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旭
學生會在大學校園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大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干部增強組織、協調和溝通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平臺。學生會在校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校團委的具體指導下開展工作,是學校聯系廣大學生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二級學院學生會承擔著開展各類文體、科技競賽、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任務。
1.組織機構和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組織機構方面,校學生會—院學生會—班委會三級組織之間溝通較少,存在脫節問題,有時在學校利益、學生利益和班級利益之間甚至發生沖突,難以調和。就院學生會組織機構而言(以U學校某學院為例),內部包括7個部門:辦公室、組織部、文藝部、體育部、學習部、新媒體部和外聯部。學生會的每項工作都離不開多個部門的協同合作。例如,新生杯籃球賽的舉辦,需要體育部整體策劃組織,組織部動員各班級踴躍報名,文藝部排練節目用于開幕表演,外聯部拉贊助,新媒體部繪制活動海報、報道宣傳。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各部門的部長和部員之間并不熟悉,部分工作甚至出現推諉,沒有全局意識,使得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部門之間的協調上,導致整體工作效率不高,活動質量也差強人意。考核評價機制對組織內部成員來說不僅是他們努力的“風向標”,也是一種約束力,對于一個組織的長期良性發展更是至關重要。然而,很多院學生會的考核評價機制形同虛設,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更沒有把廣大學生的滿意度列入其中。
2.缺乏創新性和影響力。在很多高校,學生會的功能過度疊加,導致學生會常常扮演著“萬精油”的角色,只要與學生事務相關的工作都可以動用學生會去完成。院學生會不僅要應付校團委、學工部、分團委等多個部門,而且要面對學院老師們的指揮,這使得學生會的干部把大部分時間花費在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上,同時他們還要完成學業,幾乎沒有時間去了解廣大學生的心聲,通常是沿用過去的活動項目,難以結合學生的需求和時代的發展,創新性地開展受大部分學生歡迎的學生活動。因此,學生會舉辦的一些活動也只能走走過場,有些甚至并不是為了學生而組織活動。學生會干部作為活動的組合者,受限于活動經費和活動形式,難以舉辦高質量、高標準的活動來吸引學生參加,最后不得不成為活動的參與者。
3.活動經費不足。一般,二級學院的學生活動經費是由校團委統一撥款的。以U學校的某二級學院為例,每學年由校團委撥款和學生會外聯部所拉得贊助總和為該學院本學年的學生活動經費,合計將近2萬元。舉辦一場學院迎新晚會,活動預算達8000元左右,其中包括設備租賃、場地布置、服裝租賃、宣傳費用等。參加一次學校合唱比賽,活動預算也達5000元左右,其中包括服裝租賃,聘請指導老師費用、化妝品費用等。二級學院學生會一學年需要舉辦的各類活動和參加學校的各類比賽總計20多個,加之由于學生會的影響力較低,外聯部能得到的贊助有限,導致學生活動經費嚴重不足。
4.院學生會納新和留部難。大學校內的學生組織并非只有院級學生會。以U學校為例,每學年開學,大一新生剛入校,二級學院學生會就會與校學生會、社聯、大學生藝術團、校廣播站黨員工作站、青年志愿者協會、各實驗室興趣小組等拉開“百團搶人大戰”。隨著各大學生組織發展日益成熟,每年納新能夠吸引大批學生,使得院學生會難以招納能力強且有個人特長的學生。一般院學生會大一任部員,大二任部長,大三任主席。由于工科學院學生課程較難,掛科率較高,就業導向較明確,大部分大一部員經過1年的體驗式部員經歷后,大二將重心放在學業和專業技能的學習上,選擇退部。有意留部的同學人數較少,且能力層次不齊,這使得部長選拔形同虛設。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主席的選拔上,愿意留部任主席一職的部長人數較少。
5.“三自”意識和能力薄弱。學生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較差。以U學校某工科學院的院學生會為例,工科生普遍屬實干型,但工作中缺乏思考和想法。學生會本是以學生自主工作為主,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廣大學生的需求和學院的實際,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服務,以實際行動起到引領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卻以分團委老師的指導為主,雖能按規定完成老師分配的工作,但難以大膽創新開展工作。作為分團委指導老師,管理的度難以把握,難以激發干部的內生動力,容易出現一管就死,不管便散的局面。
