及本課程對接的職業崗位素質要求,將本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挖掘、提煉、歸納。本課程思政元素具體見表1。

表1 康復評定技術課程思政元素
3.6.2 教學設計思政化(1)教學資源思政化設計。康復評定技術慕課資源主要有教學微課、動畫、課件、案例(包含思政案例)、習題、作業以及考試等。在本課程中對各種資源均有選擇性地進行了思政元素的融合。
習題思政化:建設了思政題庫。為更好地進行育人效果的量化評價,團隊建設了融合健康素養、醫療常識、安全常識、職業素養等思政元素的題庫。題型考慮到線上測驗,以判斷題和單選題為主,做完即可顯示成績與題目解析,能做到及時反饋。習題的思政化可以使學生在課程學習、做習題鞏固的過程中獲得健康知識,提高健康意識。
課件思政化:課件的調整以警示、提醒為主要目的。課前教學目標中明確學生應該掌握的素質、知識和技能;縮減文字、增加富媒體資源;用文字或動畫凸顯教學內容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技能易錯點采用“標記”“閃爍”“標紅”等方式進行提醒,強化學生安全、規范的操作意識。
微課思政化:微課是慕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微課的關鍵是思政化的腳本設計。筆者針對教學重、難點進行資源的搜尋和整理,形成思政教學案例,設計在微課腳本的適當位置。例如,結合日常生活中頸肩腰腿痛、烏龜脖、高低肩等高發現象,將其與姿勢評定的教學任務相融合,引發共鳴和思考。學生探討姿勢異常發生機制,相互進行姿勢觀察,思考異常姿勢帶來的健康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正常姿勢的維持及良好姿勢習慣的養成。微課思政化還體現在第二課堂活動的設計,針對大眾關心的健康話題及目前的熱點健康問題拍攝“健康小講堂”系列微課視頻,使學生在觀看后得到相應啟發。在操作視頻的設計方面重點強調操作的安全、規范,以及操作中的隱私保護、危險的處理方法,培養崗位所需的職業素養。除此之外,為盡早適應康復治療師資格考試,在微課中穿插考試真題,同時起到促進學生思考、鞏固知識的目的。
案例思政化:醫學教育離不開臨床典型案例,傳統課堂教學中引入案例僅是為了學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甚少介入思政素質的培養。筆者在教學中將常規的臨床案例進行思政化設計,如在感覺評定部分,在脊髓損傷臨床案例中增加患者用熱水袋暖腳時被意外燙傷的案例,教師要求學生剖析燙傷發生的原因,思考其中蘊含的康復治療師職業素養。發生燙傷一方面由于脊髓損傷患者存在感覺障礙;另一方面是由于水溫控制不好導致,然而避免意外發生除控制好水溫之外,還需要康復工作者做好安全教育,將患者功能特點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進行宣教,從而規避風險。通過思政化案例分析讓學生明白他們需要做的不僅是幫助患者功能康復,還要開展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更好地生活。
作業思政化:課后作業能檢驗學生學習效果,也能幫助其鞏固新知。在課后作業方面,要求學生向自己的家人、朋友進行健康宣教,將專業知識學以致用;為家中老人測血壓,做認知篩查,測身高體重、腰臀比,指導健康飲食和運動。
以本課程“心肺功能的評定”任務為例,教學的思政化設計見表2。

表2 “心肺功能的評定”任務的思政化設計
(2)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的思政化設計。教學方法是慕課設計的重點,設計以學生能力發展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在本課程的慕課設計中,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問題導向教學、情境教學,學生活動多為調查、討論、案例分析。例如,先以思政案例導入,提出問題,然后講授知識,剖析問題,學生討論、分析,進而解決問題,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獲得臨床思維能力等的鍛煉。接著進行案例的情境化操作示范,強調安全問題和規范操作意識,學生在觀看教師示教的同時進行操作演練,既訓練了操作技能,又強化了職業素養。
(3)教學設計的注意事項。①教學設計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在前期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特點。②教學視頻時長控制在6~15分鐘范圍內,以免引起學生的疲勞。③課件制作中文字要精簡,每頁不超過12行文字,且字號適中,避免因太小而影響手機觀看效果和學生視力。④抽象的知識點以示范、動畫輔助講解。⑤課程設計時適當增加案例分析,促使學生將知識及時消化吸收,并學以致用。⑥合理安排教學活動,線上教學不同于課堂教學,不能面對面溝通,不能手把手教學,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度影響學習效果。
將前期制作的微課視頻、課件、教學案例、思考題、練習題、課堂問題、調研問卷等上傳慕課平臺,根據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確定資源的先后順序,包括課前作業,課堂視頻觀看、案例討論、提問等,課后作業和習題,每個教學資源的安排符合教學邏輯順序,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最終形成完整的慕課。
慕課現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能借助網絡將課程資源的使用率達到最大化,讓不同地區的師生能夠無障礙交流。筆者在調研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康復專業職業崗位特點及學情,深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以微課、課件、教學案例等為載體進行教學,有效促進了學生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提升,以及綜合素質的養成。同時,借助慕課平臺,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和有效。但目前,康復專業教師課程思政水平和信息化素養參差不齊,有待進一步提高。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教學研討、實訓實習、作業測驗等更多環節,并以慕課為載體開展教學以及慕課資源的更新、質量的提升等,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課程組教師需要探討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