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文
(杭州市錢塘區錢江小學,浙江 杭州 311222)
小學音樂欣賞課是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提升音樂基本素養的重要路徑。《音樂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要掌握音樂基本要素、常見結構、體裁形式等基礎知識[1]。音樂欣賞課應該在教學中充分體現音樂的要素,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那么,現實中的音樂課堂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案例1】《鐵匠波爾卡》的課堂片段
師:我們來欣賞一首樂曲,請大家說說你聽到了什么聲音?人們在干什么?(打鐵),教師出示打鐵的圖片。
師:過去因為技術不發達,人們就是這樣打鐵的。你能聽出打鐵的聲音是怎樣的?
生:叮當的聲音。
師:讓我們模仿大錘子、小錘子敲起來,感受快樂的勞動場面吧。
聽著音樂,同學們開心地模仿打鐵,男同學模仿大錘子拍凳子,女同學模仿小錘子拍腿。隨著音樂主題再次出現,學生也更興奮了。還有幾個男同學使勁拍起凳子,在比誰敲得響。
這樣的音樂課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步跟著學習體驗,看似環環相扣、人人都在參與、表現音樂,現場氣氛也很是熱鬧,但學生們都只顧拍凳子玩,根本沒仔細聆聽音樂,是一種近似無效的參與。一堂課下來,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他們得到有效提升了嗎?小學低段音樂欣賞課要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亟待尋找切合低段學生學習特點的新路徑。
曹理在《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中認為,音樂課程的實施要遵循低段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同時充分發揮“聯覺”作用,把抽象的聲音與形象的圖像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2]。由此,筆者意識到:如果能夠運用“思維可視化”的教學方式,把音樂感受用繪圖形式表現出來,有效地實現視覺與聽覺相結合,或許能夠提升小學低段音樂欣賞課的實效。
“思維可視化”就是運用一系列圖示技術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的過程。一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形象思維發達,樂于接受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思維可視化恰好是用形態多樣的圖把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感受直觀地呈現出來。筆者對此進行了課堂實踐探索。
音樂感受到形象要用圖像表示,是一個全新的學習方式,需要設置學習的階梯,需要有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現以二年級上冊欣賞課《單簧管波爾卡》為例加以闡述。
1.1 教師引領帶著走
“教師引領帶著走”主要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本題目、插圖,抓住一個感受到的點,嘗試把音樂感受用抽象符號表示。
【案例2】《單簧管波爾卡》熟悉歸納樂曲的主題
師:看題目和插圖,這首曲子會講什么呢?
生:大家在跳舞。
師: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舞嗎?這是起源于歐洲的二拍子快速的圓圈舞,每一樂句的結尾通常采用了XX X |節奏,這就是波爾卡節奏,我們一起來拍一拍。
師:聽,人們跳圓圈舞跳了幾遍(生沉默)。
師:我們可以邊聽邊找邊做記號,教師隨著音樂畫圖(如圖1)。

圖1 《單簧管波爾卡》A主題
師:歡快熱情的音樂,仿佛讓我們看到人們飛快地轉著圓圈快樂地跳起舞(老師邊聽音樂邊畫圓圈)咦,這個波爾卡節奏怎么表示呢?(停止播放)
生:老師,要不畫三個點吧!
師:好!我就畫在圓圈中間。
生:這很像一朵花的花蕊(學生們活躍起來了)。
師:這段音樂我們叫A主題。
在老師的引領下,師生共同完成了圖。學生不僅這個主題也熟悉了,還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音樂,深深地感受到曲子活潑快樂的情緒。有趣的學習方式,全新的學習體驗,激發了學生運用可視化思維來欣賞音樂的興趣。
1.2 生生合作扶著走
“生生合作扶著走”就是抓住學生學習的興奮點,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學習,進一步熟練運用可視化思維學習的技巧,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
【案例3】《單簧管波爾卡》樂段區別辨析
師:這段音樂跟剛才聽的一樣嗎。
生:不一樣了,好像變得舒展了。
師:大家可以用畫圖的辦法把這樣的感覺畫出來嗎?請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和畫圖,小組匯報。
生:我們小組畫了舒展的樹葉,表現我們聽了樂曲后的感覺(如圖2)。

圖2 《單簧管波爾卡》B主題
生:我們小組畫了被微風吹拂的飄帶……
生:我們組畫的是輕輕揮動的手臂……
這段音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用圖畫來深化體驗。B樂段的欣賞在學生自己開動腦筋中找到了突破口,積累了可視化思維運用的經驗和信心。
1.3 自主探究獨立走
“自主探究獨立走”就是嘗試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用可視化的方式對曲子整體進行把握,達成課堂學習的目標。
【案例4】《單簧管波爾卡》“可視化”呈現
師:A主題在曲子中一共出現了幾次?
生:3次,這圓圈舞畫出來好像一朵朵花啊(如圖3)。

