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職務犯罪包含的犯罪種類多樣化,主要表現為貪污罪、賄賂罪,涉及領域廣泛,隨著經濟的發展,作案漸漸趨向于智能化,職務犯罪又呈現出隱蔽性的特點,愈發加大調查懲處的難度,更難以形成閉環證據鏈加以定罪量刑。為了提高司法效能,同時為了更好地銜接《監察法》和《刑事訴訟法》達成監察體制和司法體制的良好銜接,彰顯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在職務犯罪中使用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顯得尤為重要。
2016年在認罪認罰從寬試點的說明中,最高法就明確指出認罪認罰試點工作是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最終抉擇。職務犯罪適用認罪認罰從寬處理,一是彌補了刑訴制度的短缺,盡管我國《刑法》規定從寬處理條款,但是在刑事訴訟法的實踐中對從寬處理卻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實體法的規定,在職務犯罪中規定認罪認罰制度,在實體法和程序法之間形成有序銜接;二是在《刑法》總則中明確規定自首、坦白等法定從寬處理條件,過多的刑事激勵條款很容易導致量刑選擇區間跨度大,群眾對司法公平與否存有疑竇,良性的制度構建理念有利于職務犯罪認罪認罰的處理,有利促進立法與司法的發展和完善,使制度間的不協調最大程度得到解決,進而體現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大反腐力度,對貪污腐敗零容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與此同時“案多人少”的情況愈發嚴峻,就職務犯罪而言,監察委進行調查,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法院負責裁判,工作壓力大。隨著反腐工作的縱向發展,職務犯罪的數量將會在一段時間內居高不下。現階段“繁簡分流”是職務犯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核心追求,將司法資源運用在被調查人未主動認罪、沒有坦白交代的情形上,在犯罪人及時交代的情況下,可以有效地縮短調查審理的期限,節約司法資源。
由于職務犯罪所體現出來的非公開性和繁復性,導致職務犯罪案件的調查和偵破困難重重,此類犯罪案件調查取證困難,多數案件只有涉案的相關人員的言詞證據,客觀事物證據取證困難,不足以加強言詞證據的證明力和真實性,就很難對涉案人員提起公訴。所以在現有的司法情態下,對職務犯罪使用認罪認罰從寬處理,有利于鼓勵涉案人員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保障被調查人相關司法權利,增強被調查人口供的信賴度和真實程度,進而彌補職務犯罪取證難度大、取證時間跨度大和難以形成閉環完整的證據鏈的現狀。
職務犯罪在調查階段適用《監察法》,在審判階段適用《刑事訴訟法》但是兩部法律中對認罪認罰啟動的認定標準不同。盡管在2018年4月國家監察委員會和最高檢聯合發布《國家監察委與最高檢辦理職務犯罪案件工作銜接辦法》但是在調查和訴訟階段的銜接卻并未提及。在《刑事訴訟法》中的認罪指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動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認可適用罪名。”認罰則指的是“愿意接受刑罰處罰,同意案件審理的適用程序。”而在《監察法》中認為的認罪認罰的認定門檻較高,需要滿足多個條件:被調查人必須同時滿足主動供述罪行、對刑罰表示接受,并且經過上一級的監察機關批準,才可以適用認罪認罰。所以兩部法律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具體操作程序上存在不同,導致在實踐中案件的適用上存在沖突。
為了幫助認罪認罰的被調查者“詳細分析利弊,慎重作出最后的程序選擇,充分保障認罪認罰的自愿性、明知性和明智性”,《刑事訴訟法》基于人權保障目的,在審查起訴階段明確告知其所擁有的訴訟權利,以及檢察機關應該聽取犯罪嫌疑人、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的意見,在犯罪嫌疑人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時,辯護人或者辯護律師應該在場。
而《監察法》對于認罪認罰的被調查人的權利保護并沒有詳細且明確的規定,甚至監察機關并不承擔向被調查人闡明認罪認罰從寬處理產生的法律后果的義務,這就很有可能導致被調查人產生抵抗心理,進而影響調查的開展。并且在《監察法》制定的過程中,律師是否可以介入調查程序是熱議話題,但已出臺的《監察法》并未作出明確規定,間接否認了律師在調查階段介入的可能性,認罪認罰的自愿性以及真實性就無法得到全面的保障。
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檢察院有權向法院就犯罪嫌疑人的量刑提出建議,并且針對其認罪認罰規定了嚴格的司法審核機制。法院需要審核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真實性和自愿性,并且告知其應該享有的訴訟權利以及相應行為造成的法律后果;由此可以判斷《刑事訴訟法》對認罪認罰從寬處理的規定足夠詳細,有利于推定刑事司法的發展。
《監察法》第31條賦予監察機關可以向檢察機關提出從寬處理的權利。這里的用詞是“可以”說明并不具有法律強制力。就國家機關的性質而言,監察機關是被定位于具有較強政治屬性的政治機關,無形中會使得監察機關出具的文件具有束縛下級機關的作用,并且法律規定經上一級監察機關的批準,這就更進一步加大了這種束縛和約束。實現法律的良性銜接,需要確保檢察機關在辦理職務犯罪案件全流程的貫通,實現檢察機關和監察機關在辦理職務犯罪案件時相互配合,建立起權威高效、銜接流暢的司法工作機制。
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一直貫穿于刑事訴訟法的整個過程。監察委在調查職務犯罪時依法適用此項原則,不僅可以提高調查效率,也有利于下游程序中案件處理的質量。在當前的司法背景下,我們既要加大懲治職務犯罪的力度,也要嚴格遵循法治原則和人權保障的底線,所以監察委調查階段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的搭建迫在眉睫。
