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彈幕是一種實時顯示在屏幕上的評論類型,通常出現在視頻和直播頁面,是中國觀眾經常采取的一種互動行為。網絡直播中的彈幕具有即時性和流動性,不同時空的觀眾都可以通過彈幕實時表達和交流觀點,這使得彈幕比評論更具互動性。彈幕為游戲直播的觀眾群體營造出了新型話語空間,觀眾由此產生的交流互動是基于儀式規則而進行的情感傳播。文章從情感傳播的啟動、情感傳播的過程、情感傳播的結果三個維度依次展開,以情感傳播理論為核心,結合互動儀式鏈及符號學理論,探討游戲直播中彈幕的構建與傳播。此外,文章將進一步探討梗所具有的符號意義與傳播價值,以及在互動儀式完成后,以梗為載體的彈幕是如何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繼續進行情感傳播的。
關鍵詞:彈幕;情感傳播;互動儀式;梗;游戲直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6-0004-03
彈幕消解了空間距離感,為觀眾提供了一種跨時空的互動儀式場。社會學家柯林斯于1986年提出互動儀式鏈理論,其核心機制是參與者的相互關注和情感連帶。柯林斯認為這種機制能讓參與者在儀式進行中產生情感的共鳴,進而促進群體情感能量的融合。
在這一儀式場下,游戲直播的觀眾聚集在一起通過彈幕進行群體互動和情感聯結,從而實現虛擬情境中的身體在場。在由直播間觀眾構建起的這一社會網絡中,彈幕作為符碼幫助傳遞和塑造了價值認同與集體情緒,達成了情感傳播。文章借助互動儀式鏈理論,對這一集體儀式發生過程中的情感傳播機制進行考察。其中,斗魚直播、虎牙直播、嗶哩嗶哩等頭部平臺擁有大規模的中國游戲用戶,且都具有彈幕式直播互動機制,因此文章的觀察場景和文本收集以上述三個社區為主。
在知網同時檢索“互動”“彈幕”兩個關鍵詞,文獻總數為2483篇,主題分布從彈幕視頻到彈幕文化不等,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同時檢索“互動儀式”“彈幕”,相關文獻共計253篇,其中主題為“網絡直播”的文獻數僅20篇。再對主題“網絡直播”進行可視化分析,時間起始點顯示為2017年。
顯然,彈幕互動已經成為一種廣泛選擇的傳播學研究對象,而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的直播彈幕研究則剛剛起步。將互動儀式同游戲直播這一情景組合起來,有助于直播彈幕的研究從符號表層轉向情感的生成機制,并溯源游戲彈幕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一)身份符號
群體成員的身份一致性是互動中集體意識產生的必要條件,因此互動儀式的產生需要對局外人設置屏障。游戲直播間在這一點上具有先天門檻,這是由直播內容和觀眾群體決定的,觀眾往往需要具備一定的游戲理解能力,才能在網絡直播間獲取情緒價值。因此在自我身份的認知上,作為游戲愛好者的個人身份是觀眾參與彈幕互動最直接的網絡群體身份特征,共同的興趣身份在游戲直播間內聚集,產生了相互的心理場域[1],進而推進彈幕互動向一種集體性儀式演化。
(二)情感能量
由于游戲比賽緊張刺激,觀眾往往在高度興奮的狀態下觀看游戲直播。不論是“殺瘋了”“666”等夸贊型彈幕,還是“下飯”“就這”等嘲諷類彈幕,都是觀眾用以情感釋放所生產的物料。這些彈幕在呈現觀眾想法的同時也充當了直播的文本,成為其他觀眾的消費對象。
當游戲直播間出現精彩畫面時,隨之而來的回應彈幕幾乎同時出現并刷屏,此時觀眾的情感反應建立在彈幕與直播共同結合的文本上。進行情感釋放的觀眾消費了其他觀眾發送的彈幕和直播內容這兩種文本,同時他們所生產的彈幕也被其他觀眾所消費。在觀眾們互相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情感能量得以交換。因此,觀眾之間情感和意義的共享是由直播和彈幕共同建構的。
直播內容是由主播決定的,但是彈幕卻是觀眾得以參與直播的關鍵媒介。觀眾通過彈幕給予自己的情感反饋,感受其他觀眾的情緒價值,情感能量得以借助彈幕在觀眾間流動。因此,多元化彈幕互動的背后,其實就是直播觀眾的情感傳遞[2]。上文提到,觀眾在進入游戲直播間后,就已經確立了彼此的身份符號,此時情感能量的生發,滿足了互動儀式開始的前提條件,進而推動儀式開始運轉。
(一)共同的關注焦點
實時彈幕與直播內容聯系密切,彈幕主題會隨著時間不斷更新。從游戲裝備到游戲輸贏,再到主播的技術水平和說話藝術,直播間內的任何游戲操作和解說詞都在不斷形成話語文本。因此,直播彈幕有時會顯得雜亂無序,這是因為觀眾在根據自己選中的話語文本給予反饋。但每當有沖擊性事件出現時,觀眾的關注焦點就會立刻集中,使基于同一文本回應的刷屏式彈幕瞬間迸發。觀眾迅速達成情感聯結并高度共振,彈幕狂歡也就隨之出現。
