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鵬 楊 林 崔性赫
2020年8月31日體育局和教育部聯合發布《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現根據“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2020年10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建設發展群眾體育意見》,其中就明確的指出,推動各地區委托專業機構集中運營學校的體育場館優先規劃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建身設施,了解學校場地的開放情況,找到決策人,確認是否給予專業的運營機構,是否可以參與競標或找到委托機構,讓培訓機構快速進入學校。2021年9月28日體育總局辦公廳提出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關于促進和規范社會體育俱樂部發展的意見》等文件要求,深化體教融合,促進課外體育培訓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嚴格把關課外體育培訓行業服務監管工作,促進行業規范有序發展。對體育培訓機構而言是機遇也是機會。從這三份文件看出近年來我國對體育越來越重視,我國體育教學將進入新時代,體育培訓機構的春天來了,但是也會暴露出體育培訓機構的各種問題。通過“體教融合”改變體育培訓機構現有問題,加快體育培訓機構良性發展。體育培訓機構調動當地資源強化本身讓自己全面化,教練員的培養要更加全面和專業化、招生引流有效化、體育產品創新化,建設新的發展模式并和社會接軌。在體育部門跟教育部門之間的親密無間的配合下,為我國培養大量全面發展的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
“體教融合”是把體育和教育兩個方面進行融合,“體”是指競技體育,“教”是指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體育教育資源。融合的根本是人,融合的關鍵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目標融合為方向,提高各方自主性、以理念融合為引導,提高各方的一致性、以機制融合為基礎,提升各方行動性、以資源融合為支柱,發揮各方能動性、以措施融合為推手,推動各方創新力。“融合”是為了解決現在和過去出現的問題,是維度更深的發展。
“體教融合”的發展目標更明確,是將體育和教育深度融合,并解決體育和教育出現的問題。“體教融合”的創新發展進一步促進了體育和教育共同發展,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解決了“體教結合”中出現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體育培訓機構蓬勃興起,但還是處于啟蒙階段,體育培訓機構行業的逐步形成且發展,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相對于歐美國家這樣的體育強國而言,我國在體育培訓方面有許多需要借鑒的地方:歐美國家的運動氛圍濃厚、體育明星帶動著體育培訓產業,讓體育產業迅速發展。然而,目前我國的體育培訓機構發展的并不完善,不能夠及時地適應市場環境并做出調整。很多培訓機構之間存在著惡意競爭想通過價格戰來壓垮對方、教練專業水平參次不齊、招生困難、體育課程單一等問題都在使體育培訓機構的發展陷入了惡性循環。然而,這些現象使得最終受到傷害的恰恰是這些機構本身以及學習體育技能的青少年們。相關監管部門應對體育行業積極調節管控,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
隨著體育行業的發展,在體育培訓機構中,全職教練大部分由退役的職業運動員或是體育院校畢業生來擔任,經過簡單的培訓后就可以上崗工作。但是,運動員退役后本身是否有當教練員的資質仍然值得商榷。研究發現,高校對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式單一、體育培訓機構沒有能力培養或者提升教練專業技能、師資力量參差不齊,各種“愛好者”充當全職或者兼職教練的情況使體育行業崗位配置人員達到飽和狀態,體育專業畢業生很大一部分不能從事體育行業的工作,導致專業的人不能干專業的事,造成市場環境惡性循環。相關部門應加強市場監管政策,高校要增強培養具有時代性和前沿性的體育人才策略,它是體育行業的改革方向。
很多培訓機構為了節約成本,采用“教銷”一體的模式。教練員,除了要教課又要銷售自己的課程產品,而且培訓機構又沒有一套完整的銷售體系,教練員只能通過傳統的“地推”方式,耗時耗力,效果也不顯著。銷售人員不好招聘,導致體育培訓機構招生困難。
體育培訓機構缺少專業的創新課程,在課程本身的設置上缺乏完整的體系,讓學生學習體育技能相對艱難。新知識擴沖范圍小,缺少時代特色。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教學內容單一重復,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體育培訓機構應重視體育課程的創新,體育課程才是體育培訓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2021年7月,“雙減”政策落地。課外學科類培訓機構逐漸消失,屬于非學科的體育類培訓迅速升溫,同年9月央視財經報道,新增3.3萬家素質教育機構,較上年同期相比數目增加了99%。現在體育進中考,體育學科分數逐年拉大,專項體育培訓機構成為家長眼里的“香餑餑”。現在是互聯網信息時代,應該打破慣有的傳統思維和方式來運營體育培訓機構。首先,體育培訓機構要有互聯網思維,通過大數據推算,為需要體育項目的人員進行跟蹤服務,從而達到精準服務的目的。其次是體育產品思維,以用戶為中心,設計滿足用戶需求和痛點的課程產品。最后是成長思維,打破固有的經驗主義,要具有一個開放的,尊重的,友善的,擁抱變化的思維。
教育部推出促進學生健康行動,提出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目前校園內體育資源并不豐富,體育教師的缺乏以及體育設施匱乏再加上其他的輔助條件也不占取優勢。把優質的社會培訓機構和學校體育教育相銜接,學生的提分和個性化的需求就需要體育培訓機構來滿足。體育培訓機構還提供了社交和比賽等服務,從而一舉兩得。未來的體育培訓機構遵循輕資產,“小而美”機構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清晰地規劃未來以及權力、責任制度分明,打造可復制的商業模式,才是體育培訓的發展之道。
隨著體育行業的發展,對體育綜合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教練員不僅會專業的技能指導,還要有過硬的理論知識。高校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利用“互聯網+”的模式,塑造高技能高理論體育人才。
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體育機構要和高校建立協同發展培訓基地,體育培訓可以解決高校體育系實習和就業問題,反之高校也可以定期為體育機構教練員進行技能和理論培訓,大幅度提高教練員的專業能力,也提高了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機構在招生上要改變傳統老套單一的宣傳方式,通過各種渠道去引流獲客。機構可以開設自媒體賬號,根據流量的精準客戶找到公域的流量池,通過機構的策略,轉化到機構私域流量,形成從私域流量到邀約到線下的轉化,再到轉介紹,再到復購,一個完整的閉環思維。加強在網絡上廣告投放,提高體育機構宣傳,積極調動市場資源,從而跟周邊異業合作,達到雙方共贏的結果。
在體育培訓機構的課程設置問題上,要根據家長和學生的需求,開設專業的體育課程,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結合當地社會體育發展,開設特色體育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知性。體育機構應把校內學到的知識與社會結合,有助于擴大體育課程的深度。結合社會需要,開設創新的體育課程,青少年課程上不單單只有教與練,還要設置比賽環節,比賽就是體育教學的一部分,具有指向性和目標性。除了培訓技術成果的檢驗以外,更能培養發展其全面人格。通過比賽,讓孩子們學會有規則下的競爭,培養了團結合作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提高了專注力,判斷力和抗挫能力,還激發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和自信心。
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優化體育培訓機構目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完善相關體育體系,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優化體育機構的目的。體育培訓機構應與各界優質教育、科學教育、市場環境、互聯網創新等相結合,促進體育培訓機構創新可持續發展,達到循環推動的效果。通過優質的體育培訓機構來培訓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運動技能,從而達到全面培養中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