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萍虹
(寧德師范學院,福建 寧德 352100)
早在1990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明確提出有以下幾種情況者學生可轉專業,一是學生確有專長,二是學生有某種疾病或生理缺陷經醫療機構確診,不能在原專業學習但可以在其他專業就讀的可申請轉專業。轉專業政策剛發布時,由于限制較多,程序繁雜,學生成功轉專業人數幾乎為零。直至2003年,復旦大學批準244名學生成功轉專業,開啟了我國高校轉專業工作的新篇章。
2005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對轉專業政策進行了修訂,明確學生可以按學校的規定申請轉轉專業,把轉專業的權限下放給各個高校。由此,各個高校相繼制定了轉專業相關的管理辦法,轉專業政策逐漸放開。2017年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對轉專業要求進一步放寬,其中提道:“學生在學習期間對其他專業有興趣和專長的,可以申請轉專業,學校應當制定學生轉專業的具體辦法,建立公平、公正的標準和程序,健全公示制度”[1]。但是,學生轉專業后續課程沖突等各項管理工作以及學生專業發展問題也需要高校設法予以解決。
為了規范學校轉專業工作,在領會上級部門相關轉專業文件精神基礎上,從學校實際出發,寧德師范學院在2014年制定出臺了《寧德師范學院學生轉專業實施條例(試行)》,2017年8月對該實施條例進行了一次修訂,并于201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學校目前實施學生轉專業的主要政策依據。條例中規定“學生可以在文科、理科、工科專業以及師范、非師范專業間互轉,學生第一學期平均學分績點達2.0及以上且身體條件符合轉入專業學習的要求可申請轉專業,除學校另有特殊規定的外,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只能申請轉專業一次”。
學校于每年11月份開始啟動轉專業工作,并于當年下個學期初完成轉專業工作,具體見圖1。

圖1 學校轉專業流程圖
從近幾年轉專業情況看,該校轉專業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轉專業轉出轉入人數限制,像金融管理類、師范類等熱門專業控制在5%左右,其余專業基本控制在15%以內。
第二,報名轉入人數較多專業,如小學教育,漢語言文學(師范)、英語(師范)、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等師范類專業為熱門轉入專業,這些專業轉出學生很少。以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專業2020級為例,當年報名轉入該專業的學生數達到39人,轉入容量5人,報名轉出的學生3人,實際轉出學生數為零。
第三,新設立的本科專業轉出比例較高,轉入較少。如酒店管理、護理學等,此類專業為轉專業的相對冷門專業。
從近幾年學生遞交的轉專業申請以及和學生的交流中發現興趣愛好是學生轉專業考慮的主要因素。《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中對興趣的解釋:興趣是個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態度和傾向,亦稱“愛好”,是個性傾向性的一種表現形式。興趣在人的心理行為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個人對某事物感興趣時,便對它產生特別的注意,對該事物觀察敏銳、記憶牢固、思維活躍、情感深厚[2]。因此,人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積極愉快地去探索和完成,完全不會當成是一種負擔。學生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能夠調動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求知欲,有利于適應專業學習環境。但是很多學生高考填報志愿或因對專業了解不夠,聽從父母意見,專業調劑等原因,一部分同學對所選專業不感興趣,學習沒有動力,從而對待學習消極應付,很難投入學習中去。還有一部分同學,進入大學后,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興趣愛好發生轉移,渴望在新的專業領域發揮自己所長,從而產生轉專業的意愿。
隨著社會發展,高校擴超,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不容樂觀,畢業即失業的壓力讓學生不得不根據市場的導向著眼專業就業形勢。因此,大學生在選擇轉專業時另一個要考慮的因素就是未來的就業前景。就業的好壞已經逐漸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的選擇,也正是專業就業前景引起了學生對熱門專業的追捧,從而產生了轉專業的想法。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教師的地位不斷提高,待遇持續改善,師范類專業也成了熱門專業。從筆者工作的單位看,近幾年,師范類專業一直是學生轉專業的熱門選擇,且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
一是高考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大部分學生并沒有真正了解大學專業的實質內涵,一些僅憑專業名稱的好感度進行填報,對專業一知半解。二是為高考分數所限,填報志愿時往往在優先保證錄取的情況下選擇服從調劑或者直接報考低分專業。三是忽視個體差異,一味追求熱門專業,結果去讀大學時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王換芳等調查發現,有34.9%的高考生在填報志愿是對填報的專業完全不了解,這些學生進入學校后,部分因為不適應專業的學習,缺乏興趣等各種原因就會有轉專業的想法[3]。
有部分學生對于專業的特點和前景缺少了解,在選擇專業時往往聽從父母的安排,很少有自己的主見,缺乏職業發展規劃。有的學生在轉專業申請中直接寫道,因為家里人更多的是老師,他們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老師,可能自己更適合師范類專業。葉建輝調查發現在有轉專業意愿的學生中有12.83%的學生在申請轉專業時是按照父母意愿執行[4]。
高中階段,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導下,高考考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高考怎么考,學生就怎么選擇“應試”策略。因此,高中的主要教育方法是填鴨式教育、書山漫步、題海作戰等方式。高中的主要目標是考上大學,學習的壓力非常大,部分高中老師、家長一直給學生灌輸一種錯誤想法——進入大學你就可以放松。但是新生入學后,一方面是經歷了緊張的高考,期望可以放松自己;另一方面是發現大學不僅課業繁重,而且整個教學模式與高中有著天壤之別,由此導致學習的不適應,產生厭學情緒,失去學習目標。