(二)共享的情感狀態
觀眾對刷屏彈幕的效仿表達,體現了對該彈幕情感意義的認同。因此,在共同關注的焦點下,越來越多的觀眾達成情感共識并參與到刷屏彈幕的發送中來。觀眾通過情感認同完成與群體的情感互動,互動儀式也因此持續運作。
共同的關注焦點會將觀眾的情感反應融合成一種集體共享情感,共享的情感體驗又反過來強化了互動成員的身份認可。彼此的相互促進最終達成情感能量的聚集,推動實現集體興奮。
觀眾通過彈幕分享自身的情感狀態,采用效仿、回應他彈幕等方法進行情感交換,從而共享彼此的情感狀態[2]。在游戲直播間,彈幕群體憑借共同的關注焦點和共享的情感狀態實現在虛擬社區中的互動。
(三)重復的話語模因
在游戲直播這樣一個全新的信息生產機制下,彈幕作為觀眾之間的多文本互動,構成了網絡游戲直播內容的主要意義。由于觀眾對文本的解讀是碎片化的,因而觀眾生產的內容是自由流動的意義碎片。在這些意義碎片中,有一些符號成為標志性話語并被重復使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梗流行的原因是某一符號被不斷演繹,被賦予新的意義后重復使用[3]。道金斯將這種與日常生活失去明確聯系的重復性表達界定為“模因Meme”。
梗一般不是對原有語境中全部內容的展現,而是一些概括性的元素。梗在創作加工的過程中,往往經過了拼貼、引用、諧音等詞語變形。例如,某個主播用來表示對Uzi(職業選手)愛慕之情的“永遠滴神”,在被觀眾使用拼音縮寫并跟風發送后,就變成了熱?!癥YDS”。再如,“Good Game”(不錯的游戲)最開始是游戲雙方互相稱贊的禮貌性用語,在被采用縮寫“GG”后,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并具有了嘲諷之意,如今經常被觀眾用來調侃主播敗局已定。在觀眾的戲謔表達下,初始文本的能指與所指關系被解構,建立起了新的能指體系。觀眾建構出具有新型表達形式的文本,即娛樂性和互動性極強的網絡梗。
有些文本是在不斷發送中變形的,有些則是原本就精簡后的短語。2021年的網絡熱?!鞍Α本褪菍υ衅蔚奶釤?,“啊對對對”來源于嗶哩嗶哩游戲主播“CSGO久菜合子”。有次他在游戲中戰績領先卻被隊友不斷嘲諷,忍無可忍的他有了下面這番言論:“下罵上,邊罵邊滾刀(不認真),有人問你,啊你就開始滾(不認真),啊對對對,啊對對對,希望你對你的人生也是這種態度,好不好?到時候人家問你怎么有車?你說啊對對對,開擺就完了唄,對不對?在單位里頭人家問怎么不干活?你說啊對對對,橋洞里你蓋小被兒,你說啊對對對,對就完了唄。”
在觀眾們興奮地模仿久菜合子時,只會發送“啊對對對”這一彈幕。因為“啊對對對”就是對該主播話語的提煉,其在原有文本中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譏諷之意,具有幽默色彩。觀眾們經常借用該短語進行敷衍搪塞,傳達出不想合作的心理態度,并將自己從一段辯論或一段關系中抽離。這種逃避式的話語,具有濃厚的消極色彩。但這一短語在脫離原有語境后,就很難被不知情的網友理解。這正是梗的基本特點,它的意義表達和理解是隱晦的,是建立在互動雙方的相同經驗及知識的基礎之上的[3]。
只有互動雙方具備相同的認知水平,才能對梗的含義有一致的理解。因此,觀眾對梗的模仿和傳播,就是在不斷建構與強化個人對群體身份的認同、歸屬感與價值共識[1]。在這一過程中,梗作為不斷重復的話語模因,能夠持續促進群體的情感互動與身份認同,并最終在情感傳播結束后,成為互動儀式中不斷喚起集體興奮、維系群體情感狀態的團結符號。
在網絡文化場域下,發送彈幕這一網絡互動形式,很多時候是以梗為符號進行的,而不斷發送的彈幕也能演化成為梗。彈幕和梗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互建構的,其背后的彈幕文化與梗文化都已經成為直播觀眾情感聯結的主要空間。
觀眾通過縮寫、化用、拼貼等方式發送彈幕,促進梗的產生,并推動情感傳播持續進行。部分彈幕在情感傳播的過程中逐漸具有了排斥性和隔離性,如“777”“kale”等經典游戲彈幕,這決定了部分彈幕是獨屬于游戲觀眾的互動符號,這些互動符號就是在儀式結束后生成的群體象征符號。
群體象征符號融入了參與者的情感能量,能以符號的形式煥發持久的活力[4]。重復出現的梗將觀眾同游戲直播間發生的事情聯結起來,并反復強調。因此每當觀眾看到該類彈幕出現,都能瞬間聯結自己的情感記憶,喚起自己在先前互動儀式中產生的情感,并激發情感能量再次參與互動。因此,這些特定的群體符號能在群體成員之間相互作用并喚醒情感[5]。
