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蔚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地勘單位的業務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地質勘探領域,逐漸向地質環境保護、土地規劃調查、地理信息建設、地下管線探測等多領域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專業技術人才是地勘單位長期繁榮穩定發展的核心要素。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轉型升級,地勘單位也面臨著“事改企”、結構調整等多重變革與挑戰,專業技術人員為適應新時代,必須進行必要的技能提升與技術轉型,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專業培訓至關重要。目前在地勘單位中,普遍存在缺乏科學合理的技術人員培訓體系、培訓工作計劃不足、缺乏必要考核反饋機制等諸多問題。本文旨在說明地勘單位中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專門培訓的必要性,分析現階段地勘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助力地勘單位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更為行之有效的培訓,從而使地勘單位在快速變革與轉型的時代中繼續保有競爭力。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技術的更新換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進行。地勘單位傳統的測繪專業,已廣泛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遙感(簡稱RS)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簡稱GNSS)三種信息技術;三維地震勘探也已引入智能采集云勘探技術;此外,計算機技術對于當今地勘單位專業技術人員而言也必不可少。如果地勘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無法通過專門培訓提升專業技術能力,就會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被時代所淘汰,地勘單位也會因此喪失在行業中的競爭力。
地勘單位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提升其專業技術能力,既符合地勘單位保持市場競爭力的需求,也有利于專業技術人員的長期職業發展。專業技術人員只有不斷提升專業技術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不斷提升的工作要求,避免被時代淘汰的風險。
在市場化競爭的時代,地勘單位不具有壟斷的優勢,要參與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地勘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至關重要,為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不斷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地勘單位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十分必要。此外,地勘單位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開拓新業務(如國土空間規劃、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保護修復、土地確權登記,自然資源調查、地理信息等業務)對專業技術人員也提出了新要求。地勘單位應當組織專門培訓,培養專業技術人員學習新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能,服務于地勘單位的新發展格局。
一些地勘單位在進行培訓管理工作時,缺乏對專業技術人員有計劃、針對性的培訓。對于現階段的地勘單位而言,只有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專門培訓,才能有效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以適應地勘單位現階段的發展需要。遺憾的是,有些地勘單位在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時并未根據現實需求制定計劃。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經常僅停留于安全意識教育等等,而不能分門別類地針對專業技術進行多層次、高水平的培訓。這種無計劃、無針對性的培訓不利于專業技術人員技術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地勘單位的長遠發展。
地勘單位在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時,有時僅僅是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務,這導致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只停留在表層,并沒有基于人力資源開發角度培養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技能,缺少職業生涯層面的規劃。這會導致在出現新業務領域、新技術時,地勘單位往往會高薪引進技術人才,而忽略了現有人才資源的培訓與開發。這種做法不僅提高了地勘單位的用人成本,也不利于地勘單位專業人才的梯隊建設,容易導致人才培養的斷層。
地勘單位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機制。在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考核時,大多選擇簽到、書面報告等形式,缺乏具體的考核措施,無法檢驗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是否通過培訓得到了提高,培訓的結果也難以深入人心。缺乏具體的考核標準與反饋機制,不利于專業技術人員水平的提升,也使地勘單位難以準確評估培訓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效果,影響專業技術人員技術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地勘單位的長期發展。
1.規范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管理隊伍。建立科學的專業技術人員培訓體系,首先要規范人員培訓管理團隊。要在單位內部培養專業的培訓管理人員,建立起規范的培訓管理組織,明確培訓與開發管理組織的工作目標與工作任務。培訓管理人員應當首先對地勘單位現階段的發展目標與長遠的發展規劃有較為清晰、明確的認識,同時對地勘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有所了解。專業的培訓管理隊伍是科學培訓體系的基石。
2.創新培訓模式。地勘單位應當根據培訓對象與培訓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培訓模式,制定具有針對性與計劃性的培訓模式。培訓模式的創新不意味著完全摒棄傳統的授課培訓模式,而是結合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特點,開展多種類、多層次的培訓模式。一是視聽授課法。隨著互聯網的不斷興起,可以借助微信平臺、直播平臺,采取線上線下雙結合的模式授課。邀請專家學者或者本領域具有突出成就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線下授課,同時采用直播設備進行線上轉播并對課程進行全程錄音錄像,這樣能夠使培訓課程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擴大培訓課程的輻射面,方便專業技術人員以更為靈活的方式接受專門培訓。二是集中研討法。地勘單位可以定期將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集中起來采用報告答疑的方式,即由參訓人員首先對所著報告進行介紹講解,再由主講人和其他參訓人員進行相互答疑解析,最后由專家組進行提問點評,使得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分享行業內的前沿技術與工作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達到了對報告進行再學習、再總結、再提高的目的。三是崗位特訓法。即地勘單位的管理人員針對某一崗位具體的職位要求或者特別的技術要求,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適應性、獨立性、個性化的專門培訓。如對進行地理信息建設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計算機編程方面的專門培訓,對于進入耕地保護等新開發領域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國土資源等方面知識技能的培訓。四是以賽代訓法。即組織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參加政府部門、行業系統或單位內部舉辦的知識競賽、技能比武,以賽代訓、以賽促學,通過比賽掌握知識、發現不足、取長補短、表彰先進。例如參加省市工會定期舉辦的勞動競賽、技能比武和崗位練兵等活動,對于提高專業技能、錘煉人才隊伍和營造“比學趕超”的看齊意識大有裨益。
3.建立有效的培訓考核機制。如果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僅僅停留在所有人員參與過培訓的階段,地勘單位難以準確地評估本次培訓工作是否為單位的未來與員工的長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幫助。因此,地勘單位必須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在培訓后考核培訓效果,進行培訓成果的評估。地勘單位可以分三個步驟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首先,由參與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培訓效果與滿意程度進行評價;其次,在培訓結束后,應要求參與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單位內部或其他部門對其他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共享培訓成果;最后,接受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應當結合培訓內容制定相關的工作計劃或者定期反饋在項目中使用培訓技術的情況,使得培訓內容切實轉化為生產成果。
人才是地勘單位進行競爭的核心要素,地勘單位在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時,應當結合專業技術人員自身的對職業生涯的規劃、優勢與單位的長期發展,針對不同部門、不同特點的專業技術人員分別制定培訓計劃,在保證地勘單位發展計劃的同時制定合理的培訓目標,保證培訓資源的合理配置,激發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培訓的主動性,實現專業技術人員與地勘單位的雙向發展,促進專業技術人員的長期發展與成長,避免專業技術人員因技術水平低下而被淘汰。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市場競爭激烈的時代,地勘單位面臨來自技術革新、產業轉型等多重挑戰。人才是地勘單位轉型發展的關鍵要素,地勘單位想要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尤其重視專業技術人員,尤其是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專門培訓工作。地勘單位應當將自身的長期發展目標與專業技術人員培養相結合,加強人才儲備與人才培養,從規范培訓管理隊伍、創新培養模式、建立有效的培訓考核機制三個方面建立科學完善的專業技術人員培訓體系,同時在制定培訓計劃時,應當注重專業技術人員的長期發展,制定有助于專業技術人員長期職業生涯發展的培訓方案,切實提升地勘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的個人素質,實現地勘單位與專業技術人員的雙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