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不同作者群在接受科技論文寫作培訓方面和個人寫作習慣方面的數據,并統計部分編輯加工數據,尋找其中的規律、分析規律出現的原因,力求找出影響學生型作者稿件寫作質量的主客觀因素。調研發現,在稿件的寫作質量上,學生型作者整體表現不及導師型作者。撰稿前的“入門培訓”主要以各高校或科研機構開設的科技論文寫作教學為主,但培訓率僅在60%上下,覆蓋率過低;27.8%的作者并不重視投稿須知;大多數作者沒有邀請“中同行”或“大同行”幫忙審讀稿件的習慣,這容易在稿件“質檢”時陷入盲區;稿件被接收之后的“售后”態度有差別。綜上所述,撰稿前“入門培訓”少、投稿前準備不足、成稿后“質檢”不達標、接收后“售后”態度敷衍是學生型作者稿件寫作質量較差的重要原因。鑒于此,教育部門可提高“入門培訓”的普及率并豐富其開展模式,期刊網站和編輯可加強對作者研讀投稿須知的引導,作者可視情況邀請不同研究領域的人審讀稿件,編輯可視作者的“售后”質量調整應對策略以靈活應對不同類型的作者,力求為學生型作者提高文章寫作能力提供幫助。
關鍵詞:寫作質量;影響因素;作者群;科技論文寫作培訓;《林業科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6-0219-04
中文科技期刊作為國內科研成果發布和傳播的重要平臺,在促進國內學術交流、解決中國實際問題以及國內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隨著國內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民文化自信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愿意將科研成果發布在中文科技期刊,但隨著稿源基數的增大,質量不佳的稿件也逐漸增多。
多名學者曾就這些質量問題做過盤點[2-3],總結一下,主要有邏輯問題、數據問題、語言語法問題以及格式問題。前兩類問題作為稿件硬傷,一般會直接退稿,該次投稿除降低期刊方和審稿專家對作者整個科研團隊水平的印象分之外,很難為作者提供其他有效經驗。后兩類問題屬于在稿件接收后的編輯加工過程中可由編輯協助解決的問題,雖不會直接造成退稿,但會影響審稿專家的審稿速度,如果一篇稿件需要審稿專家頻繁猜測作者語句的意思,會導致專家拒審甚至退稿[3],即便文章有幸被接收,這些問題的存在同樣會拖慢編輯加工的速度,最終影響文章正式發表的時間。
科技論文的寫作質量參差不齊,整體表現為導師主筆的稿件優于學生主筆的稿件。除了作者自身科研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差異外,科研教學機構、期刊方、責任編輯等外部因素也會對稿件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如王建青[4]曾開展過關于研究生教學中科技寫作課的討論,劉玉姝等[5]提出過一些建立研究生作者群與科技期刊雙贏關系的舉措,陸宜新[6]也探討過發揮編輯把關論文質量作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關于稿件寫作質量問題的探討不少,但大多集中在作者自身的寫作能力和期刊方的把關能力上。對于造成稿件寫作質量參差不齊的多方原因和各方人員該如何應對的研究,尚鮮見詳細分析。
因此,筆者通過調查問卷收集了不同作者群在個人寫作背景和寫作習慣方面的數據,分析了直接影響稿件寫作質量的主要原因,并探討相關教學機構、期刊方以及責任編輯針對這些問題可能出現的應對措施,旨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作者與期刊的共同進步。
《林業科學研究》作為林業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其最主要的作者群體為林業及相關學科的科技人員與院校師生,占總群體的99%以上。借鑒李明敏[7]對作者群進行分類進而培養作者、提高期刊核心競爭力的方法,同時根據筆者自身受教育程度及科研實際情況,將《林業科學研究》的作者群分為學生型作者與導師型作者,學生型作者進一步分為本科生作者(研究生作者儲備力量)、在讀研究生作者(研究生作者主力軍)以及獨立科研者(講師、助理研究員、博士后等已經積累了部分經驗的前研究生作者),亦可稱為“動態的研究生作者”。
研究生作者一直都是期刊關注的對象[8],各高校學報也很重視對研究生作者群的培養[9-10]。因為可以利用高校自身資源對研究生作者進行多元化的集中培養,高校學報類期刊能保證擁有優秀又充足的研究生稿源。但對于面向全社會征稿的非高校主辦的科技期刊,“研究生作者”這個群體的流動性過強。因此,本研究將在讀研究生作者群擴大到學生型作者,分析不同階段學生型作者的受培訓水平和寫作習慣,力求能針對性地為不同作者群體提供幫助,為期刊培養持續的、能力更強的作者和作者團隊。