對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轉專業工作仍面臨很多現實問題。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師資源、教學場地、實驗設備和辦學經費等各方面條件遠不如老牌大學,學生轉專業后,會造成轉入人數較多的專業教學資源緊張。因此,有些熱門專業就采取減少轉專業轉入名額,提高轉入門檻,加強面試考核等措施,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部分學生轉專業的意愿。
從每年報名轉專業的情況看,有的專業超過一半的學生報名轉出,如果完全放開轉專業限制,勢必會造成這些專業生源流失嚴重,而熱門專業學生人數暴漲,影響整個學校專業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個別學生對未來專業學習并不是很了解,在申請轉專業過程中,往往會受到身邊同學、朋友影響,盲目地跟從轉專業,導致難以適應新專業的學習,頻頻掛科,學習過程中痛苦不堪,但又限于該校轉專業政策,無法回到原專業或者選擇新的專業。
一是成績的限制,轉專業條件中限制了專業成績、高考成績要達到某一特定分值才允許轉專業。以2020級為例,轉入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專業要求成績在原專業排名前30%;轉入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要求高考語文成績達到125分;轉入英語(師范)專業要求高考英語成績達到110分。二是時間限制,學校轉專業時間為每年11月份至當年下個學期初這段時間進行,轉專業時間跨了兩個學期,一般完成轉專業工作要在第二學期第四周后,這對于轉專業學生的學習不利。三是人數、次數限制,目前學校轉專業文件雖然規定的轉專業容量為15%以內,但是實際情況,很多專業的轉專業容量通常設置在5%以內,另外轉專業次數只有大一唯一的一次轉專業機會,這就限制了很多學生的轉專業意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往往地處省會之外的地級市,發展中受到區域經濟的制約,加上本科教育時間短、高層次人才短缺、教學設施不如老牌大學豐富,教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專業結構還不夠完善,生源質量相對較差。這都導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學生轉專業問題上受到更多的制約,很多學生轉專業的想法很難實現。為此,基于現狀的了解,轉專業動因的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為滿足學生對專業的選擇,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本科院校的客觀要求,需對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進行調整,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整合。結合學校辦學定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和實際需要設置專業,動態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依托優勢學科專業,做強特色專業,提升整體專業水平。同時,加強實踐教學,加大實踐教學投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升學生的專業滿意度,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推動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第一,高校轉專業政策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成績都有一定的限制,比如要求績點達到特定值,單科英語成績等,這些條件的限制無形中剝奪了部分學生轉專業的權利,有違轉專業政策實施的初衷。適度放寬轉專業條件,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通過轉專業實現心中理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潛能,獲得專業學習成就。
第二,轉專業制度的實施是為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有益探索,是學生二次專業選擇的機會。很多學校只為學生在大一提供唯一一次轉專業的機會,若是能增加一到兩次的轉專業機會,給予學生更多的專業選擇空間,就能給轉專業的學生更多時間思考,有利于轉專業學生更理性的選擇[5]。
加強新生入學教育,讓學生在學習前提前了解該專業,充分了解專業前景,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在大學四年學習過程中,通過開設專業思想教育課程,邀請知名專家學者開設專業認知講座,任課老師講授專業知識,參與實習實驗等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增強對專業的認同感。
學校要積極加強對熱門專業軟硬件設施建設,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引進和培養相關專業師資,或者通過與其他高校建立合作,進行資源共享,以滿足轉專業學生需求。同時,積極聘請相關行業精英人士為學生授課,保證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能更加深入了解行業情況,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根據《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第十四條規定:“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普通高等學校,可向本校符合學位授予標準的全日制本科畢業生授予輔修學士學位”。與主修專業相比,輔修專業具有課時少、培養時間短、培養要求偏低等特點,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周末和節假日時間進行學習,在教學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也能滿足部分學生對熱門專業的學習需求。
轉專業工作是一項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要切實做好學生轉專業各項工作,既不能讓學生盲目轉專業,又不能阻礙學生的轉專業需求,要結合實際情況,遵循“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構建合理的轉專業機制,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條件,以期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