程序的簡化固然會提高司法效率,但是也可能會存在權利的減損,無益于維護公平正義。如想解決實體和程序簡化帶來的問題,為了使程序簡化正當化,新型訴訟權利的加入勢在必行。在職務犯罪的調查過程中,最核心的權利就是被調查人的知情權和法律幫助權的實現。在職務案件的調查過程中,被調查人處于弱勢地位,所以在案件調查過程中,應該重視律師角色的加入,保障被調查人的權益不受侵犯。程序從簡會使得辯護空間限縮,所以律師的幫助被認為是保障認罪認罰自愿性和合法性的重要制度。因職務犯罪涉及的犯罪領域具有復雜性,所以對于律師介入案件的手段和程序應作出例外的規定。
1.根據職務犯罪不同類型做出區分。《刑事訴訟法》對律師參與訴訟作了規定,例如律師在會見危害國家安全、特別重大賄賂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需要經過偵察機關的許可,其目的是為了保障偵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在監察委調查職務犯罪案件時,可以根據案件種類、情節對引入律師或值班律師的幫助做出規定:對于普通的職務犯罪案件,應該引入律師和辯護律師,保障被調查人的法律權利;對于特別重大的貪賄案件,會見律師或值班律師,應該經相關機關許可;對于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類案件,會見律師可能不利于后續調查的,不予以律師或值班律師介入調查活動。
2.根據留置場所不同做出區分。目前留置點采取雙軌制,包括專門看押機關內劃定出的專門的區域和在其外設定的專門留置點,專門看押機關內的留置點可以與值班律師制度銜接起來。被調查人被采取措施的第一日,相關的工作人員就應告知其擁有獲得值班律師幫助的權利;對于專門區域之外的留置地點,調查人員應該告知其與認罪認罰從寬處理的相關規定,一旦涉及反腐工作的深入開展,為了保證調查的保密性,可以先由各級監察機關設立的專門律師團隊對被調查人提供法律幫助,為被調查人聘請律師,可以在未來制度成熟搭建時得以實現。
我國監察法明確規定,監察委員會可以對88種犯罪行使調查權,范圍涵蓋了貪賄犯罪、瀆職類犯罪以及危害人身公民權利的犯罪。在職務犯罪案件的處理中,檢察院與監察委承擔不同的職責,在案件的處理與起訴上各司其職,并在環節銜接的處理上具備程序的連貫性。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原則的適用,監察機構具有建議權,被調查人認罪認罰,期待從寬處理,這對被調查人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對此項權利的行使,要求嚴格的監督并不為過。為了保障各個環節調查取證、審查起訴的合法性應該實現有效地行使權力,權力受到監督,才能更好地保證公平正義。
1.監察委自身的內部監督。《監察法》要求監察機關內部設立監督機構,對監察人員履行職責與適用法律的狀況進行監督。這種內部專門的監督機構可以分為橫向監督和縱向監督。橫向監督可以規定監察機關的調查權和監督權由不同的內設機構行使,并且追求更好的法律效果,可以在監察機構內部設置相對獨立的黨紀、政紀調查部門與刑事調查部門,前者遵循《監察法》的約束,后者受到《刑事訴訟法》的約束,并且要求嚴格。縱向監督則是在監察體系內部,上一級的監察機關應該對下級監察機關的工作進行監督,保障調查工作的合法性。
2.檢察機關的外部監督。就機關設置的初衷而言,檢察院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在我國的刑事司法領域,檢察機關在認罪認罰領域內承擔著主導地位。檢察機關應該審查監察委的調查活動是否具有有違背法律的地方,被調查人簽署的認罪認罰具結書是否自愿,對于存在疑問的情況,應該退給監察機關補充核實,在程序上屬于檢察院對監察委工作的事后監督,更能保障程序正義,保障被調查人的合法權益。
職務犯罪調查階段的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從司法實踐中繼續總結經驗,并完成相關配套設施的建構。職務犯罪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實現懲治犯罪與維護政治穩定的雙重效益,實現整治效果和法律后果的兼得,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壯舉。在職務犯罪認罪認罰從寬處理的制度完善上還需要保障認罪認罰人的法律權利、完善《監察法》的相關制度建設、提高監察人員的職業素質和思想道德標準,若想徹底消弭各種障礙,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注釋:
①關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第六條:“認罪”的把握。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認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承認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實,僅對個別事實情節提出異議,或者雖然對行為性質提出辯解但表示接受司法機關認定意見的,不影響“認罪”的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數罪,僅如實供述其中一罪或部分罪名事實的,全案不作“認罪”的認定,不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但對如實供述的部分,人民檢察院可以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人民法院可以從寬處罰。
②第十一條監察委員會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履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一)對公職人員開展廉政教育,對其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以及道德操守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二)對涉嫌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費國家資財等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進行調查(三)對違法的公職人員依法作出政務處分決定;對履行職責不力、失職失責的領導員進行問責;對涉嫌職務犯罪的,將調查結果移送人民檢察院依法審查、提起公訴;向監察對象所在單位提出監察建議。本條是關于監察委員會職責的規定。
③第五十五條監察機關通過設立內部專門的監督機構等方式,加強對監察人員執行職務和遵守法律情況的監督,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監察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