1.優化組織機構,健全考核機制。一般而言,院學生會由分團委老師指導,主席團統籌管理下設的各個職能部門。主席團要充分發揮中樞作用,明確學生會內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同時要理順各部門間的組織關系,加深各部門間的溝通了解,優化各部門間的協同效果。作為院學生會指導老師,要定期與主席團溝通交流,跟進工作進程,給與適當的指導和意見。同時,要從學院層面積極為學生會爭取評獎評優的機會,對表現優異的同學進行獎勵。當然獎勵體系不能靠人情、靠關系,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機制。首先,考核內容應該把廣大學生的意見和滿意度放在首位。學生會是為服務學生的組織,學生對于學生會的服務工作擁有監督和評價的權利。通過學生代表大會和線上線的方式,搭建暢通的溝通平臺,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反饋。此外,考核內容還應包括成員日常表現,工作記錄和工作檔案,部門內部和部門間的評價,指導老師和主席團的意見等,統一量化進行打分,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公平公正地對成員進行考核,對組織機構內部形成健全的考核機制。
2.改進學生會管理模式營造自治氛圍。首先,院學生會指導老師的角色要由學生會的管理者向學生會的服務者和指導者轉變,積極引導學生會自主開展工作,保障學生會在決策與運營上的相對獨立性。指導老師在指導學生干部工作時,既不能作為局外人全都不管,也不能像“家長式”代替包辦,更不能以上級命令式發號施令,而應該把控宏觀大方向,跟進過程,檢查結果,在工作中給予一些必要的指導。指導老師要給與學生干部足夠的耐心、信任和包容,不需要過分關注和干預細節,要給予學生干部充分的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干部真正樹立起服務學生的主體意識。其次,作為學生干部,要改變學生會在學生們心中行政部門的形象,明確學生會不是代表學校和學院的行政管理部門,而是以為學生服務為根本的組織。學生干部要充分深入學生,認真收集學生們的反饋,對于學生們的意見和訴求要充分重視,并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善,在行動上表率,在思想上引領。
3.加大對學生會物力財力的投入。一個組織自主性、獨立性的大小與經費是否充足有很大的關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物力財力的相對匱乏也是限制學生會活動質量的重要因素。要想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開源節流。首先,高校可以變得更加包容開放,讓學生會具有一定的商業色彩,如邀請兄弟院校的體育比賽,大型文藝晚會,戲劇節等不僅可針對本院本校學生,也可加大宣傳,吸引外校學生,通過售賣門票的方式有償服務。外聯部要利用學生會的影響力,加大本院品牌活動與商家的合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其次,校團委和相關部門針對某些比賽活動要給與一定的經費補貼,對于表現突出或者比賽成績優異的分團委給與額外的經費獎勵,這樣既能緩解二級學院經費不足的問題,也能調動學生們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再次,場地問題也難以滿足學生會的活動需求。既要讓分團委學生會有獨立的辦公場所進行辦公和會議,同時也要簡化大學生活動中心的申請流程,優化活動場地的使用,避免出現忙時扎堆排隊,閑時無人使用的情況。最后,辦公室在購買辦公及活動物資時,一定要貨比三家,本著能用舊的不買新的,能少買不多買,能便宜買不貴買的原則。同時,堅決杜絕學生干部公款聚餐娛樂的現象。
4.從嚴規范學生會干部隊伍建設。“高校學生干部是青年大學生中的優秀群體,兼具學生和干部雙重身份,是高校中最活躍、最積極向上的群體之一。”他們是高校學生群體中的中堅力量,同時也發揮著模范帶頭作用。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質、高能力、高標準的學生干部隊伍,是提高整體學生群體整體綜合素質的關鍵。首先,優化學生干部的選拔,需要從源頭上嚴格把好“入門關”,著重考察學生的政治素養,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要揚長避短,合理聘用,根據學生的個人意愿,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將學生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整體隊伍取長補短,形成合力。其次,加強學生干部的培養。一方面,學生干部普遍年齡小,社會閱歷還不深,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還不足;另一方面,學生干部在學生群體中又發揮著引領示范作用,打鐵還需自身硬,因此要重視對學生干部的培養和培訓。通過思政進課堂、分享交流會,“青馬工程”干部培訓,志愿實踐,五四青年節、建黨建軍等重要紀念日時間節點的獻禮活動等。通過理論學習,營造出良好的學生會文化氛圍這種強大的軟實力,為大家補足精神之鈣,使得隊伍具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具內驅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通過實踐學習,不斷提高學生干部的領導能力、履職能力和服務能力。最后要狠抓組織紀律。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違反分團委學生會管理規定和校紀校規的學生干部一票否決,予以辭退。
綜上所述,目前的工科二級學院分團委學生會,存在著組織機構和考核機構不健全,組織缺乏自治力和創新力、經費緊張、用人留人難等諸多問題,需要優化組織結構、強化隊伍建設、加大物力財力投入,才能讓學生會真正成為“學生之家、干部之校、師生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