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泉
產學研融合是將生產、教學、科研融為一體,能夠使教學有效對接生產和科研,進而促進教學的融合性和互動性,最大限度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從教學的整體情況來看,多數教師都在適應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且在教學方法方面不斷進行優化,提升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和思政課結合的教學成效,但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對此,教師應當積極探索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的有效途徑,著眼于解決存在的問題,運用科學的措施,以達到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的目的。
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協同育人的重要模式,對于推動“三全育人”意義重大。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應當適應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科學化、多元化、系統化教學方法,努力提升思政課教學有效性。對此,教師應深刻認識到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對思政課教學的影響,并充分發揮教師作用,大力推動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努力促進思政課教學實現更大突破。
首先,教學方法的影響。由于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將生產、教學、科研進行全面、深入、系統融合,而且具有“一體化”的特點,要求高校在開展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更加重視融合性、互動性和滲透性,將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培養學生“知行合一”意識。目前,現有的模式中主要以理論教學為重點,已不能適應當前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因此,迫切要求教師著眼于促進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向縱深開展,教師要科學設計思政課教學方法,不斷強化教學方法的融合性和互動性。
其次,教學形式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自身也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而且能夠對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有一定的理解和認識,在此基礎上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大力推動思政課教學形式與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對接,并且要大力加強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結合,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最后,教學理念的影響。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還要具備較強的研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改變教學理念,更加重視“以人為本”,更加重視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基于“大思政”格局,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從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角度來看,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課教學方法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目前,教師在開展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雖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創新力度,但缺乏科學性。比如有的教師不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實施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涉及到的思政元素相對較少,沒有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上升到更高層面,同時在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和認識勞動精神等方面缺乏正確引導,導致思政課教學內容質量欠佳。
要想推動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需要更加注重思政課教學方法的融合性,比如有的教師沒有從學生的專業特點入手,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的相對較少,而且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政治意識等方面比較薄弱,同時不注重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質,在實踐方面存在形式主義,導致學生對生產實踐的理解和認識比較膚淺。思政課教學方法缺乏融合性,也包括在組織實施的過程中不注重打造多元化的教學載體,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式還沒有融入到思政課教學當中,學生沒有得到綜合性的訓練,對勞動意識、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吃苦耐勞意識等認識不足。
為有效促進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需要采取系統性的思政課教學方法,但個別教師在這方面缺乏研究。比如開展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不注重運用案例教學法,如針對國外“卡脖子”問題缺乏深入的講解,在培養學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意識、引導學生通過科研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方面力度不夠,導致教學方法缺乏系統性。
個別教師不注重教學方法的“互動性”,沒有正確處理好“教書”與“育人”、“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的關系,填鴨式的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方面做得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各方面素質沒有得到有效提升,內在潛力也沒有得到充分挖掘。還有的教師在思政教育中不注重合理運用說理引導法、實踐鍛煉法、自我教育法、感染熏陶法、比較鑒別法等方法,導致“第二課堂”建設缺乏針對性和特色化。另外,思政課教學缺少科學實踐教學,“理論+案例+小結”仍然是其主要模式,由于實踐與理論相脫節,加之缺乏相關的技術支持,“知識+能力”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比較薄弱。
科學的方法可以使高校思政課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而,需要不斷強化思政課教學方法科學性建設,重中之重就是要著眼于將高校思政課融入到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當中,積極探索能夠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推動產學研一體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最大限度提升思政課的整體水平。基于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特點,強化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協同育人模式。例如,落實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思想,將思政課教學納入到人才建設體系當中,著眼于為國家、為社會、為企業培養優秀人才,努力使思政課教學能夠助力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大力打造“雙師型”“雙導師”教師隊伍,加強思政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適應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更具有創新性的思政課教學方法,強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有機融合,尤其是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對思政課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設計,使其能夠與學生專業進行有效對接,強化產學研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有效融合。例如:對于工科專業學生來說,大力加強工科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庫”建設,深入挖掘、培育和傳播“工業強國”的榜樣典型、時代楷模和英雄事跡,引導學生樹立工科專業使命,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始終走在“報效祖國”的路上。此外,還要更加重視融合“協同育人”理念,強化專業課程教師與思政課程教師的交流、互動與合作,引領“兩支隊伍”開展“結對共建”,切實轉化為育人資源。
基于學生成長規律、思政教育規律、教書育人規律,思政課教師應當加強與企業人才、科研人員的戰略合作,共同開發能夠體現產學研一體化的思政“校本課程”或者“實踐課程”,如以“項目課程”為方向和目標,著眼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雙創意識、工匠精神、探索精神,傾力打造一批有廣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產學研一體化思政育人“金課”,為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造良好條件。突出其系統性,也要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體系,尤其是合理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教學方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等,引導學生對與產學研一體化相關的思政元素進行互動和探討,同時也可以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實施,使學生對新技術、新業態、新領域、新產業、新行業能夠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為學生實施產學研一體化學習創造條件。
推動產業與教學互動、學校與企業互動,為學生融入產學研創造良好的條件。比如,為了能夠使學生對產學研的理解和認識更加深刻,應當將思政課教學納入到“校企合作”當中,高校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化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到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企業、科研院所等實踐基地進行現場教學。在推動思政課方法互動性方面,也要積極引導學生之間進行有針對性的互動,幫助學生建立“創客空間”,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創新精神、團隊意識以及正確處理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高校育人模式的不斷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體系日益完善,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高校育人模式的創新,同時也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當前一些教師不注重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與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融合性不強。對此,應當從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的角度積極探索有效對接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措施,重點強化思政課教學方法科學性、促進思政課教學方法融合性、突出思政課教學方法系統性、推動思政課教學方法互動性等,促進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為高校更好地實施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