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優優,楊 蕾,陳 律,肖 芳,譚紅專,胡國清
(中南大學湘雅公共衛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8)
公共衛生碩士(MPH)專業學位教育為我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對完善我國公共衛生防疫體系、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1]。在COVID-19疫情中,我國公共衛生體系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公共衛生專業人才數量不足和能力缺乏[2]。MPH教育對強化公共衛生專業人才隊伍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國內院校的MPH培養參差不齊,缺乏統一標準規范MPH人才培養。既往研究從不同維度(如課程設置、專業實踐、教育質量評價、畢業情況等)對MPH培養現狀進行了調查,發現課程體系不合理和實踐考核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3-5]。然而這些研究調查時間與現在相隔較久[4-6],無法充分反映現狀,無法體現當前國家對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需求。基于COVID-19疫情流行的大背景,本研究通過在線調查了解國內院校公共衛生學院管理者和MPH指導教師對所在院校MPH培養的情況和能力需求,為進一步完善我國MPH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調查對象為來自全國公共衛生學院院長(416人)和全國流行病學學者(500人)微信群中的成員。
1.2.1 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采用在線問卷的方式,于2020年10月19—25日在全國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群和全國流行病學學者交流群開展調查。本調查共回收94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83份,有效率為88.3%。
1.2.2 調查問卷 問卷包括MPH培養現狀和能力需求兩部分。(1)MPH培養現狀:調查內容依據相關文獻[7-9],從培養目標、MPH學制和入學要求、課程設置、專業實踐4個維度進行設計;(2)能力需求:參照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公共衛生碩士核心能力指標體系和我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試行)》(2014)[10]設計能力需求指標,共13個。
1.2.3 統計分析 將在線調查的數據導入Excel電子表格,人工完成數據篩查。采用頻數和構成比描述國內院校MPH培養現狀和能力需求情況。
有效問卷中的83位被調查者來自全國28個省市區域,江蘇人數最多,其次為廣東、四川、遼寧、浙江、山東和寧夏。其中擔任MPH導師的有70人(占84%),擔任導師年限在0~5年的有30人(占43%),6~10年的有27人(占39%),10年以上的有13人(占18%)。

表1 我國公共衛生碩士培養現狀
2.2.1 培養目標 93%的被調查對象回答其所在院校MPH項目是為公共衛生領域提供應用型人才的。
2.2.2 MPH學制和入學要求 95%的被調查對象回答其所在院校MPH學制為三年制,另有兩所院校為兩年制,還有兩所為彈性學制(2~3年和3~5年)。43%的被調查對象回答所在院校要求MPH報考者需要醫學背景。
2.2.3 課程設置 86%的被調查對象回答其所在院校MPH培養方案設置了不同的研究分支方向;在回答“所在院校設置了不同研究分支方向”的調查對象中,有58%的人回答其所在院校不同研究分支方向的課程設置不同,有54%的人回答不同研究分支方向的課程內容要求不同;52%的人回答MPH課程設置偏向研究方法類。
2.2.4 專業實踐 77%的被調查對象回答其所在院校MPH學生是由學院安排去指定的公共衛生機構實習;83%的被調查對象回答所在院校制定了實踐考核方式;78%的被調查對象回答院校要求MPH研究生畢業前在公開期刊至少發表一篇文章。
針對本次調查列出的13項MPH應具備的能力,按被調查者回答“非常需要”選項所占比重由高到低的排序為: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82%)、團隊協作能力(81%)、溝通技巧(74%)、流行病學調查分析技能(70%)、疾病及衛生監測與報告技能(64%)、應用信息技術能力(60%)和數據統計分析技能(60%)、系統性思維能力(56%)、健康教育能力(55%)、公共衛生倫理素養(54%)、批判性思維能力(48%)、衛生政策和管理能力(40%)和領導能力(33%),見圖1。除此之外,被調查對象認為MPH研究生還需要具備與媒體和國際溝通交流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公文寫作能力、外語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

圖1 MPH能力需求調查結果
從MPH培養現狀的調查來看,被調查的院校基本已明確MPH項目是為公共衛生領域提供應用型人才的目標(93%)。仍有部分被調查院校MPH申報者需要醫學背景(43%),與王勝鋒等[9]的研究結果相同。對申報者醫學背景的限制不利于公共衛生復合型人才的發展,建議拓寬MPH專業背景,讓更多不同學科和職業背景的學生報考。此次調查中,被調查對象所在院校MPH學制基本為3年(95%),僅有兩所院校設置了彈性學制(2~3年和3~5年),與呂筠等[11]的研究結果相反,認為可能是教務處資料的客觀來源和導師主觀填寫這兩種數據收集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固定的學習年限不利于學生發展,建議設置彈性學制,學生可以合理安排學習進程,達到提高學習質量以及優化學校資源的效果。此外,調查還發現大部分被調查對象所在院校MPH培養方案設置了不同研究分支方向(86%),而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要求不同僅分別占58%和54%,有52%的院校MPH課程設置偏向研究方法類。王玖等[12-13]的研究發現,我國MPH課程設置針對性不強,不同研究分支方向課程相差不大,實踐類課程和綜合類課程不足,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建議科學構建課程體系,不同研究分支方向應根據學校目標和研究方向特點設置不同的課程內容和要求,培養能力多樣化的公共衛生專業型人才;同時優化課程結構,適當增加實踐類、交叉學科類課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在對MPH的專業實踐調查發現,77%的被調查對象所在院校安排MPH學生到指定的公共衛生機構實習且制定了實踐考核方式(83%),有78%的被調查院校要求MPH研究生畢業前在公開期刊至少發表一篇文章。王楠等[3,8]的研究與本研究結果相同,還發現學生認為自主選擇是最合理的實習方式。專業實踐是培養MPH研究生的一個重要環節,培養單位應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建議院校可增加和擴大與實習基地的合作種類及范圍,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還應健全實踐考核機制,培養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公共衛生人才。另外,部分院校要求MPH學生必須發表文章,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導致學生把過多精力投入科研創作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建議院校可適度放寬這一標準或采用其他能體現MPH學生科研能力的考核方式。
對MPH能力需求評估發現,被調查對象對公共衛生能力建設較為重視,將近90%的被調查對象認為MPH應具備所列出的13項能力,尤其非常需要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82%)、團隊協作能力(81%)和溝通技巧(74%)這3項技能,另外還補充了與媒體和國際溝通交流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等。能力建設應是MPH教育的重點內容,然而我國僅有少數學者對MPH學生應獲得的能力進行了研究,溫世浩等[14]利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了MPH能力需求,認為公共衛生碩士尤為需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分析評估等實踐能力,另有學者構建公共衛生核心能力指標體系,以此評估學生所獲得的能力[14-15]。相較而言,國外院校更為重視MPH學生能力的培養,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等公共衛生機構較早便建立了一套成熟完善的MPH核心能力指標體系。MPH能力建設是公共衛生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建議納入學生的培養方案中,貫徹到理論實習、社會實踐和課題研究等培養過程,培養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多種能力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更好地對接社會服務需求。
本次調查存在一些不足,如雖然問卷指標覆蓋了MPH培養現狀和能力需求,但條目數量有限,無法全面反映當前國內院校的情況。另外,本次調查僅針對國內公共衛生學院部分管理者和MPH導師,未收集MPH在讀學生和已畢業學生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