(一)問卷調查
1.問卷題目設置
將作者群按照身份大致分為導師(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以及獨立科研者(講師、助理研究員、博士后等)四種類型,將其寫作過程中可能涉及的習慣設置成單項或多項選擇題,內容主要涵蓋撰稿時機選擇、撰稿內容選擇、目標刊物選擇、投稿前期準備、稿件修改習慣、接收稿件“售后”以及是否接收過相關內容的培訓等方面。答卷開放時間設置為一個半月,其中既包含工作日,又包含元旦、春節等法定節假日,盡量保證受邀者有足夠的時間完成答卷。鑒于《林業科學研究》近十幾年內接收到的專科生或較低學歷的基層職工作者的稿件過少的實際情況,本次調查未涉及該作者群體的調研數據。
2.問卷制作、發放及回收
利用問卷星小程序制作問卷并生成鏈接。在《林業科學研究》官網的9800位注冊用戶中,隨機抽取4000位發出問卷邀請,同時向國內各農林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在校生發出問卷邀請。兩種方式結合,力求對《林業科學研究》作者群體的問卷調查做到盡量覆蓋又足夠隨機。截至答卷關閉,共收到有效答卷651份。
(二)編輯加工工作數據統計
從筆者所有加工稿件中,抽取2018年至今的加工稿件126篇,統計每一篇稿件的相關寫作質量指標,內容涵蓋四方面:一是是否存在刊物投稿須知中明確說明過的格式錯誤;二是是否存在語言錯誤、數據錯誤以及邏輯錯誤;三是對待編輯加工意見的處理態度是認真還是敷衍;四是稿件接收后的“售后”是由第一作者負責、通訊作者負責還是換人接手(如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為同一人,則參考其職稱,導師型記為通訊作者,否則記為第一作者)。該數據旨在從另一個角度客觀反映作者的寫作習慣,彌補問卷調查中主觀因素可能造成的漏洞。
(一)撰稿前的“入門培訓”程度
相較于導師型作者,學生型作者除了在科研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外,也缺乏撰稿、投稿的經驗,這就使科技論文寫作的入門培訓顯得格外重要,此類培訓除了涉及如何選題、安排試驗等科研方面的指導外,還重點介紹撰稿時機選擇、撰稿內容選擇、撰稿與科研如何相輔相成、投稿前期準備等對寫作具有關鍵指導作用的知識。這類培訓大多數是以學校或科研機構為單位,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的。
在關于是否接受過相關培訓的調查中,研究生作者、獨立科研作者以及導師作者的受培訓率均在60%浮動,而本科生作者的受培訓率僅有21.3%,由此可推測大多數培訓課程在本科畢業前和研究生入學階段已經完成(與筆者隨機采訪到的相關學校和科研機構的開設時間相符)。
從本科生、研究生參與科研并撰寫論文的常規時間線來講,課程設置時間是合理的,正是大多數學生做撰稿初期準備的時段。然而其中存在一個問題,即培訓覆蓋率過低的同時培訓時段又過于集中,這就說明如果剛好在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均錯過“入門培訓”的話,后期基本不會再有接受這類培訓的機會。 另外,如果培訓時間和撰稿時間相隔過長,就會出現忘記培訓內容致使“無效培訓”等情況,而這種情況在獨立科研作者中尤為明顯,在受培訓者中占到了45.5%。
(二)投稿前做功課的用心程度
投稿須知是每位作者投稿前必須了解的內容,它會用最簡明的語言告知作者期刊的征稿方向和撰稿要求,一般都會附上詳細的結構、格式、模板,避免作者在反復修稿中走彎路。何雪[3]就曾在《學報編輯論叢》中提到過認真閱讀期刊投稿須知的重要性。在問到撰稿前是否會研究參考目標刊物的投稿須知時,約有95%的受訪作者表示會仔細研究或直接套用目標刊物已發表文章的格式。
但筆者對126篇編輯稿的統計結果顯示,有35篇稿件出現了刊物投稿須知中明確說明過的格式錯誤,而這類錯誤在仔細研究過投稿須知或套用已刊出稿件格式的前提下不應該出現,這說明作者雖然主觀認識到研究、參考投稿須知的重要性,但真正撰稿時,至少有27.8%的人忘記了這一點。對投稿須知不夠重視,也是造成稿件寫作水平達不到目標期刊要求的原因之一。
(三)成稿后的“質檢”力度