通過彈幕互動這一儀式,觀眾的情感能量被激發,并相互感染形成一致的群體情感,最后演變為梗這一群體符號。梗作為象征符號保存了儀式的情感能量,并幫助形塑個體的自我認同與群體的身份認同[4]。
游戲直播的觀眾在消費文本信息的同時,也在用獨特的語言創造出屬于游戲直播的亞文化圖景。在彈幕的狂歡盛宴中,觀眾不僅是符號的傳播者,而且能主動生產語言符號。這種開放性特質使得彈幕不斷創新迭代,并逐漸成為一種泛在的語言符號和文化現象。
在互動儀式鏈視角下,象征團結與社會關系的符號在形成后,會發揮團結集體、區隔局外人的作用,但該機制在彈幕傳播這里變得不同。部分彈幕文化能與其他小眾文化結合,在游戲直播間外繼續傳播并感染其他文化群體,從而實現文化破圈。因此在儀式結束后,彈幕的情感傳播仍在繼續,并幫助網絡空間中的其他文化群體構建互動儀式。
“我躺了,你隨意”游戲彈幕經過傳播演變后發展出“我放棄競爭了,你看著辦吧”的主流含義。毫無疑問,該彈幕傳達出的意義與現代強調奮進的主流價值觀并不相符。但該彈幕依舊成了一個網絡流行梗,并作為一種躺平文化符碼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頻繁出現。躺平文化是近年來興起的亞文化之一,其主張拒絕競爭、退出內卷。這種文化敘事通過主動降低心理預期,從而使人們先行遠離可能出現的紛爭。作為能夠宣泄情緒、緩解壓力的自我調適,躺平文化有著廣大的青年擁躉。因此,不止游戲直播觀眾,幾乎整個青年群體都參與了該梗的傳播,并掀起一場反傳統文化話語敘事的先鋒實驗。他們并不會思考該梗背后的躺平文化會對社會價值觀有哪些沖擊意義,只是單純地進行情緒輸出,并通過情緒共鳴達成彼此情感能量的聯結,從而啟動躺平文化空間內的互動儀式。
情感認同依舊是彈幕的符號意義在儀式空間外被理解、傳播的重要基礎。如果說“我躺了,你隨意”的中心文化是躺平文化,那么“啊對對對”的內核就是喪文化的具體體現?!鞍Α钡某霈F,有利于喪文化群體的情感表達與釋放。他們借助該梗表達對巨大生存壓力的抵抗態度,并通過對這種文化符碼的使用與傳播,構建出一種反抗敘事儀式。
數字信息時代,有著高強度、復合縱深的信息交換。不斷與小眾文化結合的彈幕文化借助社交媒體的推動力,與主流文化的碰撞頻率越來越快。包括微信官方于2020年上線的“666”“裂開”兩個表情符號,也都源自斗魚游戲社區的彈幕文化。
在彈幕群體通過互動儀式完成情感傳播后,部分彈幕就被賦予了極強的情感屬性。這些易傳播的彈幕可以與喪文化、躺平文化等多種亞文化結合,從而具有廣泛的情感認同受眾。因此,這些彈幕能在游戲直播外繼續發揮著話語空間塑造能力及煽動能力,并掀起亞文化的新型話語共鳴。
彈幕作為觀眾思想情緒的記錄載體,是構成游戲直播內容的重要文本。觀眾借助彈幕這一符號實現與群體的情感互動,并使得群體身份得到認同和強化,最終在儀式空間內構筑起象征群體身份符號的梗。
如今,彈幕互動已經成為游戲直播觀眾進行情感釋放的日常儀式。相比電商、顏值等類型網絡直播,游戲主播和用戶之間的互動天然存在欠缺,因為游戲主播更需要把精力放在游戲上。彈幕互動的存在就填補了這一空白,其在強化用戶參與感的同時,也豐富著用戶的互動內容。觀眾借助彈幕互動進行情感交流,產生共享的情感體驗與身份認同,并逐漸生成集體狂歡式的彈幕文化。而彈幕文化又能反過來激發觀眾的情感能量,使觀眾保持高漲的互動熱情,繼續投入彈幕文本的協同創作中,如此循環往復,最終形成一個多元豐富的媒介生態圈。
參考文獻:
[1] 陳偉軍,張偉韜.互動儀式鏈視角下新媒體事件的發生機制與行動過程:以“江山嬌之問”為例[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21,21(3):76-80,98.
[2] 張曉麗.主流視頻網站的彈幕互動儀式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1.
[3] 陳鋼.符號互動理論視角下玩梗互動行為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20.
[4] 谷學強.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網絡表情包的情感動員:以“帝吧出征FB”為例[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8,71(5):27-39.
[5] 倪洋.互動儀式視角下網絡游戲社群的情感傳播機制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0.
作者簡介 王韜越,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數字文化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