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華,馬旺澤,黃清芳,陳佳敏,肖佳琪,黃沁園
(廣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
聯合國目前使用的老齡化標準是60歲及以上的人口[1],根據2021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即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2]。老年人口不斷增多,老年群體由于身體以及生理功能不斷衰退,智力和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現疾病及社會心理因素的變化,從而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隨著人口老齡化及養老問題日趨嚴重,智能養老是必然趨勢[3]。在智能養老服務中,一種能健康監測和關愛老年人情緒問題的智能手環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對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減輕子女壓力和社會負擔有重大意義。老人智能手環是一種穿戴式智能設備,具備智能操作系統、生物識別、無線通信、微傳感等先進科技,適用于老年人的定位跟蹤和緊急呼叫,功能齊全。但是目前老人智能手環應用不廣,智能養老產業也尚未成熟。雖然我國也在不斷進行智慧養老服務建設,但是相比西方國家還遠遠不足。智能手環在老年群體中具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因此很有必要推動智能手環和智能養老的發展。本研究旨在調查老年人對智能手環期望的功能和使用意愿,探討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影響因素,為老年人智能手環事業的發展和社區智能養老提供依據。
樣本量的估計選用現況調查樣本量估算公式N=t2PQ/d2,樣本量為400。納入標準:廣西南寧市青秀區津頭社區年滿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無溝通障礙,并自愿接受調查和填寫問卷者;具有城鎮戶口,是社區常住居民。排除標準:有交流、認知障礙及全身嚴重疾病;暫住人口及掛戶者。
本研究共向400名老年人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59份,有效回收率89.75%。其中老年男性183人(50.97%),老年女性 176人(49.03%);60~65歲老年人 89人(24.79%),66~70歲老年人 74人(20.61%),71~75歲老年人 94人(26.18%),76~80歲老年人63人(17.55%),80歲以上老年人39人(10.86%);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8人(32.87%),高中74人(20.61%),專科83人(23.12%),本科及以上84人(23.40%);退休前職業為教師的老年人58人(16.16%),工人60人(16.71%),干部56人(15.60%),農民97人(27.02%),醫護工作者69人(19.22%),其他19人(5.29%);居住情況為獨居90人(25.07%),和配偶同住149人(41.50%),和子女同住108人(30.08%),和親戚同住12人(3.34%)。
1.2.1 調查工具(1)一般資料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段、文化程度、退休前職業、居住情況等。(2)社區老年人對智能手環功能的期望問卷。(3)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問卷。
1.2.2 資料收集方法 在南寧市津頭社區內采用方便抽樣方法選取研究對象,并運用面對面詢問或調查員指導下自填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利用問卷星自設問卷并實地發放問卷,在調查前統一培訓問卷調查員,獲得社區居委會的同意和支持,并取得被調查者知情同意之后,調查人員在津頭社區面對面給老年人測量血壓及進行健康教育并同時開展問卷調查。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利用問卷星平臺,自行編制網絡調查問卷。本研究團隊采取線上問卷星平臺與線下公益活動結合的方式進行問卷的收集。問卷收集結束后,研究者統計問卷的有效回收率,并整理分析問卷數據。
建立Excel數據庫,將問卷星收集到的所有數據去除漏填、誤填的數據。統計分析人員將整理過的數據導入SPSS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描述,采用卡方檢驗比較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居住情況老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情況是否有差異,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調查發現,社區老年人對智能手環功能有一定的期望,老年人主要期望的功能是語音、視頻通話,聽音樂等功能,詳見表1。

表1 社區老年人對智能手環功能的期望
2.2.1 不同性別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 比較社區男性老年人與女性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結果顯示,社區男性老年人與女性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
2.2.2 不同年齡段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不同年齡段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段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
2.2.3 不同文化程度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 通過調查發現,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不同文化程度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