成稿后,稿件“質量”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數據與分析不匹配,常見于經過多次修改卻沒法保證每次修改都重新核對數據的原稿,該問題主要由于作者的粗心;其二,語言和邏輯問題,雖然這主要決定于作者自身的語文水平,但筆者在與作者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出現這類問題的作者,大多沒有邀請他人審讀文稿的習慣。本次問卷調查中,有25%~42.2%的作者表示拒絕他人審讀文稿,4.5%~24.1%的作者會隨意允許他人審讀,48.3%~66.7%的作者會有選擇地邀請特定人員審讀。完全拒絕他人審讀容易陷入“閉門造車”的誤區,隨意允許他人審讀又存在科研機密泄露的風險,只有選擇性地邀人審讀是相對折中的“質檢”方法,但是如何選擇審讀人員至關重要。
審讀人員大致分為五類:同課題組,小同行(對本研究方向十分了解甚至在做類似研究),中同行(對本研究方向大概了解但自身研究方向不專注于此),大同行(能看懂本學科涉及語匯但不太了解本研究內容的同學科類別),非同行(對本行業完全不了解)。
本次調查(多選題)中,熱門選項集中在同課題組人員及小同行中,中同行和大同行的受邀率不足1/3,非同行受邀率則更低。
從文章科研質量的角度講,同課題組人員和小同行確實因為更了解研究內容更容易提出有用的意見和建議。但從文章寫作質量的角度講,這兩個群體更容易與作者存在共同的盲區,如有些關鍵詞的出現,審讀人員就直接猜到作者的意思,不會在意作者的文字是否存在語病;又如有些數據的出現會讓審讀人員憑經驗跳過分析過程直接下結論,從而忽視前后文的邏輯。這些情況會影響文章的嚴謹性、規范性。而學生型作者由于本身經驗的稀缺更容易在“盲區”犯錯。
(四)稿件接收后的“售后”情況
稿件接收之后,很多作者可能認為任務已經圓滿完成了,但稿件距離能見刊,還有一段路要走,編輯的加工是稿件寫作質量的最后一道防線,稿件需要“售后”,“售后”人員的身份、質量及態度決定著稿件將以何種形式見刊和見刊的速度。
在筆者抽查的126篇稿件中,由第一作者修改的有93篇,其中有73篇做到了認真對待編輯意見并積極反饋,認真率為78%。
由通訊作者修改的有28篇,因第一作者不再負責“售后”而換第二作者或其他人接收的有5篇,這兩種情況的修改者都認真對待了編輯的意見。由于“售后”換人稿件的樣本量過少,此處暫不討論。
通訊作者認真做稿件“售后”也與多年的投稿經驗和閱歷相符。而以第一作者身份負責“售后”的作者絕大多數是該稿件的主筆,與只做試驗然后被導師掛名的第一作者不同,是最了解稿件所有細節的人,而這個群體的認真率僅有78%,剩下的敷衍應對編輯意見的作者,最終可能導致自身稿件的延期,甚至被拒。
(一)如何提高中文科技論文寫作“入門培訓”的覆蓋率
由結果可以看出,中文科技論文寫作“入門培訓”的開設率低、時段集中,已成為論文寫作質量的限制因素之一。為提高“入門培訓”的覆蓋率,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學校或科研機構提高課程的開設率
這可由上級相關部門通過宣傳督促等方式進行,如督促學校將類似課程設為指定專業的必選課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基礎比例,力求做到普及。
2.靈活課程開設的時段
為減輕“學與用時間相隔過長”造成“無效培訓”的影響,課程的開設時間可更加靈活,如在原本針對某個指定學期的必選課外加設不限學期的公共選修課,上下學年各開設一次;或者不同專業的課程時間略微錯開,以及允許其他專業學生旁聽等。
3.課程形式可以多樣化
目前“入門培訓”還是以學校或科研機構開設的官方課程居多。針對“入門培訓”形式單一的現狀,豐富教學形式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如高校可利用自身資源開展咨詢、講座、競賽、公開課等形式的科技寫作知識普及工作[10];其他單位可由單位出面邀請新聞出版行業的專家開設講座,或以課題組為單位邀請中文科技期刊從業人員進行小組座談及問答等。總之,培訓形式的多元化不只對學生階段的作者有幫助,對畢業多年的作者群體也大有裨益。
(二)如何增強作者做撰稿前功課的意識
做撰稿前功課雖然主要靠作者本人的習慣,但期刊方亦可起到推動作用,如在期刊網站首頁提高投稿須知專欄的醒目程度或設置強制提醒功能,作者要進入官網投稿時,必須自查稿件是否滿足了“投稿須知”中的要求。另外,編輯可在每次文章退修時進一步提醒作者。
(三)成稿后“質檢”工作的建議
建議在保證科研內容不會泄密的情況下適當擴大審讀人員的范圍,除了請比較了解文章相關學科內容的小同行外,還可請文科專業的人審讀,以檢查語法等語言文字問題;請中同行和大同行審讀,可以檢驗行文的邏輯,如果審讀人看不懂文章,那其中的邏輯必然有問題。
(四)針對“售后”態度敷衍的應對措施
筆者建議可從以下方面考慮,第一次退修時發現作者態度敷衍,可重新要求作者修改并強制其寫修回說明,同時向他們強調再敷衍應對的后果,如排期延后、撤稿等。如作者端正了態度,說明作者除在意該稿件的刊出外,還在意未來投稿前景,此時可以恢復到正常交流的態度,并盡量幫作者培養良好的撰稿、投稿習慣,以為期刊培養可持續交流的作者群。
