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勇
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就是在過去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傳承下來的經濟管理理論和辦法。例如:我國注重農業經濟,這與我國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是將家庭、親情觀念融合其中。面對新環境、新形勢,這些思想雖不能直接用到當代經濟管理中,但其中的一些道理和想法,可以指導經濟管理活動開展。對于管理人員來說,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一方面利用好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從我國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中汲取有價值的部分,才能推動當代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農抑商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管理思想。傳統生產活動中,勞動力是關鍵要素,只有生產足夠多的糧食,增加勞動力的數量,才能開展家國建設,實現國富民強的目標。于是,農業成為國家發展的基礎。工商業活動不僅占用一定勞動力,還可能出現勞動力爭搶的現象,會影響農業生產,因此國家采取一定的抑制措施,以確保農業生產有充足的勞動力。重農抑商思想,直接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用目前的眼光來看,不利于商業經濟的發展。
經濟管理思想看不到、摸不著,屬于一種意識形態,而且和政治、文化發展密切相關。我國古代政治思想以儒家為代表,講究三綱五常、貴賤有序,并且政治思想融入到經濟管理中,通過道德的形式約束經濟活動,涉及分配、消費、交易等環節。注重倫理,雖然能形成規范有序的管理文化,讓勞動者更好地認同企業文化,但也存在局限性,例如重視企業的利益、忽視個人的權利,一味強調個體服從于整體,會削弱個體的積極性,導致勞動生產率降低。
我國傳統經濟中,家族企業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管理上和家規有密切關聯,一是遵從長幼尊卑的順序,二是具有繼承特性。這種思想應用在經濟管理上,就是集中的、統一的、金字塔形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的缺點,一是上下層級較多,不利于信息高效傳遞;二是頂層人員的權力大,管理具有排外性,難以保證決策的科學性;三是管理活動趨于封閉,不利于知識、技術的更新,會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
“重人”是我國傳統管理的一個要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均離不開人才,因此我國歷來講究用人之道。《論語》稱使“天下之民歸心”,司馬遷提倡“能巧致富”,《管子》中開展專項調查,對生產能手樹立“人率”、進行表彰。三大要素論中,認為質量管理的三個要素分別是人、技術和管理,其中人占據主宰地位。類比騎自行車,技術和管理分別是前輪和后輪,騎車的人是動力所在,沒有人自行車只能停在原地,無法發揮作用。重視人才,讓管理者不斷豐富人力管理體系,不斷提高人才的待遇,最終形成“以人為本”的理念沿用至今。
社會發展具有增量性特點,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不斷進步,不會出現明顯波動。經濟社會的進步,意味著傳統管理思想的作用在削弱,而新思想不斷出現并發展,這是不斷創新的結果。經濟管理涉及范圍廣、內容復雜,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具有包容性、整合性,與現代化理念、成功管理模式相結合,可以指導當代經濟活動,推動經濟體制的變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中,一些觀念和理論是可行的,能對當代經濟管理工作產生積極影響,并且在管理活動中得以運用。例如:孔子提出的求實、公平、和而不同等思想,可以用在人力管理、職工福利分配上,通過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增強凝聚力,激發職工的積極主動性。注重倫理和家國同構思想中,積極的一面是提出嚴格的管理規范和等級制度,將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相結合,通過職工個人的努力和貢獻,實現企業的經營發展目標,并將發展成果分享給職工,實現職工和企業雙贏的效果。
宏觀來看,我國傳統經濟管理思想是基于小農經濟形成的,在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對于指導農業生產活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在目前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產業升級轉型的背景下,這些思想就會帶來消極影響,會阻礙當代經濟活動的發展。例如:傳統思想中缺少競爭意識,采用一刀切、大鍋飯模式,會削弱勞動力的積極性,甚至是簡單應付工作內容,長此以往不利于企業綜合實力的提高。注重倫理和家國同構思想中,消極的一面是管理者完全掌權,個體只是機械性執行指令,沒有發揮出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這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違背。
經過近些年努力,我國第二、三產業發展迅速,取得顯著成果,但農業依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約5.09億人,占比36.11%,為了確保糧食生產的充足性、安全性,將發展農業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從時間跨度來看,2000年前我國農村人口處于增長狀態,2000年后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口占比開始逐漸減小。而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尤其是“互聯網+農業”的出現,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加工、銷售模式。考慮到農業生產具有循環性,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合理運用,可以發揮出指導作用。例如:農業生產活動中,既要有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發揮出主觀能動性,提高生產效率,又要對勞動力進行培養,熟練掌握技術、機械的使用,創新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才能促進農業健康發展。