2.2.4 不同居住情況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 通過調查發現,不同居住情況的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不同居住情況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
本次調查研究以廣西南寧市青秀區津頭社區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為例,共收集到359名老年人的問卷信息。在調查是否愿意使用智能手環方面,統計結果顯示,39.55%(142人)的老人愿意使用智能手環,32.87%(118人)的老人視情況而定,27.58%(99人)的老人不愿意使用。國內有文獻報道,蘭州市1 235名≥60歲老年人中,對健康監護可穿戴設備知曉者496人,知曉率為40.16%;有使用需求者468人,使用需求比例為37.89%[4]。從這些數據來看,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總體意愿并不高,可能原因之一是老年人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弱,使用起來需要花較長的時間[5],也比較難適應智能手環的基本操作步驟。社區老年人對智能手環功能的了解程度不高,低于50%,老年人不了解智能手環的優缺點也可能是智能手環使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從問卷調查中了解到老年人對智能手環的功能期望,期望智能手環具有定位功能的有67人(18.66%),期望具有語音、視頻通話功能的有130人(36.21%),期望具有聽音樂功能的有113人(31.48%),期望具有摔倒報警功能的有49人(13.65%)。老年人對智能手環的功能期望居于前兩位的分別是語音、視頻通話功能和聽音樂功能,表明老年人在情感上有一定的需求,目前已經有智能手環的功能設計中考慮了情緒的調節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老年用戶的身心健康。有一款既能關愛老年人情緒問題,也能對老年用戶的身體進行健康檢測的老人智能手環,可以讓老年人在愉快體驗科技便利的同時,避免不良情緒的發生[6]。智能手環是老人和親人之間互動的橋梁,可以增加他們的精神安慰[7],所以說對智能手環應用于老年人的宣傳是必要的。智能手環有利于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和居家養老服務水平,有助于促進我國智能養老服務的發展。而且在以后的社區老年健康教育中,需重視智能手環的相關知識教育,并根據不同老年群體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宣教。
從調查結果可知,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是有差別的(P<0.01),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愿意使用智能手環,可認為不同文化程度與是否愿意佩戴智能手環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應重點對文化水平低的老年人進行宣教,而且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宣教材料[8]。同時宣教者需要靈活運用能吸引老年人興趣的溝通技巧,也可使用輔助手段,比如邊量血壓邊對老年人進行宣教等。
不同居住情況的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也是有差別的(P<0.05),獨居老年人更愿意使用智能手環,這是因為其精神層面孤獨,子女常年不在身邊,一方面智能手環可作為連接老年人和子女溝通的橋梁,也可實現老年人與其他老年朋友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智能手環可實現休閑娛樂、運動健身和信息交流[6]等。當老年人出現不良情緒的時候,智能手環能讓老年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溝通和合理的宣泄,減少不良情緒的發生。
調查發現,不同文化程度和居住情況的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存在差異性,為提高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意愿,首先得提高老年人及其子女使用智能手環的意識,強調健康監測和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提高老年人對使用智能手環的認同度。其次應鼓勵老年人使用可穿戴設備,為消除其對于智能手環價格方面的顧慮,可以利用廠家給予的優惠來吸引老年人,并告知老年人及家人可穿戴設備所帶來的便利[9]。針對老年人學習使用智能手環能力較低的情況,可在教會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手環的前提下,讓其反復多次操作直至掌握為止。先對文化程度高和獨居的老年群體進行宣教,通過這部分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影響周圍的老年人,鼓勵他們一起使用。最后可以逐步提高社區老年人家屬的養老意識,鼓勵家屬購買智能手環,通過家人進一步引導老人使用智能手環。4結語
國內智能養老服務模式中,智能可穿戴設備可將收集到的老年人信息上傳到云平臺,家屬和醫療機構可以利用云平臺數字網絡實時更新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智能手環雖然能監測老年人的身體情況和滿足其情感方面的需求,使親屬安心,但本次調查研究提示,在以南寧市津頭社區為例的廣西社區老年人總體對智能手環的使用意愿不高,這表明老年智能手環在智能養老服務中的推廣受到阻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這與老年人學習能力下降、適應新事物的周期延長、文化水平和居住情況等有關。此外,社區老年人缺乏相應個性化、實用化的智能手環知識宣教,使智能手環無法吸引老年群體,未能及時滿足使用者的切實需求。所以為促進智能手環與養老服務的融合,需要大力推廣和普及智能手環在老年人中的使用,更要加強智能手環知識宣傳和相關優惠政策的落實。本次調查研究了解到社區老年人使用智能手環的意愿,為社區智能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