但如作者的回復是很忙,另外請人接手“售后”的話,可見該作者志不在此,建議編輯放棄第一作者及其推薦的“售后”人選,直接請通訊作者親自或者指派可靠人員“售后”。
如通訊作者或指派接手的人員態度認真,亦可作為未來期刊作者群的發展目標。如態度依舊敷衍,編輯可考慮延期,甚至撤稿。
(五)對不同階段學生型作者的應對措施
通過本次調研發現,處于不同階段的作者群體因客觀原因和自身習慣會在撰稿能力上具有先天的優劣勢,因此筆者建議靈活應對不同類型作者。
本科生作者大多還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在投稿,各方面都很生澀,科研水平普遍不高,但不排除其中也會存在有價值的稿件,這時編輯可以在送審之前提出一些指導性意見,鼓勵作者做足功課,讓作者在學習寫作知識、發現寫作問題、完善稿件的過程中嘗試以清晰的邏輯“說服自己”。
“說服自己”有困難,說明科研內容存在不足,作者需要回歸科研本身繼續完善。成功“說服自己”之后,稿件即可進入審稿階段,之后無論接收與否,投稿的過程和審稿意見對作者都是寶貴的經驗。
研究生作者,雖然大多數也是新手,但一部分人已經或多或少接觸過科研論文的寫作培訓,科研水平也有普遍提升,有發表價值的工作內容更多,且大部分有時效性的需求。對于這類作者的稿件,編輯可以在初審無“硬傷”的前提下盡快送審,然后在退修的過程中敦促作者提高寫作質量。
相較于對本科生作者的鼓勵自學型引導,對研究生作者可以更傾向于直接指出問題所在,可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縮短投稿周期。同時也要給予作者鼓勵和安慰,表達期待他們未來的發展。
獨立科研者作者,多數為畢業后繼續從事科研工作的前研究生或擁有同等學力或閱歷的人,相當一部分人已經有投稿經驗。
對于這類作者,編輯的應對態度是,可以在開始時稍微強硬,直言文章問題所在,對作者本人要強調學術態度的重要性,編輯要向作者傳達到期刊期待他們將優秀的科研成果寫成更優秀的文章投來本刊,實現雙方的可持續共贏。同時也應果斷拒絕學術水平一般、態度過于敷衍的作者。
文章通過對《林業科學研究》期刊的現在及潛在作者群體的問卷調查并輔以筆者編輯加工工作中的真實數據發現,撰稿前“入門培訓”少、投稿前準備不足、成稿后“質檢”不達標、接收后“售后”態度敷衍是學生型作者稿件寫作質量較差的重要原因。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建議教育部門可提高“入門培訓”的普及率并豐富其模式,期刊網站和編輯可加強對作者研讀投稿須知的引導,建議作者可視情況邀請不同研究領域的人審讀稿件,編輯可視作者的“售后”態度調整與其交流的方式,根據不同學生型作者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應對策略,可以為作者提供更有效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初景利,王譯晗.中文科技期刊的定位與作用再認識[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33(1):1-7.
[2] 劉麗娟.科技期刊研究論文寫作中常見的主要問題:以《生態學雜志》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2,24(5):150-154.
[3] 何雪.科技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與建議[J].學報編輯論叢,2008(1):91-94
[4] 王建青.科技論文寫作課程在研究生教學中的作用[J].教學研究,2008,31(4):315-317.
[5] 劉玉姝,王東方.建立研究生作者群與科技期刊雙贏關系的舉措[J].編輯學報,2011,23(6):547-548.
[6] 陸宜新.編輯應重視對修改稿的復審[J].編輯學報,2016,28(1):34-36.
[7] 李明敏,張晗,蔡斐.中文學術期刊作者群分類培養策略:以《航空學報》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60-63.
[8] 劉慶文.研究生:科技期刊值得關注的作者群[J].編輯學報,2004,16(1):54-55.
[9] 楊繼成.論高校學報對在校研究生作者群的培養[J].編輯學報,2005,17(1):60-61.
[10] 肖展春.高校科技期刊與研究生作者群的協同發展[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9,39(6):62-64.
作者簡介 張研,博士,編輯,研究方向:期刊優秀作者群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