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企業經濟管理也應該調整模式,對管理理論和方法進行創新,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求。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信息傳輸和溝通更加方便快捷。這些技術應用在企業管理中,可提高經濟管理水平,加快企業的發展步伐。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應用,突出“與時俱進”四個字,例如組織機構采用金字塔形,重視領導干部對基層員工的榜樣作用,以及人力資源始終是企業的重要資源。對于企業管理者,應該結合市場環境、企業現狀,從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中汲取有用的部分,進行創新、完善和發展,指導經濟活動順利開展,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
以日本為例,在20世紀40年代生產的商品質量差,東洋貨成為低劣產品的代稱。50年代后,日本提出教育立國、質量興國戰略,邀請美國質量管理專家開展教育活動,學習統計質量知識和技術,將質量培訓與教育貫穿始終。到60年代,日本形成比較全面的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提出品質圈、TQC等新理論,培養了一大批質量人才。結果,日本的汽車、鋼鐵、照相機等產品,質量均超過歐美國家,位居世界前列。
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首先要解決供求之間的矛盾,保證各種產業發展的平衡性,才能避免出現嚴重的市場波動。社會生產中,供求管理的目的就是對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從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入手,通過統籌規劃保證供求均衡。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僅口罩、消毒液等衛生用品價格上漲,蔬菜和豬肉價格也明顯提高,主要原因就在于市場需求量大,而產品供應不足,人們要想獲得有限資源,就只能提高價格。基于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下,應準確分析市場、預測產品需求,掌握市場發展規律,確保供求均衡。同時,國家和政府要發揮出宏觀調控的作用,利用行政、法律手段維護市場秩序,嚴厲打擊不法行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貨幣金融體系,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貨幣體現了社會生產活動的經濟屬性。對貨幣金融進行管理時,供求關系和管理內容緊密相關,兩者既是相互獨立的,也會相互影響。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下,貨幣金融管理遵循士、農、工、商的順序,農產品的價值高于工商業產品;但貨幣管理不夠統一,存在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當代貨幣金融體系規模擴大,貨幣管理更加統一,同時也存在一些違法犯罪行為,例如制造使用假幣、違規貸款、洗錢等。對于這些現象,既要加強監管力度,進一步完善金融管理體系,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又要健全法律法規,提高違法犯罪成本,對不法分子產生警示、震懾效果,從而維護貨幣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納稅征收管理的要義是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關系到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中,在稅收管理上一方面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動態調整稅率;另一方面注重行政監督,促使管理者切實履行監督職責。我國稅收制度改革工作中,在可控范圍內增加國家計劃內收入、地方計劃外收入,雖然能控制稅收成本,但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該制度,可能違法增加收入,加重人們的納稅負擔。這一問題的出現,與管理者的道德教育缺失有關,解決措施在于樹立人本理念,技術革新和素質提升同步進行,前者是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開展納稅征收和計稅工作,后者是通過宣傳教育,提高管理者的職業道德水平,整治不正之風、貪污腐敗行為,建立一支廉潔高效的隊伍。
綜上所述,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特點是重農抑商、注重倫理、家國同構、以人為本,這些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工作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筆者從農業生產管理、企業經濟管理、社會供求管理、貨幣金融管理、納稅征收管理5個方面,闡述了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在管理活動中的應用。希望提供一些參考借鑒,提高經濟管理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健康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