圖3 《單簧管波爾卡》曲式呈現
師:是的呢,這是A主題,在A主題之間出現的兩段音樂和它是一樣的嗎。
生:不一樣的,我們叫它B主題和C主題吧。
師:這首曲子出現的順序是ABCABCA,這樣的結構我們稱它為回旋曲式。請大家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舒展的葉子和小花組合一下,看看誰的組合跟樂曲最相配。
“可視化”讓整首曲子完整清晰地呈現,結構一目了然。學生在樂曲的欣賞和畫圖組合中對《單簧管波爾卡》的節奏、旋律、主題有了整體把握。欣賞課的教學目標憑借可視化思維的工具自然達成了。
音樂欣賞“可視化思維”呈現,是需要借助圖像這個工具實現的。可視化思維工具是多種多樣的,我們需要篩選出適合于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樣式。筆者選擇其中三種舉例加以闡述。
2.1 基于氣泡圖的可視化設計
氣泡圖是思維導圖的一種,由中心一個圈和周圍幾個圈組成。氣泡圖中間的大圈是該描述中共有的特征,即共同點;外面的小圈是各自獨立的氣泡,從各方面描述或形容中心圓圈的,即不同點。
【案例5】《鐵匠波爾卡》細節區分
根據樂曲的特點,請學生看圖,為了讓學生更明確樂曲第一樂段的四個樂句之間的關系,《鐵匠波爾卡》第一樂段設計了思維導圖用于比較一目了然。有了氣泡圖,學生聆聽后一下子就找到了相同的樂句,不同點在哪里,幫助學生整體感受音樂作品(如圖4)。

圖4 《鐵匠波爾卡》氣泡圖設計
氣泡圖可以讓學生對樂曲的整體和細節都有清楚的把握,同時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他們從枯燥乏味的討論中解放出來,積極主動地發現規律,以重構知識體系的方式開展新形式的學習。直觀形象又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習變得更有效、更有趣。
2.2 基于思維導圖的可視化設計
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可視化思維工具,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進行記憶連接。它可以讓樂曲曲式結構明晰,適合使用在節奏緊密,速度快,很難把握整首作品主題的曲子。
【案例6】《鐵匠波爾卡》主題把控
《鐵匠波爾卡》是一首旋律輕松明快、節奏鮮明的樂曲,每個樂句末尾突出了打鐵的節奏,使人感受到鐵匠們勞動時快樂的心情。我們要讓學生準確進入音樂使用打擊樂器,就在主題旋律中畫點,畫紅點的地方表示加入了碰鐘,畫黑點的地方表示加入沙錘。這樣減少了無用信息對思維的干擾,使思維更集中,頭腦更敏捷。學生設計的圖,樂段由四個樂句組成前半個樂句出現重復了四次,用四個鐵錘表示(如圖5)。

圖5 《鐵匠波爾卡》思維導圖設計
2.3 基于流程圖的可視化設計
“流程圖”采用簡單規范的符號,將樂曲的演進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能幫助學生從紛繁復雜的細節中找出樂曲的結構,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樂曲主題。
【案例7】《口哨與小狗》化難為易
《口哨與小狗》是美國作曲家普萊亞創作的一首通俗管弦樂小曲。曲調輕松活潑,形象逼真可愛。樂曲采用單三部曲式。
在欣賞教學中,我們運用流程圖的思維圖示來描述音樂發展的順序、步驟、程序等,根據課本上提示的樂譜,邊聽音樂邊做律動。通過圖示的展示,發現“引子,A1,A2,B”都是A樂段的組成部分(如圖6),這個發現很讓學生欣喜,《口哨與小狗》曲式結構,在流程圖的展示下清晰呈現,他們雖然無法正確使用音樂語言來表述,但聽賞變得容易多了。

圖6 《口哨與小狗》流程圖設計
流程圖使原本無從下手的大問題逐漸分解為能夠著手解決的問題,把內在不可視的結構主題變成簡單明了的符號。簡單的符號,簡化的流程,結構化的感知,顯示了樂曲的邏輯結構,讓學生對樂曲的思考更加邏輯化。
音樂是有聲無形的藝術。而“思維可視化”將聲和形進行巧妙結合,豐富了學生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手段。小學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善于模仿,樂于動手。在音樂欣賞課中運用“思維可視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玩玩鬧鬧、寫寫畫畫中感受了音樂的魅力,提升了音樂的素養,獲得了全新的學習體驗。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引導學生設計有趣的思維導圖、簡便的流程圖、便于比照的氣泡圖等,使原本枯燥的內容一下子就生動了起來。化繁雜為簡單,化抽象為直觀,創新的教學形式突破傳統音樂教學束縛,讓使音樂課堂教學變得輕松有趣,也使學生學得興味盎然、生動活潑。
3. 思維可視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在音樂欣賞課堂中實施“思維可視化”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借助可視化思維工具在紙上畫出自己欣賞音樂過程中的所思所感,并且以此交流、探討樂曲的旋律、節奏、結構、主題,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反思。這樣的教學形式有效提升了欣賞課的實效,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值得進一步探索研究。